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言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它不僅關涉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還有情感態度價值觀問題。課堂教學時間是一個常數,無效的學生言說必將導致課堂效率的低下。提高學生課堂言說的實效性,是提高整個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突破口。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淺談低段學生課堂言說有效性的提高。
一、低段學生課堂言說存在的問題
1.言說內容的非語文性
我們經常在低段的語文課堂中見到這樣的情景:老師高揚著聲調問:“寫得美不美啊?你們說是不是?。克x得好不好啊?”然后學生立即整齊劃一的響亮回答:美!是!好!或是按文本內容一模一樣的填空式回答:“春雷跟柳樹做什么了?”“說話了。”這類言說,沒有絲毫的思考性,是一種很直覺的回答,和語文內容不著邊。表面上看似乎學生都參與了言說,課堂比較熱鬧。但實質上和學習語文毫無關系。
2.言說內容的空洞性
不管學了哪一文,老師總是習慣性問:“文章寫了什么?表達了什么?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之類的極其概括性又其具思想性的問題。在低段的課堂中也常見的。如童話《從現在開始》一文的教學中,老師總是在課堂中讓學生說出學習后懂得的一個道理:做什么事都要心中想著別人,要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鄧小平爺爺植樹》中,老師問:“從植樹這件事,你們看出鄧爺爺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對于低段來說,這些道德教化性的問題,學生一則還沒有這個概括能力,二則沒有興趣。只能導致課堂中個別優等生言說的龔斷場面,或是無邊無際猜測性的空洞言說。
3.言說內容的隨意性
現在的學生學前的語言發展比較好的。學生會說在低段語文課堂中是一個亮麗的風景線。同時也造成了課堂中學生言說的隨意性。如學習《借生日》,孩子會無休無止地說起自己怎么過生日的,而把文本的內容丟在一邊;學習《雪孩子》,孩子會大談自己對雪的喜歡;學習《自己去吧》,孩子會眉飛色舞地談起自己學游泳的快樂。這些內容,都和文本有點關系,但都非文本學習的主要內容。由于低段學生認識性不強,易隨性而言。老師如不加以引領,久而久之這樣的言說訓練,非但未能提高學生言說的能力,反而會讓學生養成課堂隨意言說費時的不好習慣。
二、提高低段學生課堂言說的幾個方面
1.充分閱讀與思考是提高學生言說有效性的基礎
充分閱讀與思考后才會有學生高質量的言說。在低段的語文課堂中,把課文讀通讀順是學生言說的前提。所以在課堂中,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文本。根據低段孩子的特點,教師可以采取各種有趣味性的形式,如:分讀,賽讀,表演讀等等,充分調節孩子讀課文的積極性。能把課文一字不漏、響亮、清晰地讀出來,這其實也是低段學生言說成功的一個重要表現。
2.把握好學生課堂言說的重點內容
(1)言說的內容要符合年段特點
①詞句的積累:《課標》指出,低段的語文學習要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于是,低段語文學生課堂言說的內容重點應定位為:積累語言。低段語文語言積累主要是關于一些文本中出現的簡單字詞方面的積累,一些簡單句式的模仿性說話,以及對文本內容一種簡單的概括和轉述訓練。如“ABB式”詞語積累的言說,“又——又——”詞語形式的言說,“那么——那么——”句式的言說等等。在理解文本內容的言說上,我們也要依靠一些簡單句式來完成。如《柳樹醒了》一文,可以用填空題讓學生言說課文內容:“春天來了,柳樹迎來了很多的朋友,( )給柳樹( ),( )給柳樹( ),( )給柳樹( ) ?!?/p>
②想象性言說:低段學生課堂言說的重點應是有關想象性言說,而非復述性與感悟性言說。想象性言說,就是抓住文本中一些略寫虛寫含蓄凝練的詞句,它們給學生的閱讀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利用這些空間讓學生馳騁想象,學生既能無形中體會文本語言的妙處,又能發揮低段學生思維中占主要的形象思維。如《小熊住山洞》文本最后動物們都給小熊送鮮花,小熊會說些什么呢?《柳樹醒了》春雷跟柳樹說話了,會說些什么呢?諸如此類的言說,一則符合低段學生特點,他們比較感興趣,二則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無形中滲透了文本的道德教育。
(2)言說內容的語文性
言說的內容還要根據教材的特點來確定。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語言特點,所以我們引領學生言說的內容也是不同的。低段文本以童話占主要,對于童話教學,如何把童話當作童話教,把童話教成童話。我們得把學生言說的內容定位在把握人物的形象,讓學生把自己當成童話中的一員來言說,這樣就會避免了教化的沖動,讓孩子在閱讀童話的過程中“眼中有形”,也就是說只有當文本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站立起來,豐富起來,才能真正獲得思想啟迪。如一位老師在教《從現在開始》一文,首先老師在課堂中創設了一種很適合孩子心理的情境:去森林深處去參加一個競選大會。而且讓孩子們在課前都自制了動物的頭飾,無形中引導孩子們進入了課文的角色,都把自己當成了課文中的一個小動物。然后老師始終以此為線,在學習課文中,時刻讓孩子們身臨其境地言說自己的感受。把教學中的詞義理解、感情朗讀,文本理解都無痕地融進了這個情境中。這樣的教學,很好地把握了文本原本的特色。
再如一些敘事性的文章,在低段學習中是一個難點。課堂中要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作為學生言說的重點。如《鄧小平爺爺植樹》一文的教學,我讓學生對重點句子進行質疑式的言說,效果較好。學生提的問題涉及面比較廣,有詞義的不懂,有句義的不明白,有對課文的理解,有的竟還能琢磨用詞了,很多都比較有價值。如:什么叫引人注目?為什么鄧小平爺爺會格外引人注目?“覺得不很直”為什么不直接寫“覺得不直”?“仍不肯休息”的“仍”什么意思?為什么這樣呢?這些問題都是學習這一文的重點內容,然后引導學生自我解決問題,這樣一種同伴互助形式的言說學習給課堂帶來了很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