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效課堂的本質是學生積極性的充分調動、學習效率的最大化提升,要實現這些,依賴于開放性教學模式的爭取引導。在教學時豐富題型征引、打破常規思維、鼓勵多種解法、提升課堂的趣味性是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題型變換;靈感;糾錯
一、變換題型考察,摒棄抄寫更錯
以往老師喜歡要求學生抄寫試卷中出錯的題目來加深對錯題的印象和知識點的熟練度,但我認為錯題的更正本身就是一次印象深刻的記憶鞏固和重溫,沒必要再多此一舉,浪費時間進行依葫蘆畫瓢的抄寫。題目的考察本來就是片面性的,一個題目的抄寫并不能阻止當這個知識點與別的知識點結合時學生的出錯,也不能保證這個知識點以別的形式出現時,學生能很好地運用自如。
老師應當充分向學生展示數學平臺的廣闊性和題目形式的豐富性,數學本身考察的就是人靈活應變的能力和邏輯思維方法的變換。多樣性的題目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打破光啃書本、死記公式的僵硬教條學習模式。打開學生的思路,朝著開放式思維方式發展。豐富的題型講解不僅能因勢利導地鞏固公式和運算規則,還能溫故而知心地深化公式運用的方式和靈活度,提升學生的實際做題水平。同時,有了日常開放式題型的訓練,還能形成一種良好的心理構建,在考試訓練中遇到新的題型,學生也不至于驚慌失措,而會在冷靜的狀態下積極調動思路,有條不紊地應對新題。
二、征詢多種解法,打破定性思維
數學的本源基礎具有固化性和單一性,而其基礎之上變換的題型和解題思路卻具有多變性和多樣性特征。例如,在一個難題面前,學生往往要網羅自己學過的一切知識,從中尋找正確的解題方法。而解題方法可能不止一個。學生的大腦在開放的探索過程中很容易產生頭腦風暴,激發一些解題靈感,開辟出新的解題方法。
這時,老師的重點不應該放在對學生提出的新思路的挑錯上,而應該首先鼓舞學生的創新熱情,為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提供動力;其次,應當站在良師益友的角度,態度溫和地分析學生的這個方案是否可行,不可行的原因癥結所在。不應當一棒子打死,因為這個方法行不通就全盤否定,不加解釋。因為許多學生可能也有這樣的困惑,或者學生在之后遇到類似的問題,卻不知錯在何處,陷入解題的誤區。老師平常應當多征詢不同的解題思路,這不僅是開拓解題渠道,尋求簡便方法的重要途徑,也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調動活潑的學習氛圍的良好途徑。同時還能擺脫老師籠統灌輸,學生囫圇吞棗的消極學習狀態,從而避免學生的發言機會被剝奪,學習熱情被打壓。
三、錯題糾正式教學,改變生硬接受方式
急性子的老師講課,在基礎知識的講解上往往如行云流水,不僅公式的納入一筆帶過、過程追求一氣呵成,板書也潦草塞責。這種教學方式,可能會形成學生霧里看花,看不清這種知識或題型的重難點所在。而過于慢性子的老師,則認為基礎的扎實了,解決一切問題也就不成問題了。回環往復地停留在某些概念或公式的強調上,這可能導致活潑好動的學生因講解的綿緩性而走神。
現代數學考試喜歡埋設陷阱、偷換概念,老師講課時的順風順水或緩慢平實看起來是覺得知識簡單易懂、重在記憶,卻也降低了學生的警惕心理。然而越是這種簡單的知識,學生越容易被下絆子,很多學生由于所謂的“粗心大意”而栽了跟頭,而試卷對于這些小技巧的處理卻樂此不疲。因此,老師在對某一知識進行講解時,可以在詳述正確做法的同時,穿插以錯誤點,憑借豐富的教學經驗總結歷任學生的易錯之處。通過錯題和錯點的提醒和典型示例,由淺入深,錯對對照的講解方式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其印象,引以為鑒,還能拓展知識點的深度。
四、提倡趣味教學,降低學生心理障礙
數學的難度系數大,要求大腦的高速運轉與緊湊配合。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由于數學的難度無形中產生的壓力而慢慢產生出一種倦怠心理,腦袋高速運轉的負荷使其常常產生中斷思考,開小差放松的心態。
老師為了避免學生這種“疲勞駕駛”狀態的出現,應積極拓展趣味教學方式。例如在幾何圖形教學中引入多媒體,幾何課本線條的復雜多端常常讓學生產生一種忌憚心理,而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先對這門課產生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有了探索和迎難而上的興趣。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在色彩和形體上展示豐富的幾何模型,如歐洲瑰麗的建筑風格、機器人的精巧裝置搭配、飛機的流線形態,等等無不蘊含著豐富的幾何圖形,又包含著幾何在實用性上的精巧構思。利用多媒體的光、影、聲、色功能展現幾何的魅力所在,提升學生的興趣和探索欲望,這就是教學的良好開端。當然方式的多元化能不斷調動學生的興趣,還能幫助其調節放松心態,都應該廣泛采用,諸如講拋物線時引入伽利略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故事等。
數學是一門思維引導性很強的學科,老師扮演的是舵手的角色,學生只有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才能充分發揮自身潛能,行走得更順暢。老師應當樹立學生主體論思想,其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學生水平的最好發揮,因此老師應當大力倡導開放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黃翔.數學教育的價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2]林鐘洲.高中數學課標課程教學如何創設問題情境[J].福建中學數學,2009(6).
[3]魏清.中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M].上海三聯書店,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