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據調查表明,在農村寄宿生中有近28%-30%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任性、偏激、冷漠、自私、固執等。由于病態心理而導致心理與行為上的偏差,甚至違法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學校的教育理所當然要肩負著培養寄宿生的重任,了解他們的心靈深處的吶喊,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奠定基礎,同時也為農村寄宿生建立健康的心理找到一條通達之路。
【關鍵詞】農村寄宿生;心理問題;表現;成因;對策
近年來,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都對農村中小學布局進行了調整,越來越多寄宿制學校的出現成為農村基礎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寄宿生過早離開家庭獨自生活,對學校集體生活的不適應,必定對其心理產生一定影響,這就要求更多地關注他們的情緒生活和情感變化,關注他們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形成。而且我們已經發現部分寄宿生心理健康已出現問題。具體表現在學習態度上存在偏離常規行為,學習積極性不高,缺少毅力,動力不足,怕學,厭學,在學習能力認知、理解、運用等學習環節中存在技能與心理障礙。由于病態心理而導致心理與行為上的偏差,甚至違法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下面,是本人對寄宿生常見心理問題的表現、成因、對策的一些淺顯看法。
一、農村寄宿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驕傲自負心理:部分學生在小學時學習成績好,或長期擔任班干部,或經常參加比賽并獲獎,或自恃父母有錢有權而驕蠻無理等。進入中學后不能正確對待以往的成績和外在的條件,不習慣中學的學習生活方式,又沒有繼續學習的決心和行動,他們就產生失落、怨恨心理,總認為自己“失寵”被“冷落”沒有人“關心”等。
(2)憂郁、膽怯、孤僻心理。農村地區大多數孩子的父母以農為生,受教育程度又不高,他們更多的只是從物質方面去滿足孩子,而這種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卻很少。而現在,孩子只有到周末才可以回家,這樣就導致一部分孩子因過分想念家人而與家人更加親近,還有一部分孩子卻與家人更加生疏,變得無話可說,甚至敵意相對。長期如此,自然會出現情緒異常,如憂郁、膽怯、孤僻、冷漠,有的孩子還會出現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易溝通等問題。
(3)適應能力較弱,缺乏安全感,情緒焦慮心理。有些孩子在寄宿之前,過著“少爺,公主”的日子,養成了嬌生慣養的習慣。一旦離開父母的呵護,他們就不知所措。而實際上,每個孩子在他人生的不同時期,無論是學習方法還是人際交往的范圍和方式都在發生變化,如果在短期內不能很快適應,就會出現環境適應障礙,有的變得煩躁不安、喜怒無常,有的變得沉默寡言、孤僻任性。
(4)是由于監護人的教育方法不當,教育思想簡單,孩子寄宿于學校,一般不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一旦孩子有了學習上的問題,他們的態度粗暴,輕則謾罵,重責打、罰,從而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
二、農村寄宿生常見心理問題的成因
1.家庭因素
現代社會教育體制與方式的改變,致使許多家長對教育的功利性與目的性增強,在這種思想觀念的影響下,學生的成績直接成為評斷孩子好壞的標準。而在農村中學,由于各種原因現在初中生的家長大部分是初中文憑,有的只是小學文化。他們的素質不是很高,有的家長來校只是問孩子生活上的情況,很少主動向老師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有的家長對子女根本不關心,任由學校管理。孩子取得了好成績,家長就到處炫耀。一旦孩子的成績不再那么理想,家長不加分析就一頓辱罵或暴打。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子女的情緒,家長如此的行為,極度損傷了孩子的自尊,會讓孩子產生不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另外,家庭氣氛不和諧也是導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父母離異對子女的不良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寄宿制生中有很多孩子的父母離異,他們長時間見不到自己最親的人,所以他們變得異常敏感、脆弱、膽怯。
2.學校因素
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理解和愛護,特別是寄宿生。他們遠離父母,背負著父母的希望和老師的期望,遇到問題后他們渴望能在老師那里說說心里話,得到心理上的幫助、理解、關心和疏導。當前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認為學生只有考高分才是學習的最終目標。而往往缺乏理解、耐心,總是覺得他們愚鈍,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逐漸對學習失去了信心,產生了消極、悲觀的情緒,致使他們的成績越來越差,從而影響到他們健康的心理。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生的考試成績成為評斷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標準,也成為老師、家長的聚焦點。因為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學習,又經常考試,學習一旦出現問題,缺少不良情緒的緩解渠道,缺少放松心情的時間和空間,求勝心更切,壓力更大,心理更敏感脆弱。
3.社會因素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教育得到了社會的高度重視和承認,但近些年特別是受“拜金主義能觸發的讀書無用論”和就業壓力的增大等因素的影響,使一些人認為讀書也沒有用,有部分人小學沒畢業也照樣發大財,這也影響了一批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習消極對待,這樣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三、針對寄宿生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強教育督導
教育主管部門應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評估、教師評價的重要范疇。一方面加強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一方面形成適合農村學校及農村學生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方案,進行跟蹤督導評估,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予以重視和加強。
2.改善學校管理,營造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學習、生活氛圍。創造寬松的班級環境,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1)班主任要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用積極向上、謙和開朗的心態,去感染身邊的每一位學生。
(2)通過人際關系指導,使學生學會處理人際交往中的矛盾與沖突、合作與競爭,懂得要多關心、幫助、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身心健康。
(3)引導學生及時宣泄不良情緒,調整心態。
(4)積極開展與參加多種多樣的興趣活動小組。
3.重視師資培訓,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學校內應盡量形成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的體制與教育形式.開設專題知識講座,加強個別心理指導。寄宿制學生的心理是復雜、隱蔽、微妙的,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孩子,父母往往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可以派專人或聘請心理專家為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專題講座,也可根據實際條件設立心理輔導室,為個別學生提供傾訴的平臺,對學生的各種問題開展心理咨詢,交給他們緩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體方法。
4.建立家校聯系制,拓寬溝通渠道,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學校定期召開家長會或不定時家訪,通過溝通,了解學生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況,向家長宣傳正確對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引導家長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的心理變化提供寬松、民主的家庭環境。同時,建議家長也要與孩子多溝通,尤其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兒童,更要在心靈上給予呵護,而老師對這些孩子表現出的不良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要及時引導和教育,還要教育其他的學生不要歧視、諷刺和挖苦這些孩子,多幫助、關心他們。指導他們在困境中挑戰自我,在彷徨中尋求幫助,引導他們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感受風雨之后的美麗彩虹帶給他們的喜悅。
總之,農村寄宿制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心理健康教育應倍受重視,這需要家長、學校、社會的共同參與,只有對寄宿生的行為和心理進行及時的把握和引導,才能塑造寄宿生完美的人格,從而使寄宿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和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