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是一種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的教學形式。將信息技術走進數學課堂,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結合我自身的教學談談信息技術如何讓數學課堂煥發活力。
一、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由于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等特點,往往影響課堂學習效果。在計算機輔助教學環境下,教學信息的呈現是豐富的,面對如此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循環小數》一課時,為了在課堂開始就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啟動思維,同時也為了分散教學的難點,我就制作了一組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紅綠燈幻燈片。上課開始時就放映讓學生觀察幻燈片。并讓學生說出日常看到的紅綠燈,學生說出了交通崗上的紅綠燈,并說出了綠、黃、紅燈總是依次的變化。這時接著說:“它總是按一定的順序,不斷地重復出現,那么我們就可以說紅黃綠燈總是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種現象叫循環現象。日常生活中有這種循環現象,數字運算中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今天老師就和你們一起研究”。我覺得這樣的導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過程中的難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認知興趣。由形象具體的實物表象直接轉入認識數字排列規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小學生生活知識面窄,感性知識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運用多媒體課件也能直觀形象地把整個過程顯示出來,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為他們學習數學知識架設一座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幫助他們理解知識。
如教《有余數的除法》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先顯示六個梨、三只盤子,再把六個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盤子里。又加一個梨,這時繼續讓學生把七個梨平均分在三只盤子里,結果剩下一個梨無法平均分。趁勢讓學生思考這兩道題: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剩下的數叫什么數?通過觀察比較,學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數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數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數叫“余數”,這樣既溫習了舊知識又掌握了新知識。同時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這樣對知識得掌握也較為深刻。
三、信息技術使練習設計層次多樣化
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養,以及良好學風的養成,必須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實現。利用多媒體技術編寫的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練習的最大成功之處在于化學習被動為主動,化抽象為具體,通過帶娛樂性的練習,能讓學生輕松鞏固已學知識,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教師及時提供學生評價和反饋信息的方法與途徑。例如,在學習圖形計算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網絡教學,事先制作了多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計算機上自由選擇題型進行練習,有選擇、判斷題,也有利用鼠標拖進行的按要求移動練習,并且可以在完成之后點擊檢測,計算機可以自動反饋學生的答題情況。口算練習是絕大多數的數學課必備的組成部分,利用電腦編寫算式,可以根據要求無限量地供應題目,并判斷你輸入答案的正誤,還可以設定答題時間,超過答題時間,電腦自動告訴你答案,讓學生與電腦比速度。如在形式上再略加修飾,不失為一種學生喜歡的數學電腦游戲——“鮮花配綠葉”:兩片綠葉上分別設定兩個隨機數,周圍放置0~9十朵花,請學生將綠葉上的兩個數做減法,根據運算法則,從個位算起,先點擊的一朵花作為個位花,它將飛到個位的位置上,再點擊十位花,一道題做完后由電腦系統自動判斷正誤,用歡樂和哭泣兩種聲音表示判斷結果。學生對這樣的數學游戲十分歡迎,并真正達到了寓學習于娛樂之中。
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邁進數學王國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