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效課堂在新課程理念下的驅動下,傳統的評價方式逐漸被打破,大有退出教學舞臺之勢。取而代之的是課堂教學凸顯新的評價觀。具體表現在:以激勵為評價的導向,以全面發展為評價的內容,以過程參與為評價的動態管理,以多樣化為評價的方式。
【關鍵詞】課堂;評價;方法;探索
信息技術的運用推動了現代遠程教育學習資源的全面推廣運用,打破了教師培訓學習的時空阻隔,開辟了探索新課程教育教學方法的捷徑。農村中小學教師或下載資料,或收視教育節目, 提升了理論,強化了素質。本人通過網上與專家同行交流,獲取了關于學生評價方面的諸多信息。
談及評價,人們自然想到的是終結性的命題考試,往往忽視了形成性評價。其實,二者同等重要,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那一方面都是不容忽視的。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中,我們要打破傳統的評價方式,凸顯新的評價觀。
一、以激勵為評價的導向
一切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喚醒與激勵”。教學的評價,不是甄別與選拔,更不是評出“差”生對其嚴加管教,而是激勵學生積極學習,不斷進取,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對學生的評價,通常是用“你真行、你能行、你行、相信你能行”來評價,不用“不合格”或“差”?!跋嘈拍隳苄小陛^“不合格”或“差”來講:首先它體現了評價的導向性?!安缓细瘛被颉安睢笔菍W生判了“死刑”,而“相信你能行”具有明確的指向:只要肯努力,你就能行。其次體現了評價的激勵性?!跋嘈拍隳苄小斌w現的是人性教育和人文關懷,飽含著老師對學生真誠的期待,使學生在心理上能夠認同,并能在以后的學習中努力,真正達到“能行”。最后體現了評價的動態性?!跋嘈拍隳苄小笔且詫W生為本,肯定了學生差異性的客觀存在,用辨證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事實上學生在某一階段不盡如意,并不等于他永遠“不行”。我們只有從激勵的角度進行,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正如《課標》中所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以全面發展為評價的內容
在肯定了學生差異性的客觀存在后,我們必須要認可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的事實。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會多一批我們需要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要打破傳統的單一的命題考試的束縛,力求全面評價學生。
近幾年來,我們經過大量的實踐證明,使用“5+1”式來評價學生會更全面些。
“5”包括這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我愛學習”。體現的是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興趣的培養。二是“我愛集體”。體現的是學生的集體主義、人生觀和價值觀。三是“我愛勞動”。體現的是學生的勞動觀和熱愛勞動的情感。四是“我愛做好事”。體現的是學生助人為樂和為人處世的思想品德。五是“我有特長”。體現的是學生的個性發展。
“1”指的是學生單一的學習成績。
每一項中我們又分多種星級,從一星級到五星級。這樣,在班級中建立一個公開評價體系。前五項由教師平時觀察、記錄、進行評價,使學習成績“低”的學生并不因自己的學習“差”而自卑,對每個學生都能產生激勵,并能使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快感。
運用“5+1”的評價機制來評價學生,體現了評價的全面性,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發展。
三、以過程參與為評價的動態管理
學生是有差異的,如何讓每一層級的學生都得到進步,“最近發展區”這一理論給了我們啟示,即體現了“分層評價,分層激勵”的原則。可以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成若干層次組,讓優生跟優生競賽,學困生跟學困生攀比,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坐標,都能找到自己發展的目標。在教學中長期堅持采用此法,使優生更優,使困難生能樹立信心,不斷進步。
在重視同層級之間橫向評價的同時,更應重視根據學生個體的不同差異進行的以提高幅度為目標的縱向動態評價,即學生與自己的過去比較,確定一個近期目標,凡是有進步和提高的,教師都給予鼓勵和肯定評價。
不同的年級段也應有不同的評價標準,要體現評價的動態性,以關注和促進學生的發展。
評價注重了動態性,教師看到的就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不斷進步的學生,學生學習也就更有了信心。
四、以多樣化為評價的方式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考上大學,而是使每個學生成為追求幸福生活的個體。有知識、有文化的同時,得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存。為此,我們應大膽地進行評價方式的改革,改變過去只有教師評價學生的做法,建立由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社會評價“五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機制。在多員化評價中要注重評價主體之間、評價主體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以增強評價的實效性。
除了評價主體的多樣性,在評價的形式上也要體現多樣性。對學生的評價要體現“四結合”。即筆試與口試、聽力相結合;開卷考試與閉卷考試相結合;知識考查與技能考查相結合;單項考查與綜合考評相結合。
總之,評價什么關注的評價的客體,如何評價關注的是評價的方法,評價是課程研究的重點,也是難點,對高效課堂的實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總結出來的這一點粗淺的看法,旨在引起更多的專家學者去進一步探索研究,使“高效課堂”之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