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創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亟需解決的問題。美國考夫曼基金會通過開展“考夫曼校園計劃”鼓勵高校進行創業教育的創新,為高校創業教育的廣泛開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于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考夫曼校園計劃;創業教育;啟示
創新和創業是當今社會的時代命題。大學不僅是研究學問、傳播知識的地方,還是崇真、向善、求美和擔當社會責任,并教人崇真、向善、求美和擔當社會責任的地方。大學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是大學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而如何將創業教育融入培養人才的實踐,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
考夫曼基金會很早就將“創業”與“教育”作為最重要的兩個關注點。進入21世紀之后,考夫曼基金會意識到所有學科領域都可能產生創業者和有價值的創意,商學院以外的學生經過創業教育引導也能夠發揮巨大的創業潛力。因此,將相關的創業教育課程由商學院向大學內其他院系拓展,將會使更多的學生獲得創業指導,創業教育本身也將獲得新的發展。考夫曼校園計劃(Kauffman Campus Initiative)的制定和實施是考夫曼基金會創業教育理念的重要實踐,致力于轉變美國高校提供創業教育的方式,使全校所有的學生不論其學科、專業都有機會接受創業教育,參與該計劃的校園被稱為考夫曼校園。
一、考夫曼校園計劃的運行機制和內容
考夫曼校園在現有創業教育項目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創業教育的廣度和深度,為學生、教師以及社區提供更大范圍的創業教育服務。該計劃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業型思維,推廣宣傳創業教育的社會價值,促進創新創意成果面向市場轉化。
考夫曼校園的發展主要遵循兩種模式:磁石模式和輻射模式。磁石模式一般由商學院或者創業咨詢委員會進行戰略規劃,集中制定決策,設計不同的創業活動,提供給全校的學生有關創業的基礎性質的課程。輻射模式強調不同學院教師的參與,由各個學院自主實施創業教育課程和開展創業實踐活動。輻射模式下教師要根據相關的學科、專業的特點創設課程,促進學生能夠結合專業知識背景進行創業活動。不同學院之間的學生可以互選創業方面課程,這有利于全校師生共享創業教育資源。考夫曼校園開發和修訂創業課程,有3/4左右的課程為非商學院學生開發,主要在與商學院沒有傳統聯系的學院里開設,如文理學院、工程學院、教育學院等。有些課程與某一特定的學科或者領域有關,而更多的課程則是整合了多個領域,從而拓展了“創業”的內涵,也體現了創業的跨學科本質。總之,這些課程體現了與商學院課程的互補性、面向對象的普遍性和課程內容的融合性。
考夫曼校園不斷探索新的途徑,在創業課程之外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活動機會。初級創業活動包括學生俱樂部(社團)、主題講座系列,從而增加學生接觸創業的機會,使學生得到更多關于創業的非正式體驗。深入的創業活動包括創業計劃大賽、實習、進入風險孵化器等,進一步促進學生創業能力與素養的提升。促進社區(企業)參與高校的創業教育是一個重要途徑,考夫曼校園鼓勵社區成員、企業家代表和商業機構通過籌集創業種子資金、作為創業委員會成員、擔任創業計劃大賽評委、提供創業實習項目等方式支持創業活動的開展。考夫曼校園還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的機會,從而激發教師對創業教育的興趣,開展創業教育的教學及開展創業方面的研究。
二、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開展理念不夠明確
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是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活動的重要直接原因。政府層面認識到了創業教育的對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解決學生就業問題的戰略意義,而高校層面存在著被動開展的情況,對創業教育開展的理念不夠明確。創業教育應當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職能,從戰略高度認識到開展創業教育是其辦學使命和社會責任。國內高校開展創業教育主要通過開設創業通識類課程、開展創業主題的講座、組織創業計劃大賽、組織學生進企業參觀體驗等一些分散的點來進行,缺少從學校層面整體推廣的理念,對高校創業教育的理論研究不夠成熟,影響了創業教育向縱深發展。
(二)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支撐體系不夠完善
高校創業教育的開展需要多渠道獲取資源來推動,包括政府、企業、行業等多方面的支持。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開展具有政府推動和主導的特征,較為缺乏社會組織的有效支持。在利用校友資源、區域資源、行業資源以及天使投資、風險投資方面不僅數量少,而且也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政府在實質性的政策保障投入不足,包括創業者的市場準入機制手續復雜,享受稅收減免政策的標準嚴格,對民間資本的利用缺乏規范等。高校對創業教育的支持,過多的停留在口號和宣傳層面,這固然可以起到營造濃厚創業文化氛圍的作用,但是在創業教育理論研究、課程教學、孵化機制等方面的支撐體系不完善。
(三)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課程教學不夠充分
第一,創業教育類課程的數量偏少,往往只是就業指導課程或者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一部分。創業教育類課程偏重于理論介紹,實踐操作層面的內容不突出。多數高校采取商學院課程拓展的形式,為非商學院學生開設創業相關的通識課程或者經濟類的入門課程,沒有與專業教育有機的融合并一體化設計;缺乏融合的創業課程,在專業課程中很少滲透創業教育內容和思想。
第二,對創業課程的適應性和創新性關注不夠。對于創業課程的教學集中采用講授法,師生互動不充分,很少發掘學校現有資源和區域優勢資源來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沒有較好的結合國內實際,比如有的高校所在地區有大量的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家族企業等,對于這些現象應該納入到開放性的創業課程中。
(四)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平臺建設不夠有效
對學校現有資源的整合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例如有的高校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面向全體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培訓工作,以創業精神、創業知識和創業實訓為教學重點,以創業論壇、企業家講壇、創業計劃競賽、創業基地、校內跳蚤市場、創業型社團建設為主要創業教育實踐活動,但是如何形成合力這是一個挑戰。高校的現實情況往往是校內創業師資力量教學經驗豐富,但是缺乏創業經驗和創業研究的積累;校外創業導師的創業經歷豐富,卻不能有效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大部分高校沒有獨立的創業教育指導機構,依托教學、科研、學生工作部門來管理,缺乏協調機制,不能充分發揮創業教育實踐平臺的作用,長效機制不夠完善。
三、考夫曼校園計劃的經驗和啟示
(一)認同并主動推廣全校性創業教育理念
考夫曼基金會認為“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真正的和與生俱來的同盟者”,經濟社會發展的未來在很大意義上依靠對這種同盟關系的培養。國內各級政府應當繼續與高校建立協作機制,完善創業相關政策,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建立創新創業人才激勵機制。全社會應從社會責任的高度認識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將促進學生發展的本位、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和經濟社會的要求緊密結合起來。考夫曼基金會的研究認為,除高校學生是顯而易見的創新創業主體外,高校教師更是構建校園乃至地區創業文化的關鍵要素。既要重視創業型人才的培養,也要鼓勵教師樹立一種創業教育理念,不斷增強自身的創業素質,積極參與創業教育教學類、研究類和服務類活動。
(二)聚集資源支持高校創業教育活動
整合資源本身就是創業教育的重要內涵,開展高校創業教育,從本質上看也是一種創業的過程。全校性創業教育項目的成功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已有項目、服務以及資源的戰略性整合。社會中的風險投資商、天使投資商和公益基金組織,是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和學生創業啟動資金的重要來源,還可以提供管理咨詢服務。高校應當重視通過政產學研合作、協同創新、技術轉移和技術許可等方式獲得資金支持。總之,國內高校在開展創業教育活動方面,應當把握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充分利用區域優質資源,逐步擴大社會資本在促進創業教育方面的作用。
(三)重視創業教育課程的融合與開發
把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作為一種整體性設計,使所有專業的學生都與機會參與創業學習。考夫曼校園在整體設計課程的同時也注重利用學科、專業資源,創業與商業、經濟學科密切相關,但是其他學科的課程也可以把創業或創業主題作為學習內容。把創業課程融入到專業課程,拓展了創業課程的實現方式,也體現了創業課程的跨學科的綜合特征。創業教育在專業課程中的融合成為學生學習的基本組成部分,就可以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精神,發展創新創業能力,促進學生更好的理解創業走向創新創業活動。
(四)完善創業教育平臺的建設與使用
創業教育實踐性很強,需要整合各種資源來組建校內外創業實踐項目和基地平臺。國內高校需要根據各自辦學實際,積極開展社會服務活動,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的需求,完善創業教育資源的協同利用機制,與政府和企業開展人才培養、培訓員工、咨詢服務、共建研發中心等不同方面的合作。例如,學生在實習實訓活動中深入企業,理解企業的運作既是大學生創業的前提條件,也是對企業家創業精神的認知體驗。
參考文獻:
[1]眭依凡.大學的使命與責任[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4
[2]梅偉惠.美國高校創業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174
[3]The Kauffman Panel.Entrepreneurship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R].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2009:2
[4]葉映華, 夏樂婷.美國風險投資對中國高校畢業生創業資金政策的啟示[J].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0,35(4):93
[5]武世興,楊亞鴻編譯.美國高校的創業教育——考夫曼創業基金會關于美國高校創業教育研究報告[J].中國大學教學,2011(4):92
作者職務:
李康杰,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教師
陳乃啟,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招生就業部主任
李濤,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教師
作者簡介:
李康杰,1987年生,男,漢,籍貫山東臨沂,職稱實習研究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學校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
陳乃啟,1976年生,男,漢,籍貫浙江蒼南,職稱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李濤,1986年生,男,漢,籍貫山東泰山,職稱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精神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