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自己從事多年初中地理教學以來,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讓學生愿意學、能夠學好地理學科?怎樣才能讓地理教學在行之有效的軌道上正常運行?借此將教學中的點滴體會與大家分享。
【關鍵詞】初中地理;個體差異;激發興趣
記得陶行之有一次講課時,抓來一只雞放在講臺上,并在旁邊放上一把米,當陶行之強按雞的頭讓其吃米時,雞卻不肯吃,只得放棄。不曾想,一會兒這只雞卻自行找米啄食。陶行之說教育如同養雞,不論教的東西多好,強迫雞吃,雞一定會拒絕。只有讓雞自己主動去吃米,也就是讓學生自己主動去求學,才是成功的教學。
一、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個體差異
俗話說“人上一百,行行色色”,學生在知識與認知水平和能力始終存在差異。此外學生通過各種媒體和渠道及生活經驗,已經了解了大量零散的地理知識。我們就要預測他們前概念,避免簡單重復;也要充分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心理特點等,并根據學生心理和認知規律,分層次授導、設計練習、設計問題,以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和認知欲望,恰當的問題鏈接,能夠不斷刺激學生積極參與。 避免“見樹不見林” ,力求將知識結構化、系統化。反復斟酌所選取的教學素材的合理性,問題設計的層次性,力求達到最優化。
二、精心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要有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導語,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點燃學生的求知熱情。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頭,盡量多地設計些活動請學生動起來。在教學中,我都盡量多地設計,每節課給學生幾分鐘的參與,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并從中體會到了很大的樂趣,從而也對地理這門課程產生了初步的興趣。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這需要教師在主觀上作積極的努力。教師要做學生的貼心人,要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關心他們的學習、身心健康,體諒他們學習地理的難處,尊重學生的思想,善于激勵他們。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在各個環節激勵學生,使他們產生內部驅動力。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給予期待或鼓勵,注意維護學生的自尊心,調動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四、巧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有效探究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起著主導者的作用。因此,若只是老師講,不顧學生參與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肯定收不到好的教學效果,此外,簡單的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也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要把需要解決的問題巧妙的層層深入讓學生來思考,這樣定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我們在講解《黃河》這一課時,若要學生直接去看書,找出黃河的源地,流經的地形區和省區,上中下游的劃分及各段的水文特征,最后流入的海洋。學生可能不會認真的去看書。但是我們如果能換一種方式提問,效果就可能不一樣。比如我們可以用一句古詩詞來引入,讓學生來解決詩詞中的問題。首先說出詩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返”。然后問學生詩詞中的天上是指哪里,奔去的海洋又是什么海呢?這樣就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便會查圖尋找答案。接著還可以問這個天上到底有多高?然后可順勢設問各段的水文特征等。這樣層層設問的教學模式,一環扣一環,既可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一定的難度,又會使學生在探究后感受到一定的成就感。
五、提出質疑,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堂
如果整節課都在講解知識,那么學生學習起來會感到比較吃力,效果也會不理想,我們應該留足時間給學生思考和討論,這種開放式的課堂會使學生積極的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而學生的想法會給我們教師很多啟示。
比如在講解《眾多的人口》這一節時,我們可以留一部分時間給學生討論,我國人口過多會帶來那些問題呢?學生的想象空間是很廣的,通過討論之后定會得到很多有益的結論。后面再來講計劃生育這項基本國策就比較容易。
在講地球運動時,不是簡單的介紹自轉、公轉的方向、周期,時間的計算等內容,而是問學生這樣一些問題:假如地球公轉軌道面與地軸的夾角不是現在的23°26′而是30°,那么地球上的五帶范圍該如何變化?逆向提問,別開生面,學生很感興趣,同時改變了他們單一的思維習慣,培養他們探究問題的能力。
六、注重學科特色,培養讀圖、識圖、用圖能力
地理,地圖和理論的結合。地理學科中的地圖包含了豐富的地理信息,是學生學好地理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培養學生細致,敏銳的觀察力,從地圖中學習知識,探究問題;如:在判斷尼羅河的流向時,不要急于把答案呈現在學生眼前,而要讓學生觀察,學生會說往南流,這時再問學生河流應順著地勢往低處流呢還是向高處流?這樣一反問,學生再思考、再查圖得出正確結論,如此做法使學生在讀圖時學會有效地聯系各類地理信息的相關性,培養正確的地理思維能力,學會在以后的學習中借助略圖來學習地理新知識。在識圖訓練中,養成良好的讀圖素養。
初中地理教學要充分體現課改理念,教學過程應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思想。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調動其探究問題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以期寓教于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