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人物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歷史課堂采用正確的方法,通過人物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我們歷史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現就歷史課如何講好歷史人物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淺談;歷史課;歷史人物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人物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歷史課堂采用正確的方法,通過人物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我們歷史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現就歷史課如何講好歷史人物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要歷史人物有一個正確的定位
1.堅持一分為二,辯證分析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即進步與落后、積極與消極、成功與失敗、優點與缺點。杰出歷史人物也為例外,因而在評價杰出人物時也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歷史上的偉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我們評價歷史人物要采取兩點論,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應該實事求是、具體、歷史地評價分析他們,分清功績和過失、主流和支流。如評價毛澤東:毛澤東作為偉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其對于中國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得以發展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毛澤東晚年犯了錯誤,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損失。但總體來說,毛澤東功大于過。因而毛澤東依然是值得我們肯定和崇敬的。
2.必須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
需要對歷史事實進行負責任的考證和修訂,只有事實首先正確,才可能使結論正確,否則,基本史實不明,張冠李戴甚至存在“莫須有”的史實,則從中得出的結論一定是錯誤的。我們所要評價的歷史人物,一般都會有眾多的歷史事件貫穿其一生,所以必須首先廣泛的了解、占有這些基本的事實材料。通過占有豐富的材料,對不同的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才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對正確的史實進行研究,才是有意義的。
3.必須將歷史人物置身于歷史中
歷史人物不是孤立地存在于歷史上的,他們有其生存、發展的歷史條件和社會背景,許多歷史人物的出現是與他們的政治事業、學術思想或科學成就緊密聯系著的。講述這些人物時,就要引導學生把這些歷史人物置于當時的歷史中去,理解人物是時代產兒的道理,并把他們的政治改革措施、科技成就以及具有影響的學術思想結合起來。這樣既使學生了解了歷史的過程,又可以在他們心中形成歷史人物的具體、鮮明的形象。同時,每個杰出的歷史人物都為歷史的進步作出過重大貢獻,但不可避免地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所以評價歷史人物時要客觀、全面。例如對秦始皇的評價,既要看到他順應歷史的發展而作出的突出貢獻,還要看到他殘酷地壓迫統治勞動人民的一面。也就是既要講其功勞的一面,又要講其錯誤的一面。
二、歷史人物講授時的幾點注意
1.注意歷史人物活動的時間和具體環境
時間邏輯往往構成歷史人物傳記的基本線索。例如,西漢時期“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南宋抗金精忠報國的岳飛,明末清初收復臺灣的鄭成功。只有按照年代的先后,時代具體環境的分析,以及歷次斗爭的來龍去脈,才能講清楚人物活動的全過程,讓霍去病、岳飛、鄭成功等杰出人物的光輝形象,在一個個波瀾壯闊的斗爭場面中呈現在學生而前。學生才有可能了解他們偉大的事業,記住他們的歷史功績和經驗教訓,學習他們的斗爭精神和高尚品質。
2.讓歷史人物鮮活起來,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敘述人物的過程中,應注意抓住典型的情節,生動的事例,觸動學生內心的靈魂,爭取最好的教學效果。例如,辛亥革命的教學中,講述民主革命思想家陳天華時除了他的著作《警世鐘》《猛回頭》及內容以外,可以補充陳天華投海自盡的故事。1905年日本文部省頒布歧視并限制中國留學生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留日學生發動了抵制這個規則的強大運動。為了激勵人心,陳天華在12月7日留下《絕命書》萬余字,次日投海自殺。毫無疑問,陳天華用自己的生命試圖換來兩個目的的實現:一是告訴人們,特別是幾千來信奉“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中國民眾一件事——在這個世界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二是用自己的死讓每一個中國人在羞憤中意識到我們族人的缺陷與陋習,督促、勸戒、警醒國人務必正視這些缺陷與陋習并加以改變。一句話,陳天華因國人之陋而死,他是死給我們自己人看的警世鐘。如果不講陳天華的自盡,只是照本宣科地講,這些人物雖然也都按時出現了,教學效果卻是很一般。
3.要注意對歷史人物的階段評價
歷史人物的思想行為隨歷史的變化而變化,他們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也隨著變化。或由好變壞,或由壞變好,好壞相間。評價跨越不同階段的歷史人物時,應引導學生應用階段論,根據歷史人物一生的主要活動,分為幾個不同階段,結合所處的歷史時代和歷史環境去評價其功過是非。例如:陳獨秀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以《新青年》為陣地開展新文化運動;1920年,在中國建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后期,陳獨秀對國民黨右派一再妥協退讓,對大革命的失敗負有重大責任。
4.要注意防止折中論
對歷史人物要一分為二,這是正確的。但在實際運用中,學生容易教條化、折中化,“張某某,有對的一面,也有錯的一面;李某某,對的有三條,錯的亦有三點。那么,究竟張某某、李某某是屬于該肯定的或該否定的歷史人物?作者并未做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因此,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時,必須抓住主要之點,從而做出功大于過或過大于功的正確評價。
以上是關于高中歷史課如何評價歷史人物的一點思考,對于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問題,還有許多方面值得探討。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高效率、高層次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創新、分析、綜合歷史人物的能力是其關鍵所在。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歸納總結出歷史人物成敗的經驗教訓,才能達到以史為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