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素質拓展是一種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體驗式教育方法,其主要功能有兩點:一是不斷開發參訓個體的潛在能力,提高個人素質;二是進一步增強參訓團體的凝聚力,塑造組織的團隊精神。由于中外文化價值觀的差異、社會制度,文化背景、教育目的等方面的不同,國內外綜合素質培養模式有著明顯的差異。本文擬通過國內外思想道道素質培養模式、科學文化素質培養模式、身心素質培養模式等三個方面的簡單對比分析。
【關鍵詞】綜合素質;模式;差異
綜合素質,是指人所具有的認識、分析、處理事物的潛能,通常包括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等等。由于傳統應試教育有很大的局限性,國內教育界在近年大力提倡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很多高校還引入了綜合素質拓展的方法。
一、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模式對比分析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人,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而社會發展又反過來給人類帶來益處。從這一點出發,以人為本應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國外更注重“人”的個性、興趣,注重個人的自主行為,所以教學管理上以催醒人的覺悟為出發點,無不體現著自主的原則。國外的教育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非常重視對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倫理道德觀等等觀念的培養,因為這些觀念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教育理念認為思想領先是學校工作方向性原則。學生思想的成熟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愛祖國、愛人民。愛國主義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崇高感情,是國家團結人民的巨大力量。培養愛國主義是思想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國教育中,愛國主義是一個優良傳統。
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模式對比分析
有人說,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美國教育重視創造力的培養。中國教育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知識的熟練掌握,重視精深,美國教育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博。
以數學為例,中國教育使用題海戰術,教師讓學生重復練習,而美國學校的數學教育則基本上是點到即止,教師一般不要求學生做完教科書上的習題,常常只要求做單數題或雙數題。
中國基礎教育是訓練學生熟練掌握技巧,美國教育只是讓人明白是怎么回事,至于學生今后是否要以數學工程作為事業,則由學生今后自己去選擇。所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知識學得不精深的人淘汰出去。美國教育是普及與精英相結合的教育,學生自己選擇要不要當精英。這就是為什么很多知識的教學只是點到為止而已。這樣的教育是大眾化的平民化的教育。
由于教育資源的匱乏、就業市場的限制以及人文環境諸因素影響,國內的教育只能這樣公平地實施。中國學生在這種社會形態下沒有選擇的余地,美國學生則不同,選擇走精英道路的少數人,只要艱苦努力、認真學習,力求精深,同樣也能實現自己的精英教育。因為這是自己的選擇,沒有來自社會、家庭強制的壓力,所以有一種愉快的發自內心的動力。
中美教育除了自我的定位問題之外,在多門課程的選定上也有較大差異,在中國,學生從初中開始,除了要學習語文、數學、外語等基礎課程之外,還要學習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等課程,每門課程都在中考中占據一席之地,可以說沒有哪一門課不重要,反而是鍛煉體質的體育課被忽視了,也就是說中國教育是需要學生面面俱到的。而美國則不然,他們的教育只要求大家在達到基礎水平以上時,選擇自己最喜歡或者最擅長的課程則可。
三、身心素質培養模式對比分析
1.身體素質
國外對身體素質的教育也極為重視。比如說德國將體育作為主要課程。而法國對學生的課業時間有明確的規定,小學生、中學生每周的學習時間都有限制規定,中小學生應該做多少家庭作業都有嚴格的制度約束。美國對體育的重視勝過所有文化課,重在鼓勵參與競爭,不重成績。
在國內德智體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德育是靈魂、智育是關鍵、體育是基礎。德智體都是同等重要的。毛澤東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中指出“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體者,載知識之車,寓道德之舍也。”而實際上,很多年間,我們國家忽視了學生的體育教育。近年來這種現象才有所好轉,國家提出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有更多時間鍛煉身體擁抱自然。
2.心理素質方面
國外心理教育很成功。他們把學生的人格歸為競爭型、協作型、回避型、參與型、依賴型、獨立型。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學生,都會按照這種類型的特點去進行引導和教育,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美國學校有一觀念,以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為本,相信每個學生均能成功。學生不僅有健康的體魄,而且應有健全的心理。正因為如此,美國的學生非常自信,他們不懼怕挫折,不懼怕挑戰,無論是困境還是逆境,他們都勇敢參與,積極主動。
此外,國外注重情商教育。世界很多國家把情商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這樣就形成了“社會情商”的新型觀念,有些發達國家還為此開設了社會課程,與其他的課程一起納入到基礎教育當中去,這種課程教會了學生如何為人處世,教育學生做事要講策略,做人要講智慧,并且將社會成功人士的典型案例拿出來作為教育內容,這對學生的應變、協調等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在這種教育制度下,我們可以觀察到,西方發達國家教育制度下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更有“人性”,道德水平也好,個人修養也好,都相對來講較高,而我們跟這樣的人相處也感到如沐春風。
我國現在提出 “以人為本”,這是一種非常正確而客觀的理念,現代化的社會發展需要以人為中心點,文明社會也需要以人的需求作為出發點,所以我們的教育要注重培養人的性格、素養、道德水平和氣質。在我的觀念中,我覺得越是有性格、有氣質、有內涵、有水平的人越應該受到當今社會的歡迎,而不是越富有、越有權利的人站在社會金字塔的頂尖。
由于現代社會給人的壓力太大,容易誘發人們出現心理疾病,近年來,我國因為患者患有抑郁癥而自殺死亡的案例屢見不鮮。現在,我國開始注重心理問題,開設心理咨詢室,舉辦心理咨詢講座,推廣心理教育。這也是一種教育觀念的改進與更新,歌德曾說過:“人類最大的災難就是瞧不起自己。”中國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人們普遍以謙虛作為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有句老話是“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這就是對自負之人的最好總結,更有甚者,在進行各類評比時,自己不敢給自己投票,細心想一想,如果自己都否定自己,那么誰又會來肯定你呢?其實自信是一種很好的品質!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在談到中美學生時指出:中國留學生刻苦,智商很高,成績比美國學生優秀,實際操作水平卻較差,屬于高分低能。我想當今中國尚未培養出獲諾貝爾獎的人才,原因在于此。
總之,綜合素質的培養這是一種具有“因材施教”特征的教育方法。高校還要開展各項社會活動,主動自覺地關注社會需求和認真聽取社會的反饋,以便對學生做出客觀的評價。與綜合素質教育得到更好的銜接,取得更好的實效。而作為大學生個人要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認真學習知識的同時,主動積極地參加各項實踐活動來提到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對自己要保持信心。以上各個方面和因素要切實開展工作,就能使綜合素質教育成為一個有機、高效的系統,從而會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共青團中央.大中學生素質拓展計劃[Z], 2002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奎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J].人民教育,1999,(7):4
[3]論素質拓展訓練在高校培養學生中的作用及其推廣[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5(6)
作者簡介:
蔡靜宜,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輔導員,助教,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