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教育是適應社會進步和新技術發展而產生的專業技術教育。目前,我國對計算機應用人才的需求正出現一種相互矛盾的現象:一方面是社會上需要計算機應用人才,另一方面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卻呈現出下滑的趨勢。為此,探索一條符合中職計算機專業發展的道路,是我們計算機教學工作者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現狀
隨著便于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合作不斷加強,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各行業對計算機類專業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來自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平臺《職業院校計算機教育調查分析》的數據顯示:據測算,我國為了發展信息產業,每年至少需要100萬人才,其中專業人才需求在40萬人以上,而我國目前每年只能培養20萬左右。
中高等職業院校是培養基層計算機類專業技術人才的主要部門之一。IT產業迅猛發展,市場對計算機類專業人才需求量大,應該說職業學校計算機教育發展的潛在空間還很大。但是,現在中等職業計算機教育的專業設置和專業課程的內容以及教育方法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造成教育和社會需求的脫節。
二、課程設置必須適應企業的需求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培養必須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知識,他們應當具有一定的科學思維與自主學習能力,具有一定的溝通與交流能力,具有扎實的計算機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計算機相關崗位的職業技能。
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類學生培養目標應以市場為導向,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首先,建立具有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教育自身特色的課程和教材體系。根據用人企業的需求,開發、設計出切實可行的計算機類教學方案,設置相關計算機專業,與企業聯合開展計算機教育與培訓。
根據企業對計算機方面人才要求與學校開設的專業基本課程調查,以下各課程被選中的比例較高,各占比例如表1所示:
另外,不同性質的單位因為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使用方向不同,從而對其他課程有不同的要求,如:程序設計員要求C語言、VB語言、C++程序設計方面的語言;網絡管理員要求會用多種網頁制作軟件,自己能動手組網和能對各種服務器操作系統進行設置和使用;軟件應用員根據不同的單位性質而不同,如廣告信息傳媒方面要求精通Photoshop、Coral Draw的各個版本以及3D MAX、Flash等圖像和動畫處理方面的軟件;制造業方面要求精通Auto CAD和數學中的立體幾何,要求有較強的硬件維修動手能力。
根據企業需要,針對各種IT類認證設置相應課程,并且根認證考試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專項培養,尤其是實際操作能力。這種專業的IT培訓結合了理論和實踐,學生可以從實踐中慢慢積累經驗,在畢業之前就具備了很高的職業競爭力。
三、教學方式必須適應中職學生的特點
由于學生綜合能力方面有較大的差異,因而對計算機操作學習的接受能力也存在著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間的相互學習,選取、設計較為合適的授課方式。在平時教學進程中應盡量采用“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生通過漸近的學習活動,在不斷獲得新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時,就會產生出強烈繼續學習的愿望。
分組協作教學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比較有效的形式。老師可以根據課題(作業)要求,以小組為考核單位,對應掌握的技能知識點進行測試,對不合格的小組(個人),由該小組進行組內討論,查找原因,在教師的協助下進行再指導訓練。以小組為單位,每一單元或課題開展活動競賽,對優勝小組進行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
四、考核評價體系必須適應專業特點
計算機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如何更科學、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往往有些平時操作實踐能力較強的學生,在現有的評價體系中根本反映不出來應有的水平,而反映出來的所謂“好”學生卻往往是那些操作實踐能力不很突出的學生。
五、師資隊伍必須適應社會發展
目前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教師都比較年輕,經驗不足,教學任務重,另上職稱結構不合理,專任年輕計算機教師職稱普遍偏低;校內外計算機從業人員收入差異較大的現實,導致有一枝之長的計算機教師流失快,優秀人才留住的不多。一些學校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增加教師的工作量,結果新的問題又產生了:一方面不能保證教師業務進修和自我學習時間,專業理論長期得不到更新與提高,另一方面使得教學粗糙,影響了教學質量。
因此,必須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建設一支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結構合理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中職學校自己的教師繼續教育系統;建立健全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并納入對中職學校的考核體系中,同時與教師稱掛鉤。年輕教師必須定期參加各種專業培訓,鼓勵參加NIIT、思科、CEAC等認證考試。定期組織教學評選活動,推進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建設,提高骨干教師的社會能力和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