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巧妙而合理的課堂提問既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而教師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與教學方式,也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然而,并非所有的課堂提問都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如何設計課堂提問,讓問題推動教學進程,讓提問激發學生思維,讓提問給課堂增添生機呢?本文筆者就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際經驗,談一談高中物理課堂提問的藝術。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堂提問
一、精心設計問題
想要提高課堂提問的效率,必須對問題進行精心的準備,而不是隨意發問,或者為了提問而提問,而是讓提問具有科學性、邏輯性、層次性,讓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回答能夠獲得新知,提升能力。提問時既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也要注意問題的針對性。具體說來,提問有以下原則。
第一,基礎性。教師設計的問題應當是建立在學生已學知識的基礎之上的,是學生能夠通過一定的思考回答得上來的,這樣才能夠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如,學習勻加速直線運動時,教師可設計如下提問:從運動的加速度角度看來,平拋運動屬于什么類型的運動?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必須已經知道做平拋運動時,物體只受重力,然后,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得知加速度一定,因此,綜合起來可知:平拋運動屬于勻加速直線運動。
第二,針對性。提問應當和教學目標緊密相連,根據每一位學生能力的不同而有設計出符合其認知層次的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針對重點知識設計問題,幫助學生突破重點,掌握難點。
第三,啟發性。課堂提問的宗旨在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想象力,在一問一答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問要讓判斷性提問少些,讓疑問性提問多些,問題應當具有發散性,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與知識面。
第四,層次性。提問應當由易到難,逐層遞進,環環相扣,引領學生一步步認識事物的內在規律。將較難的問題分解為幾個比較容易的問題,讓學生回答每一小問之后都能夠離成功更進一步。
第五,開放性。教師可適時的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與自然、人文等相關,沒有標準答案,合理即可,這種提問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物理的重要意義,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
二、找準發問時機
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當學生學習新知識,在新舊知識過度與沖擊時,意識中有了矛盾之時,則正是教師提問的良好時機。教師應當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創設這樣的時機,并且把握提問機會。如,在學習了超重和失重的知識時,引導學生回憶前面學習的浮力以及單擺計算公式,在對比其應用條件下發問:這兩個公式能夠用于超重和失重狀態嗎?為什么?若不適用,將會有什么變化呢?這樣的提問有利于讓學生區分公式的應用范圍與前提,從而懂得知識內在的聯系與區別。
三、創設交流情境
為學生營造積極、愉悅的交流情境是他們有效參與問題討論的必備條件。首先,教師應當用友善、信任的態度引導他們積極交流,及時與學生溝通,做學生討論問題的組織者、引導者,尊重、愛護每一位學生,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教師的鼓勵與支持。其次,教師應當尊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不用絕對的語言否定他們的思維,維護他們的自尊心。然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讓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學會合作,在相互學習中取長補短。
四、留足思考空間
提問后,教師應當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時間,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把握等待時間的長短。對于較簡單的問題,1秒時間就可以,對于難度稍大的問題也延長等待時間到5秒。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追問的方式幫助其認識知識的內涵,并且修正其認知。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應當耐心聽取,而不應當時常打斷而影響他們的信心。
五、實施有效評價
及時而中肯的評價是促進教學的有力環節,也是鼓勵學生的良好方式。教學中,教師應當對學生盡量進行及時而積極的正面評價,不可略去評價環節,而應當發揮課堂評價的作用,將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調動起來,提升教學質量,打造高效課堂。首先,評價要及時。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應當對此進行及時的回饋,表示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已經將他的思維過程等有了清晰的了解,通過這種反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對他的關注、信任與尊重。其次,評價應當盡量以積極的語言來進行。學生回答正確時,以“非常棒!”、“太對了!”“你說得很有道理!”等來對學生進行肯定,當學生回答不正確時,教師不能打擊他們的自信,不能指責或者挖苦,而是應當以鼓勵性的語言激勵他們進步。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有效的提問能夠推進教學進程,幫助學生一步步的認識到事物的本質與規律。而高中物理課堂提問的方式有很多,但是無論什么方法,都要求教師要善于挖掘,發揮教學智慧,設計合理的問題,找打合適的提問時機,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交流氛圍,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對學生的回答予以中肯的評價,逐層揭示事物的規律,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的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些環節做好了,高中物理課堂的提問就有效的。
參考文獻:
[1]霍世平.對高中物理課堂提問的幾點思考[J].考試(教研版).2009
[2]徐紅.淺談新時期我國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J].江西教育科研.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