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就是生活,“生活有多大,語文就有多大”。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回歸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學習,用知識裝扮生活,提升生命質量。只有那些來自生活的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才富有吸引力,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才能使學生學到具有時代氣息的知識。
【關鍵詞】教學;語文;生活;聯系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學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脫離了生活,語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美國教育家華特認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必須打破語文與生活之間的“厚障壁”,讓語文課堂與生活天地相接壤。作為語文教師,要深刻領悟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內涵與意義,將語文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指導學生在課堂上聯系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應用語文。改變封閉式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克服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營造開放的語文教學環境,將“課堂語文”變為“生活語文”。
一、豐富語文實踐的經歷,在語文中滲透生活
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不斷地激活學生生活體驗的過程,生活體驗越豐富,對課文內容理解就越深刻。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語文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教師在課堂上要有強烈的“實踐”意識,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進行豐富、立體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其在親歷實踐的過程中學習、積累、運用語言,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1.創設生活情境,引發生活體驗
與生活相聯系的事物才會使學生感興趣,我們要在課堂上擴展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界限,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挖掘有效教學資源,積極創設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課文。
2.模擬生活情境,活化課文語言
學以致用是語文實踐活動的目的,更是語文教學的目的。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關鍵就在于我們能否為他們創設具有挑戰性的大舞臺。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體現。隨著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廣泛運用,無疑又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如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在課堂上進行情景模擬,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學生耳目一新,一改過去“無話可說”的被動局面,大家爭先恐后上臺表現自我,為他們提供一個“炫耀”的舞臺,何樂而不為?許多文章都可創設演練情景,這對小學生來說,是一種十分感興趣的學習方法。學習《驚弓之鳥》,讓學生演演魏王,模仿射箭姿勢。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加上自己的動作,將故事的情節表現出來,教師讓學生自導自演課本劇,學生自然有了自己的體驗和感悟,而不是老師強加給予的,同時也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表演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培養,素質得到了提高。
課堂上模擬表演的形式也是多樣的,如廣播、采訪、表演、朗誦、講演、閱讀等無不是運用語文知識的活動。這些語文活動就像語文教學的須根,絲絲縷縷,不斷地從生活實踐中汲取營養,才使得語文教學枝繁葉茂,孩子的學習才變得如此生氣勃勃。
3.引入生活情景,加強對比感悟
生活即教材,生活中的許多內容都可作為學生學習的內容,教師在課堂有機地引入生活情景,既可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又可有效地提高學習興趣。
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需要老師有意識地去收集生活中的語文,把它們帶進課堂,為教學服務。生活化處理的教材內容,往往最容易喚起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親切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驅使學生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更多的生活語文。
二、拓展語文實踐的天地,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陶行知先生曾說,社會即學校。學好語文如果僅靠書本中的知識,還遠遠不能為學生的感知、理解、記憶和運用提供最佳的語言情景。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不僅要成為學生語文實踐的樂土,還要拓展語文實踐的天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能學語文。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進行語文教學,不僅是學生學好語文獲取語文知識技能的需要,更是培養學生應用語文的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需要,我們要關注的價值取向不能僅局限于語文學科,我們要跳出語文教學,充分發揮語文生活化潛在的發展性教學功能,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全面發展。
三、活學活用,融入生活
課堂首先是一個“社會活動場”,然后才是一個“教育活動場”。課堂不只是在教室里。新課標要求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小組學習,合作交流學習,探究性學習等都要求提供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而室內絕對滿足不了這種要求。我們何不嘗試到室外去,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到生活中去,感悟學習與生活千絲萬縷的聯系,體會到知識源于生活反過來又服務于生活。
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也大量地運用實踐作文,體現了作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實踐作文,讓學生用手中的筆寫真實的世界,使他們感到有話可說,不再害怕作文。
因此,學習內容要與生活緊密聯系,教師要創造一切條件,體現知識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特點。教學要由封閉走向開放,建構生活化的教學體系,讓學生內容富有氣息,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學問,學習和生活是緊密相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