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生活問題化,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生活;聯系
數學知識的掌握,對于學生來說,往往會覺得枯燥,數學知識的教學,對于老師來說,往往會覺得乏味,但教師只要試著把數學問題融入生活,就會體驗出數學的興趣和作用,這對于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都是很有利的。
一、數學知識技能的生活化
數學知識技能訓練“生活化”要求訓練著眼于學以致用,而非學以致考,訓練材料盡可能來自生活。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安排里一個游戲:請學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的個數。并仔細聽老師要求,然后自己做。如果有4個月餅,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請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的個數,學生很快伸出2個手指頭。教師接著說現在有一塊月餅,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請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的個數,這時,小朋友都難住了,有的同學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問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教師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欲望,創設了一個較好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
二、數學思維能力訓練的生活化
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盡量與生活緊密相連,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內容要面對生活實踐,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受到創新性的思維訓練。由于學生的思維的創新性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借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做基礎。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再創造”來學習知識,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的,達到能力的創新,如:在公開課“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學時,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踐,通過小組合作“猜、量、折、算等方法”。求出了隊旗的面積。通過這一學習,讓我欣慰地看到,學生的思維多種多樣,看問題的方法也不同。
三、統計教學的生活化
統計訓練“生活化”是指把統計與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問題。如:上完“統計”一課時,我布置了一個作業,“統計一下我校一共有都少人?”話音剛落。學生們便活躍起來,有的學生說去問班主任每個班有多少人再加起來就可以了;還有學生說去問教導主任;還有學生說到校長辦公室直接查電腦就行了,不用算。通過學生自己動腦筋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使學生的學習欲望大增,學習興趣高漲。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它讓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是他們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掌握了技能,激發了他們的自主創新意識。
四、應用題教學的生活化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教學應用題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通過社會調查,數據收集、整理,幫助學生形成數學問題,積累生活經驗。譬如為上好“歸一應用題”,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調查,有的深入到公園,了解公園一周內游客劃船的次數;有的深入到商場,了解商品的價格。當課堂中出示由學生自己收集的素材編成的題目時,學生覺得十分親切。并且在教學歸一應用題解法之后,學生能根據自己調查來的數據與事例編成歸一應用題,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觀點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應該有意識的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要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當然,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像按比例分配水電費、計算儲蓄利息、日常購物問題均發生在身邊,我們買東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離不開數學。“生活數學化”強調了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相接軌。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服務。這樣的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而且是給學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們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的更緊密。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整整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有培養學生自出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在課堂上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啟發誘導,在課外要積極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親自探索、發展、解決問題,成為“自主而主動的思想家”,享受創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虛無縹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