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特別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這里明確指出學生在學習中所處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機會;時間;興趣;能力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不好的教師只是奉獻真理,好的教師是引導學生發現真理。”作為語文教師,責任不僅僅在于教育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會學”,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正如《新課程標準》特別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這里明確指出學生在學習中所處的主體地位。
在大力提倡課改的今天,完全有必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把單純的教師“一言堂”變為學生的“群言堂”。作為教師要真正發揮引導的作用,就必須更新觀念,轉變思想,在教學實踐中把自主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語文實踐的空間還給學生,采取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動起來,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那么,如何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變死記硬背為活學活記,變機械訓練為積極實踐呢?下面,就來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嘗試自主學習的一些做法。
一、教師應該扎實備好課,讓學生有機會動起來
一位資深教育專家說過:備課是教學中“根”的工程。確實,備課功在課前,效在課堂。現在不難發現,有些教師把語文教案寫成單純對教材分析的教案,寫成對教材進行講解的教案,寫成對問題組合的教案,或是為了應付學校檢查而寫的教案。這些都是不行的。那么教師該如何 “備”呢? “備”,就是備課要備學生,不能光備“教參”。我們教師備課時要多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基礎,要認真分析學生學習的有利條件與存在的困難,做好提供有效指導和具體幫助的準備。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除了備教材、教法,還要盡可能地結合學生實際,從內容上、形式上、手段上盡量開放,備出學生活動的時間與空間。這樣有的放矢地備課,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機會讓學生動起來。除此之外,還要“備”學生,教師應該認真地研究各種形式的小組組成對自主學習效果的影響,以便根據具體的教學任務和條件構建最優化的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
二、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有時間動起來
提供機會,就是要教師在教學中把多點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輕松愉快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在語言實踐中學習語言,在積極思考中發展思維,在交流表達中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滿堂灌、滿堂問,要通過各種方法創設虛擬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通過學生的研討,提出對問題的看法作出假設,讓學生在頭腦中明析探求的方向和研究的思路。在這個過程中要給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親自體會學習的樂趣。在實踐中我是這樣嘗試的:早讀課,我讓學生輪流上講臺用標準的普通話放聲朗讀課文、背誦古詩,讀出味道,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晚讀課,利用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輪流上講臺猜字謎、猜腦筋急轉彎等,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活動課,我讓學生輪流上講臺說新聞、講故事,培養他們的聽說能力;課前,給學生預習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圈、點、劃、查、注、評,培養他們的分析能力;上課時,我給時間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簡單問題,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質疑時,我給時間讓學生討論爭辯,允許各執一詞,各抒己見,培養學生的口才和應變能力;課外,布置少而精的作業,給時間讓學生多寫日記,多讀課外書,多積累好詞佳句。時時刻刻注意到學生的學習實際和學習需要,做到教師服務好學生,可以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有時間動起來。
三、多用掌聲、微笑、表揚、鼓勵,讓學生有興趣動起來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小學生缺乏自信心,總害怕因展示出錯而出丑,就算會的也不敢說、不想說。這時需要我們老師多給他們掌聲、微笑、表揚、鼓勵,鼓起學生自信的風帆。學生的點滴進步都是付出了代價的,很不容易的。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師生之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為了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爭辯,大膽探索,我們教師應該做到允許學生插話、允許學生失敗、允許學生標新立異。課堂上學生不活躍,不敢大膽發言,主要原因就是怕失敗、怕丟面子、怕挨批評。所以,作為教師,要滿腔熱情地支持學生,實事求是地對待學生的意見。學生的回答如果有錯,也要表揚他敢于回答的勇氣,保護學生的參與意識。這樣,一定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有興趣動起來。特別是對學困生,更要主動幫助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多鼓勵學困生,多給他們發言的機會。比如有的學困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想回答又怕回答時,這時,老師要給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你能行”的鼓勵,會使學生的思維發生質的飛躍。
四、為學生拓展運用語言的空間,讓學生有能力動起來
教師要大膽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且方法要多樣。學生有了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教師除了要保護還要引導,否則,這種興趣既不能持久也不能提高。課堂上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多想、多做,引導他們在主動學習和應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掌握自學方法,養成自學習慣。課外,要引導學生自覺學習。此外,課外還可以發揮小組長的職責,合理分工,讓組員知道自己該干什么;還要創造一個振奮人心的教室環境,課改名言上墻。例如“我們主宰,課堂精彩”、“課堂大舞臺,人人展風采”、“學習全開放,同學心飛翔”、“探索使人聰明,合作使人快樂,展示使人自信”等;課堂小標兵上墻,通過這些能給學生振奮的話語,時刻激勵著學生大膽“動”起來。只要我們教師大膽地、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不斷參與活動,培養能力,就能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有能力動起來。
總之,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我們應該還學生以“學習的自由”。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擺正教學關系,不僅要注意自己的教,更應該重視學生的學,要徹底扭轉“牽得過牢,導得過細,教得過死”的局面,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還給學生,把課堂的時間交給學生,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有機會動、有時間動、有興趣動、有能力動。只有讓學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真正動起來,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他們愛學習、會學習,進而使班上的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