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子《道德經》第八章為了演繹“道”而用經驗性的意象“水”并通過其特征來顯現“道”之“善”,并通過對這種意象闡釋“道”所具“德”的倫理性。
【關鍵詞】道;水;上善
老子在《道德經》里面構筑了一個以“道”為核心的博大龐雜抽象玄遠的哲學體系,在這個體系里面可以說包羅萬象、豐富多彩。老子為了說明和闡釋“道”而多采用經驗性的意象確立“道”所具備的“德”性,而“水”這個意象是具有典型的意義;同時,通過“水”這個意象表達“道”與“德”的關系,間接影射出“道”對人們的啟迪意義即倫理性特征和處世原則。
一、“道”的描述
作為形而上的抽象本體“道”在老子看來是這樣的一種東西: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十四章)
這里通過對“道”這種不可具體的玄遠抽象之物的形象定位,說明“道”是一種難以確定但又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東西。老子還說: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
就從這個難以說清楚的東西“道”自身的真實性來說,雖說是“惚恍”,但不因為人們的認識不到位而消失,它仍然是一個真實的存在,但這個真實的存在并不是具體的事物,而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二十五章)
“道”不但不是具體事物而且先于萬物而存在,這種先于萬物而在是讓人難以描述的真實只能強加一個名——“道”,而“道”這個東西是經常(“常”)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而且它只能通過萬事萬物無限(“遠”)的運動流行(“逝”)之中而在。所以,老子所描述的“道”就一種自然的本體存在;并且,這個自然本體是萬事萬物存在和效仿的根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人、地、天、道逐層逐次進行 “法”,對這“法”的詮釋多數認為“為法則”、“效法”,這樣的理解還不足以讓人完全擺脫對 “道”和天、地、人之間的對立,甚至和 “自然”對立,其實“道”就在天、地、人之中,因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
萬事萬物都是由 “道”而“生”。但“道”并沒有因為“生”萬物而居于萬物之外與萬物相對立,“生”就是“可以為天地母”,因此, “道”在本性上和邏輯上先于萬物但又與萬物同在。
二、“道”以“水”喻
“(道)可視為原始思維的產物,而原始思維具有一定的具象性與象征性”而出現“根據相似性來確立事物的同一性”。因而,水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并且與“道”具有特征上的相似性。所以,通過“水”來闡釋“道”,并通過“水”抽象出幾種德性來暗喻“道”的倫理性原則和人的處世態度,有人把這種暗喻稱之為“水德”。
在《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里作者提出五層含義:
第一,“上善若水”。陳榮捷先生認為老子以水喻道是一個最著名的象征,但基本上是倫理的而非形而上的;陳鼓應先生認為老子以水性比喻上德之人格。這里其實老子變相地提出了他的人性倫理態度——人性也是善的。這里的暗喻是人性觀并不是單獨出現,而是以“道”本體論作為形而上的依托。
第二,把“水”作為“上德”或者喻為“上善”理由有三。
(1)“水善利萬物”: 和水相關的意象有“甘露”、“川谷”、“江河”來喻“道”與萬物。而這里無形中暗喻了水之善即是“利萬物”。如: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三十二章)
這里的“譬道”就說的很明確,江河之水是以“甘露”為淵源,而“甘露”的“善性”就是 “利萬物”。
(2)“不爭”:即是“無爭”,這種態度的前提是以“為”即是“利萬物”作為前提的。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六十六章)陳鼓應先生認為老子“不爭”之“水”的特性提出“是為了消除人類社會不平的爭端而提出的”,“仍要求人去 ‘為’,而且所‘為’要能‘利萬物’……不與人爭奪功名的精神。”“不爭”即是“爭”,是一種“積極”的“為”。
(3)處下(“處眾人之所惡”):處下的原因就是“水”能“處眾人之所惡”的這種品德和“不爭”的態度。“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六十六章)由于“水”“善下”而故能“處下”,從而成就了博大王者的境地,所以,能善于“處下”而且還能處“處眾人之所惡”的態度也就自然而然能成就“百谷王”的結果。
第三,正因為“水” 具有上述特征,因而從本質上接近于“道”。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
“ 故幾于道”也就是說“道”本身有 “水”這樣的本質特征,因為 “道”“ 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這里的“不”表明的一種精神態度,這種態度就像“水”一樣 有“為”但處人所惡的精神。所以,人性中所應具有這個“善”更甚者“上善”就是由“道”所生,“善”和“道”一樣普遍存在。
第四,“水”作為“上德”或“上善”具有如下七種品質(德性):
(1)居,善地; “地”陳鼓應先生認為的居住之所,但我更傾向王雪軍先生的理解即這里的“地”就是“眾人所厭惡的低洼之地”。這樣就更能體現“水” “處下”的品德,一種包容萬象,吸納百川的境界,司馬遷曾贊曰“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也是說“水”的第一德性不擇住地,能“處所惡”。
(2)心,善淵。“淵”就是沉靜,“水”在老子這里還有“無為”、“ 虛靜”的特點,“淵”就是“水”聚深而多藏,含而不露,有“上德若谷”“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的表現,“上德”之人內心像深水之淵一樣沉靜。
(3)與,善仁。“與”有兩種含義:一是給與、付出;這也符合“水”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二是陳鼓應先生的交流、接觸、待物,這其實就是第一種含義的引申義,同時,從“水”這種“利萬物”的風格里顯示出仁愛友善,與萬物和諧的德性。
(4)言,善信。 “言”是語言、言說、承諾。“信”就是真實誠信、守承諾。這即是以水暗喻“上德”之人必須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而且這種一致中要達到“善”必須是“為”而 “不爭”,以達到“利萬物”。
(5)政,善治。“政”“正”通用,意為政事。陳鼓應先生的 “精簡處理”似乎還不能完全表達這種德性, “上德”之人管理國家、處理政事像水一樣能去污清物,同時“為”而 “不爭”,善處下而 “利萬物”。
(6)事,善能。即是做事的能力。但這樣的理解還不足以透徹地闡明“上德”之人做事或辦事的德性,其實在老子看來“水”不只有 “處下”“ 柔弱”的特性,而且還能“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因此,“上德”之人應具有“水”這種“柔”“強”兼有,“能”辦事的能力。
(7)動,善時。“時”即是時機、時令、機遇。 “動”其實不是要求人們具體做那種舉動,而隨事物的變化運動,“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四十章)因此, “上德”之人需要認識到事物運動變化,要以“無為”而“為”有利于萬事萬物自身的發展。
第五,“道”如“水”一樣具有如上七種品質(德性),所以,“道”是“無尤”的。這里的“無尤”就是沒有怨咎,反而體現出“道”是“無為”之“為”。
三、以“水”喻“道”之“德”的暗喻:處世
上古“德”的意義和我們現在《老子》中的含義不大相同。李澤厚先生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一書中對老子的“德”做了考察,結論是:“首先是一套行為,……傳統氏族部落的祖先祭祀活動的巫術禮儀緊密結合在一起,逐漸演變而成為維系氏族部落生存發展的一整套的社會規范、秩序、要求、習慣等非成文法規。” “德”的這種意義后來在形式和內容上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德”“被了解為統治者的方術、品德以至被了解為道德,是遠為后來的事情”,因此在老子這里的“上德”就是老子的基本主張“無為”。而“無為”則是“道”的基本特征,這個特征的表現就是 “柔弱”、“不爭”。
天下莫柔弱于水,……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第七十八章)
“柔弱”不是缺點。正因為“水”具有這樣的品質,最能體現出“道”“無為”這種“上善”,因此我們必須才從這個最具經驗性的暗喻中總結出有利于人的至理,那就是我們需要堅忍不拔。而要具有堅忍不拔的這種德性作為我們的精神就要學會像水一樣的處世道理。所以,老子正是從 “水”的這個“處眾人之所惡”的暗喻而總結出為人處事的道理。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第六十八章)
“不武”、“ 不怒”、“不與”都是 “善”,應該是“上善”;“為之下”更是一種手段和處世之道。其實這些都是“不爭”的具體化。這樣,老子把這個抽象的本體論的 “道”下灌落實到人間,在第八章的這一個暗喻中整個的把老子的人生哲學和處世之道明白無余的展示出來了。
總之,老子在第八章里借“水”這個意象來喻道是一個著名的象征。對于這一章“水”“道”的暗喻的理解歷來不盡相同,而要做出所謂的正確理解幾乎是難上加難,但對這一章的詮釋又是見仁見智。這種經驗性的哲學暗喻給后世人們的學習的啟迪非常大,這其實對后世人在處世之道提出了一個可借鑒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徐建平,吳翔.《老子》水意象研究[J].名作欣賞.2012
[3]向松柏.中國水研究[M].上海:三聯書店.1999
[4]沈明明.“水德”:老子哲學思想的靈魂[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
[5]王雪軍.從“上善若水”看老子的處世哲學[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4(1)
[6]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三聯書店.2012,87-88
作者簡介:
杜國棟(1981~),男,甘肅通渭人,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哲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傳統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