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教學是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時政資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進行時政教學有利于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基礎知識的落實,提高學生運用教材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打造高效課堂。但是現階段初中政治課堂對時政資源的運用普遍存在著流于形式、或利用率不高等問題,對此,筆者就新形勢下初中思想品德課堂中如何利用時政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時政資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中有效運用的具體策略
1.將關注時政作為自能預習的一部分
我校實施自能高效課堂教學研究,重學生的預習,筆者就以此為契機,在自能導學案的自能預習部分編排“新聞播報”環節,通過在自能預習案中融入時政內容,幫助和引導學生關注時政,關注社會。
2.以時事熱點為話題導入新課教學
創設良好的情境,把學生帶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對整堂課的學習興趣。新鮮的時事熱點開場往往能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如在學習《享受健康的網絡交往》這一課時,筆者首先出示了“周星馳烏龍死訊”這則新聞,引導學生分析,這樣的開場使學生由陌生、好奇轉為主動認真地對待學習,因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讓學生自主收集整理時政資料播報新聞
在毎節思想品德課前,通過“新聞播報和新聞評論”活動,讓學生把每天發生的國內國際大事用最簡潔的語言播報出來,并展開評論。或者選擇自己喜歡的新聞話題,并對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活動重在參與,重在鍛煉,重在評說,并組織學生進行點評。新聞播報和評論活躍了課堂氣氛,開闊了學生視野,使學生樹立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思想。如在八年級《做友好往來的使者》這一課的學習中,筆者所教班級的一位同學結合《揚子晚報》記者所報道的蘇大校園中一學生平日身著漢服這一新聞事件,做了一個名為《華夏復興,一罐先行》的專題演講,不僅讓學生了解了中華古代的優秀文化,而且很好的激發了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和情感。而在之后的第八課《禮儀展風采》這一課中,該生又對華夏禮儀習慣作了專門介紹,極大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豐富了思想品德課堂,又鍛煉了用書中所學的政治生活道理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開設專題討論會,用所學過的政治理論綜合評述某種時事政治現象
這一活動的開展主要適用于初三年級第二輪復習階段,可以讓學生選擇喜歡或關注的某個時事問題或者現實生活中的某個話題,用所學的觀點分別進行判斷、分析。時事政治中蘊藏了許多理論知識,如何去挖掘,不是完全靠教師,而主要是靠學生,教師只需引導學生圍繞時政材料進行討論,互相交流,在討論交流中發現問題,然后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課本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探究式的學習,改變了過去教師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去思考、去發現,自己主動地獲取知識,同時也很好的體現了長沙市中考政治的要求。如去年的中考復習中,筆者就組織學生對“長沙創建成功文明城市”、“萬達公館古城墻保護”、“小悅悅事件引發的道德思考”等問題進行的專題研討。
二、時政資源運用的誤區及應注意的問題
初中思想品德課堂中運用時政資源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是全盤引進,在過去實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誤區的出現,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1)學生僅從興趣出發,過多的關注娛樂新聞和花邊新聞;
(2)不能正確看待負面新聞事件,產生悲觀情緒;
(3)新聞評論主觀臆斷,不能聯系教材觀點進行分析;
(4)新聞播報和評論有應付現象,敷衍了事等。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在進行時政教學時,要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通過深入分析,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對新聞選材應明確范圍,如規定娛樂新聞不帶入課堂,教會學生用辨證的觀點看問題,建立和完善評價機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都是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運用時政資源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益要考慮的問題。
總之,將時政資源以多種形式靈活運用于課內、課外,徹底改變了傳統政治課留給學生的印象,使學生變厭學為樂學,變被動吸收為主動探索,拓寬了視野,發展了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