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許多科學家十分重視兒童的個性培養,并設計了一系列培養兒童良好個性的活動,如日本教育家鈴木利用音樂教育培養兒童個性;美國人習慣讓孩子在科學發現室里自由選擇情境而盡量減少干涉來讓兒童在科學探索中自由選擇情境而盡量減少干涉來讓兒童在科學探索中自由地發展個性。
個性是一個人區別于其他人所具有的本質特征,是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社會歷史的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的。先天的遺傳因素,是個性發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會環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個性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在學校體育與健康課教學中提倡發展學生的個性,并使其逐漸完善化,是現階段提高體育與健康課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體育與健康課教學對學生個性的影響
在體育教學中,學生不像在其他教學中那樣,被固定在課桌前,而是擁有一個廣闊的空間領域,可以盡情游戲、運動和競賽。他們的身體直接參與活動,其思維活動與機體活動緊密結合,因而個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與發展。在體育運動過程中,身體運動施加給機體感受器的刺激會在大腦中引起主觀意識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時間里,機體反復多次地感受某種運動形式,就會在個性上形成一種相關穩定的心理特征。在體育教學中,學生不僅可以從體育運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還可以增強自信與自尊,使個性得到充分的調整和發展。但是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通常在制訂教案和在實施過程中把整個班或整個年級的同學看作一個整體加以教學。這樣,不同個性的學生在統一的教學過程中,其個性很難有適合的發展。
學生的個性特征可分為兩種:內傾型和外傾型。當教學內容較單一時,外傾型性格的學生就覺得很枯燥、很乏味;而當教學內容較豐富、多樣時,內傾型性格的學生就感到無法接受。這樣,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同一教學內容,有的學生練習得很認真,而有的學生卻無精打采。其原因就在于他們的個性特征不同而導致心理活動水平下降,身體活動技能未能激活,大腦處于抑制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或出現意外傷害事故,從而嚴重影響教學效果,也影響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在新的指導思想下的體育與健康課教學中,對個性發展有負面影響的應加以克服,安排和實施一些對個性發展有正面影響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
二、在體育與健康課中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
(1)必須認真識別每個學生的個性。在體育活動中,學生最能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合群與孤僻、好動與好靜、善斗與怕事、粗暴與文靜等都一覽無遺。對此,我們應該認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認識學生的基礎上,才能施加引導和教育。
(2)承認個性差異的存在。由于學生的個性不同,在體育運動中的表現也不盡相同,運動能力和運動量的負荷也不一樣。因此,對學生的要求不應強求一致,而應分類施教。
(3)努力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意識的核心內容,標志著個性的形成與發展的程度。在體育運動中,支配學生身體運動的自我意識,滲透著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作為教師應該有目的地培養他們的自我意識,用積極的社會影響因素作為支配他們參加體育運動的內驅力,為個性的發展創造一個理想的環境。
(4)在體育活動滲入心理訓練。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學生心理施加影響,使學生身心達到最佳狀態,以滿足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和增進身心健康的需要。
(5)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盡可能地讓他們獨立進行活動,并提供更多的自由,變學生從事體育活動的被動驅使為主動追求。
(6)建立一個良好的體育環境。首先應該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其次,教材的選用應生動有趣,適合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鍛煉自己的性格。進而以體育活動為媒介培養學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集體榮譽感。
三、在體育與健康課教學課堂中加強學生個性培養
(1)按學生的興趣進行分組教學。興趣是影響教學效果諸多因素中作用極明顯的心理因素。由于學生興趣不同.往往對同一教材、同一內容產生不同興趣,其教學效果也截然不同。為保證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個性,教師可按學生的興趣分組教學。由于小群體的學生都是喜愛某一項運動而自愿參與學習的,學習動機肯定積極。這樣的組織安排,不僅使學生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學任務,也讓學生盡情運動、享受,心境格外開朗。
(2)按學生性格類別組合學習小組。學生的性格類型同樣影響教學效果。屬外傾型性格的學生,活潑開朗,反應較快,身體素質往往較好,運動能力較強;而屬于內傾型的學生性格孤僻,反應較慢,一般體育素質較差,運動能力也較弱。在教學中,往往忽略了這種個性差異的存在,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安排不合理,結果前者感到“吃不飽”,后者則“吃不消”,導致一部分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對此,可按內、外向型兩種性格,結合其運動技能而分組教學,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這樣,教師較易控制課的密度和運動量,避免傷害事故發生,讓不同個性特征學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培養和發展。
(3)在體育教學中可以采用俱樂部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他們的活動方式,也可以開展心理咨詢活動,讓某些對體育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擺脫心理的陰影。在平時教學中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理論指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