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現代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現的偏差,提出的一些該改正措施以解決教育子女中遇到的種種疑難問題。
【關鍵字】家庭教育;誤區;措施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驛站,是一個人成長的搖籃。家庭給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涂上第一抹色彩。許多事業上卓有成就的人物在幼年時幾乎都受到良好的家庭影響,著名作家老舍曾深切地感謝母親給了他“生命的教育。”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奇怪現象:有的家長在單位是個好干部、好領導,甚至是好老師,但卻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母親,管教不了自己的孩子,面對孩子的教育,簡直是束手無策、一籌莫展。這是為什呢?
一、家庭教育走進誤區的歷史淵源
(一)缺少獨立性格
天津少工委的一個調查材料指出,在1500名小學生中,51%的學生由家長替他整理生活用品、學習用品,有74.4%的學生在生活中和學習上離開父母就束手無策。表明,缺少獨立性格是我國兒童普遍存在的一大弱點。
中國人缺少獨立性格主要表現在:迷信思想嚴重、愛面子、扼殺獨立文化、兒童化傾向四個方面。
迷信思想的根本特點就是借助于外面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愿望。所以,迷信思想本身就是缺少獨立性格的表現。
愛面子是中國人獨有的特點之一。俗話說:面子是別人給的。由此可見,面子與別人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所以,愛面子也是中國人缺少獨立性格的主要表現之一。中國人上自帝王,下至庶民,都愛面子。中國人“愛面子”的習俗對人才培養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首先,否認了孩子作為獨立存在的地位。因為“愛面子”習俗認為,孩子僅僅是作為家族成員之一,孩子的所作所為影響的是整個家族的面子。其次,容易產生說謊的不良習慣。為了維護面子,“家丑不可外揚”成了大家都要遵從的“規則”,所以用謊言來維護面子甚至能得到稱贊。第三,形成了“護短”、“護犢子”的教育習慣,不允許別人來管自己的孩子,即使人人都看得見自己的缺點,做父母的也要找借口搪塞過去。所以,經常可以看到父母這樣哄孩子,“寶寶跌倒了是地板不好,打,打,打”等。
中國人教育孩子說的最多的話是“聽話”和“乖”。“聽話”和“乖”就是要求孩子時時處處要聽從父母、長輩的意見。這樣就扼殺了孩子的獨立性。舊社會,個人的婚姻大事也完全有父母決定。
中國人有明顯的兒童化傾向。中國人喜歡用“小人”自稱,犯了錯誤希望“大人不記小人過”。女人喜歡用“小女子”自稱。
(二)家庭教育誤區的類型
誤區一,粗暴型:棍棒之下出孝子
《紅樓夢》里的賈政,他雖然愛寶玉,但又恨鐵不成鋼,只要一聽到兒子有什么不對,就馬上火冒三丈,不是責罵就是毒打,不能冷靜、耐心地對待孩子。中國有句古語:“棍棒之下出孝子”或“不打不罵不成人”。許多父母因自己小時候受過棍棒教育,深有體驗,覺得唯有此方法才可行;殊不知,采用動輒打罵體罰的野蠻兇狠的態度對待孩子,其結果必然適得其反。
(1)粗暴導致孩子不明是非陷入泥坑。
(2)粗暴導致親子關系疏遠感情隔閡。
(3)粗暴導致孩子失去自信。
(4)粗暴導致孩子自欺欺人人格畸形。
誤區二,溺愛型:可憐天下父母心
父母愛孩子是人類的天性,父母的愛是兒童健康成長的精神支柱,但真愛不是溺愛,溺愛是一種不合理的失去原則的愛,對孩子十分有害:
(1)你愛使孩子嬌生慣養輕視勞動。
(2)溺愛形成孩子心理障礙影響成長。
誤區三,情緒型:冷熱無常
如果父母對子女的態度,猶如多變的天氣,一會晴空萬里,一會烏云密布。時嚴時松,前后不一,忽而親密,忽而打罵。這種感情上的反復無常,會導致教育措施上的隨心所欲,造成孩子思想上的混亂,情緒上的不穩定,心理上的壓抑感等不良情緒。
(1)父母的冷熱無常影響自身的威信。
(2)父母的冷熱無常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3)父母的冷熱無常使孩子無所適從。
誤區四,物欲型:濫施獎勵
許多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引進了社會上物質獎勵的方法。孩子聽話,學習成績好,父母會給孩子買這買那,甚至直接給錢。孩子本來純潔無暇、天真爛漫的心靈上收到物質享受的強烈刺激,花錢不在乎等不良習慣。
(1)物欲促使孩子早諳世故失去童心。
(2)物欲使孩子見錢眼開,為錢犯罪。
誤區五,至尊型:眾星捧月
現代家庭以獨生子女為主。所以,有許多父母成了孩子的仆人,被孩子所統治和指揮。于是,“小皇帝”、“小公主”應運而生。論情理,這種現象似乎可以理解,但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有害無益。
(1)至尊阻礙了孩子的正常發展。
(2)至尊滋長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思想。
三、走出家教誤區
(1)避免惡性比較,揚起自信風帆。一些家長經常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相比,一旦發現某些方面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的孩子,就訓斥孩子,造成孩子自信心不足。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往往對對父母的態度和話語比敏感。首先 ,父母可以用眼神或面部表情向孩子傳達欣賞、關愛的信息,也可以用愛撫、擁抱、親吻等肢體語言來表示對孩子的贊同、肯定。當孩子有時做出令父母不高興的事時,仍應告訴孩子,無論何時父母的愛是不變的,讓孩子始終對自己充滿信心,不要就孩子的弱點項加以訓斥或評價。那樣只會使孩子更加缺少自信心。其次,在與孩子交往時,鼓勵孩子直接訴說自己的想法,在孩子不會表述時,家長要引導孩子,給孩子提出一些貼近孩子生活的話題,讓孩子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愿說,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能強迫孩子表達。最后,為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培養孩子心理上的獨立性。
(2)與孩子一同尋找學習的樂趣,給予恰當獎勵。孩子愛看電視,不喜歡學習,是因為他覺得學習遠不如看電視有趣,家長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與孩子一道發現學習中的興趣。例如可以讓孩子當老師,家長做好學的學生,讓孩子覺得要好好地“教你”不可。或者可以與孩子來個比賽,做個紅花板,誰優勝就印紅花。如果孩子朗讀不好,可以請其他孩子來到家中與孩子一塊兒讀;如果孩子寫字不好可以找來別人的作業本,讓他當“醫生”,治一治有“病”的字,然后幫著改過來,還可以抓住孩子偶爾一次認真的學習,用講故事或買一本好書來獎勵他,讓孩子覺得學習中有無窮的樂趣,認真學習還會得到獎勵。
(3)避免“短板”教育,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奧斯瓦爾德讀中學時,父母為其選擇了文學道路,可老師說:“他很用功,但過于拘泥,這樣性格的人,在文學上很難發展。”后來孩子想學繪畫,父母就尊重了兒子的選擇,但他不善于構思,不會潤色,也缺乏對藝術的理解,成績不理想。面對這種情況,父母主動到學校請教老師的意見,很多老師都說該生很笨,只有化學老師認為:認真做事,一絲不茍是化學實驗的必備品格,建議他學化學。父母接受了建議,奧斯瓦爾德的智慧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成了化學課的高材生。由于他在電學、化學平衡條件方面的卓越成就,獲得了1930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殊榮。
所以說,人的智力發展總是不平衡的,每個人的智力都有其強點和弱點,假如能準確認識并發揮其強點,孩子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羅新安.教育其實很容易.光明日報出版社.北京.2004
[2]唐豫翔.家庭教育.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北京.2008
[3]羅云威,和民.科學-愉快-成功教育法.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