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課題計劃研究步驟及實施時間安排
高一至高三三個年級的每節體育課安排五至十分鐘的課課練的內容。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全體在校學生
2.2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授課指導法,比賽促進法、實踐練習法
2.3課題所要解決的問題
課課練是增強學生體質,活躍課堂氛圍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多運用“快樂體育”、“成功體育” 淡化了技能教學和輕視體能訓練,是學生的體質沒有得到保障而下降,為了使體育課課練在體育教學中發揮更好的作用,我們提出在體育課中進行課課練拓展與實踐進行開發與運用的研究。
3課題研究所要達到的目標
提高體育課的效率,切實做好體育課工作成效,真正達到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增強學生的體質,是每一個體育教師的責任,我們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創新,不斷地總結。研究課課練增強學生體質的實效性,使學生能在體育課中更好的學習和鍛煉,使學生的體質不斷得到增強,讓課課練內容的拓展與實踐成為體育課這一舞臺的亮點。
4本課題實踐的重要意義
本課題實踐的重要意義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4.1體育課課練其本身的功能就有競爭性、趣味性、健身性和教育性等,特別是健身性方面,只要我們有目的有計劃而循序漸進的開展課課練,那么就會把健身以及增強體質體現得淋漓盡致。
4.2中學生都具有活潑、好動、好勝和積極上進的心理特征。如果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能啟發調動他們學習鍛煉的積極性,根據每次教學活動的內容,課的后半部分利用8—10分鐘左右的時間,把學生分成若干興趣小組,進行部分項目(如短跑、長跑、投擲、跳躍、球類等)的練習,一方面保證身體素質的練習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4.3學生在集體的配合下,共同前進,共同完成課課練,能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增強他們的好勝心理,最后再進行練習,使學生能主動進行練習,不覺得累和討厭。
4.4體育課課練如果采用與游戲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練習的興趣,而且可以達到體力活動與智力活動相結合、富有良好的學習與促進氛圍。通過課課練,不僅可以鍛煉身體素質,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品德,增長學生的運動知識。
4.5“課課練”始于20世紀80年代,是在“大綱時代”精神指引下開展的。課程改革至今,“快樂體育”、“成功體育”悄然興起,人們逐步淡化了技能教學和輕視體能訓練。也正是因為如此,“課課練”淡出了大家的視線,而現在我們結合新課改的精神,重新進行拓展與事件本身就很有意義。
5“課課練”內容的選擇原則
5.1根據高中生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來做選擇。
運動訓練以及運動生理學實踐表明,青少年的身體素質發展具有明顯的年齡特征——運動素質發展的敏感期。這一時期的對于發展敏感期的素質效果是非常理想的,這就像民間俗語“三翻六坐九爬爬”所說的發展是如出一轍的。運動訓練實踐表明:十至十三歲速度素質發展的最佳期(敏感期);十二至十五歲是快速力量發展的最佳期;十三至十四歲是靈敏素質發展的最佳期;十六至十八歲是力量以及耐力發展的最佳期(敏感期)。所以在高中體育課課課練的內容選擇上應該以力量以及耐力為重點,并以此作為課課練的內容進行教學,就能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顯著的提高。
5.2根據學生身體素質薄弱環節的發展來做選擇。
從目前我校學生的總體身體素質狀況來說,上下肢腰腹等運動系統的力量水平比較薄弱,內力水平也比較差,如果我們在課課練之中以此為重點來要求學生,從促進學生身體全面而平衡發展的角度出發,重點抓好上下肢腰腹等運動系統的力量以及耐力等薄弱環節練習。比如俯臥撐、俯撐屈伸腿髖、仰撐臂屈伸、仰臥起坐、側臥起坐、仰臥舉腿、仰臥兩頭起、俯臥抬上體、深蹲起、深蹲跳等等,學生的力量和耐力是有顯著差異性的,所以針對這種狀況我們在課課練的過程之中就必須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練習內容作為重點,因人施教區別對待,以促進這部分同學的素質向大家看齊。
5.3根據教材內容來做選擇。
我們在體育課的學習之中一般都是以某個內容為主的,這就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對學生身體素質鍛煉的面面俱到,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選擇課課練來起補充作用,同時達到彌補主教材局部活動造成的其它部位活動不足的情況。比如在排球以及乒乓球教學中,都是上肢在用力,那么課課練的內容就應該以下肢和軀干部位為主,這樣既可以防止軀體局部負荷過大而引起的疲勞,又可以彌補教學內容在學生身體全面發展中造成的不足。
5.4根據課堂教學效果來做選擇。
在體育教學中,身體素質練習所組成的課課練的內容是需要科學合理搭配的,前后時間的練習安排也是需要遵循身體運動規律的,如果搭配及其前后時間安排的順序不合理,必然會影響學生練習的效果。比如,在快速跑、變速跑等速度練習的前面,適當的進行一些大強度,少數量的跳躍、俯臥撐擊掌等聯系,這對于速度的發展是有益的;在力量素質教學之后,安排進行耐力速度的課課練,可以有效地發展力量和耐力素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