【摘 要】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是其今后學習的良好保障。因此,小學語文老師需要重視閱讀教學這一課程,積極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手段等,激發與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閱讀理解能力、閱讀創造能力等,最終以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在此,本文將著重探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為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興趣;思維;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至關重要,影響著學生今后的語言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及應用能力,因而開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程就是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為此,小學語文教師應革新閱讀教學方式與方法,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一、采用“三步曲”教學法,激發與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直是教育領域當中的至理名言,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同樣適用。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更好的認識知識、感悟知識與理解知識,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保障。因此,教師可以采用“三步曲”來激發與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查看課題,從而猜測將要閱讀的課文內容,讓學生帶著好奇心進入到自主閱讀中。其次,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提出相關問題,通過獎勵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帶著問題開始閱讀。最后,由教師與學生進行共同的閱讀學習,教師讓學生舉手回答之前的閱讀問題,并對回答正確的學生進行不同方式的獎勵,以此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在閱讀教學結束時,教師可向學生推薦相關內容的課外閱讀,以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利用智力訓練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這是開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程的主要教學目的。為此,利用智力訓練來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發散思維,這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極為有利。教師在進行相關閱讀課文的教學時,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提問,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鼓勵學生各抒己見,這樣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學習氛圍,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思維能力。如在進行《詹天佑》一文的教學中,通過課文閱讀學生了解到詹天佑采用“中部鑿井法”來開鑿八達嶺隧道,但學生對 “中部鑿井法”的具體操作方面提出了疑問,如何施工能夠縮短工期也成為學生討論的重點。為此,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學生思考,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觀點,為證明學生的猜想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來進行模擬試驗,或是查詢相關資料,幫助學生尋找到正確答案,這樣的智力閱讀訓練不僅令學生掌握了課文知識,而且還培養了他們的閱讀思維能力。
三、搭建互教互學平臺,倡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只能跟隨教師的節奏來進行學習,這樣的閱讀教學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而影響著語文閱讀的教學效率與質量。針對這一狀況,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革新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的教學思想,搭建一個互教互學的平臺,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到閱讀課堂教學中,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對學生進行參與指導,從而幫助學生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如在進行《草船借箭》的教學時,教師給予學生一定時間進行自主閱讀學習,在學生了解與熟識了課文內容之后,教師可以創設一個表演情境,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情景模擬表演,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對人物性格特點的把握會影響其最終的表演效果。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各小組的表演進行點評,指出每個人的優點與不足,從而幫助學生在相互學習與借鑒中提高自己的閱讀實踐能力。
四、引導學生感悟作品,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語言文字常常是人們表情達意的一種主要方式,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與思想體驗,這些情感與思想或是明顯感知的,或是隱性存在的,其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閱讀者。因而,在閱讀過程中感悟作品才能更加深層次的理解作品,從中體會到作者的思想與情感,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也應當引導學生感悟作品,進而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其認知水平還不太高,其在閱讀過程中的感悟能力與理解能力也相對較弱,為此需要教師結合具有形象性、生動性、趣味性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如在進行老舍《草原》一文的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一邊分析課文句子,一邊讓學生發揮想象,在頭腦中將課文中優美的句子想象成具體的景象,從中感悟到作者當時的思想與情感。而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與草原相關的視頻資料、圖片、音樂等,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感悟與體驗,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馬蓉.試論創設情境促進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J].華章,2012(10)
[2]劉明.淺談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1(1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