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初中生在英語課堂上的表現以及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態度等方面的分析,發現初中學英語學習心理上有一定的問題。進而提出營造平等師生關系;分層進行教學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等對策。
【關鍵詞】英語課堂;學習興趣;學習動機
語言學習是一項復雜的過程,它受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語言環境、社會背景、學習者的性格特征、認知方式、語言學習能力、學習態度與動機、學習策略等個人差異。 學生獲得語言知識和技能也與學生的個性特點、語言水平、文化背景及課堂環境等因素有關。筆者從教多年,在課堂上,我經常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從學生的表現中,我逐漸發現學生的英語學習心理活動。而學生的學習心理活動直接影響著學習的質量。
基于學生學習心理的重要性,我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我校初一學生選取一定的樣本進行了調查。
英語課堂最能反映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在課堂中,有22.8%的學生上課感覺英語課堂有趣,能積極踴躍地參與到課堂中來;30.2%的學生上課時感覺有些緊張,不敢舉手,不愿參與英語活動;9.8%的學生上課時感覺非常緊張,心理對英語學習充滿恐懼;39.5%的學生處于一種放任狀態,就是對英語也不恐懼也不熱愛的態度。從中可發現,每個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狀態是不一樣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
學習動機、興趣與態度也是影響外語學習的重要情感因素,學習者對所學的語言、對教這種語言的老師產生反感,有抵觸情緒,那么,學習的動力自然消失,學習成功的可能性就無從談起。因此,在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方面,我也做了個別訪談。20.8%的學生是因為英語有趣而學英語。這也主要是由于這部分學生英語基礎扎實,所以他們也會主動學習;15.8%的學生只是因要考試才學英語的,只能是“要我學”,處于非常被動的局面,這部分學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從興趣方面來看,有24.1%的學生喜歡英語,19.8%的學生對英語不太有興趣,20.6%的學生對英語無所謂喜歡不喜歡,稱這是學校安排的課程。
這種情況說明了部分學生雖然主動地在學習英語,但不能持之以恒地學習英語。語言學習中的焦慮是指學習者需要運用外語或第二語言時所產生的恐懼和擔憂。大量的研究證實,適度的焦慮有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但高度焦慮卻會使學生回避學習,因而與學習效果之間存在著負相關。因此,在我們的英語課堂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在動機,我想從根本上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降低其心理上的焦慮,是至關重要的。
一、營造平等師生關系,使學生愉快學習
有效的語言輸入應該為i+1,同時還應考慮輸入環境是否構成心理障礙,盡可能地避免監測(孟婉靜,2003:81-83)。因此,語言輸入環境一定要輕松化。比如,我每天上課前都要進行5分鐘的熱身練習,有時采用快速搶答,有時采用學生表演學生猜等游戲讓學生能馬上活動起來,使學生輕松自如地進入語言環境。Krashen認為,“只有克服心理障礙,才能使語言材料順利進入學習者的知識結構,有效實現學習習得目的。”因此,教師要與時俱進,打破傳統的 “師道尊嚴”的觀念,應把學生看成是朋友,教師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師生關系融洽,感情融合也使教與學配合默契,實現良好的師生互動和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由此看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使學生快樂學習的保證。
二、分層進行教學設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作為老師,在設計我們教學時,應該要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生水平不同,那么我們也要使用不同的教學內容。要把分層教學的理念付諸實踐。分層教學模式可適應所有的學生,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要只偏向層次高的學生。分層教學要讓學生從心理上活動起來,把死得語言用于實際生活,那么學生就能體會到英語的有趣性和實用性,從而激發學生內部動力。因為在英語學習中,不論用多用少,學生只要能用上一點,就能興趣盎然??傊處熢谶M行教學設計過程中,應根據教材內容,在死的教材上要有所創新,更要靈活多變地使用教材,這樣才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學生學有所獲。
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在日常教學中,我每天都會要學生作好提前預習工作,一方面能夠激起已有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能夠預測到下節課的內容,那么學生也會做到心中有數,能夠更有信心地完成任務。 網絡是一個巨大無比的資源庫,它向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學習資源。網絡資源也是我們英語教學的重要輔助。網絡資料豐富多彩,涉及面廣,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滿足他們各不相同的心理和認知需求。教有定則,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方法要靈活機動。比如利用初中生好勝好比的特點,開展小組競賽,激發小組成員的學習動力;還可以通過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法,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