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初中英語“以活動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強調通過學生的自我發現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對知識本身的興趣與熱愛,使學生把語言的學習看作為內在的需要,學生的角色從接受者轉變為分析者、探究者。教學活動中師生的和諧交往可以激發學生對認知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意境中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
一、新型的教學模式以活動為中心, 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在研究教材與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設計和組織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在活動中,鼓勵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并通過學生活動,讓學生自己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己摸索學習方法,積累學習經驗,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
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須具備較強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以及較強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這種跨世紀人才素質的培養需求,促使我們反思已往所進行的英語教學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重理論、輕實踐;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輕動手能力的培養;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重間接知識的學習,輕直接經驗的獲得;重教師講授,輕學生探索。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接受型的教學理論體系。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是外在的:記住教師所教的語言知識和通過考試。因此,我們認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必須確立以人的發展為終極目標,探索一種嶄新的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教學模式。
國家教委頒布的《新課程標準》要求:英語教學要實現認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領域的教學目標,特別注重在傳授知識與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教師根據教材提供教學可行性
《新目標英語》使廣大學生和英語教師耳目一新,它采用新穎的編寫體系:每個單元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教材內容豐富,信息量大,題材廣泛,話題注意到知識和趣味的結合、科學和人文的結合、記憶和思維的結合。在任務型教學方面有獨特的設計,與學生的知識面形成了明顯的“信息溝(InformationGap)”,有利于激活語言與情景的關系,使學生在用英語做事中感受英語,體現交際教學的理念與要求。這套教材的推廣為教師根據學生與教學實際設計教學活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教學的任務不僅在于教給學生科學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并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掌握發現真理、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他所主張的教育是沒有目的的,是讓學生在問題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組經驗,自己得出結論,從而得到發展。教學過程應該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思想訓練的過程,成為學習“學習方法”的過程。以活動為中心組織課程教學,在愉快、輕松的活動中展開課程,完成教學。馬斯洛、羅杰斯更強調教育應培養“自我實現的人格”,這種人格是情緒、感情、態度、價值等的“情感發展”與理智、知識,理解等“認知發展”的統一,從而使人的本性,人的尊嚴,人的潛能在教育過程中得到實現和發展。這些教育學理論都為“以活動為中心, 學生自主學習”型教學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廣泛的理論基礎。
三、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教學原則
我們的教育不僅要培養成績優異的學生,而且還要幫助每個學生獲得最好的理智發展。“以活動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型教學模式不應僅僅是幫助實現教學目標的工具,而且要遵循現代學生認識的發展順序,幫助學生實現認知的飛躍。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設計的活動應該是學生能夠接受,愿意接受,主動探求的形式,在新課程標準中分級制定了情感目標。教學中一定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樹立自信心,主動求知。主體的實踐性活動、直接經驗對學生身心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教師應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腦,在活動中啟發多種感官去獲得直接經驗,增加感性認識。通過完成具有挑戰的活動任務,讓學生在親身實踐和實際體驗中,獨立思考,積極參與,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全體學生都成為活動的主體,這是衡最活動教學成功與否的標志。
要求教師確立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自主權,尊重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活動方式,尊重和保證活動的獨立性與差異性,讓學生積極地、自主地、創造性地活動和發展,真正使學生成為自己學習和活動的主人。在活動的設計中,要注重通過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經驗與生活來學習,要在經驗的范圍內發現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材料,注重選擇有可能引起新經驗的知識點;注意選擇與學生生活貼近的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來展開教學,使他們有更多的對生活的實際感受和與現實、大自然的直接接觸,讓他們從現實和生活經驗中發現課題,在多樣的、具體的生活經驗中培養“用英語做事的能力”。
總之,學生自主學習是促進學生更好發展,教師以活動的方式作為教學基本方式,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一次革命性變革。因此,活動教學中活動方式的選擇,必須立足于能促進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并通過主體實踐活動圓滿完成認識與發展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