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學會“數學的思考”,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數學,數學來自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推進課程改革、落實課改精神的過程中我們數學教師要注重如何把數學教學生活化,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化抽象的數學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到其實數學的學習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現生活。教師不能像以前那樣直接以權威者的身份向學生傳遞經驗,而是通過間接的方式實現文化傳遞,以各種方式調動和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自己精心設計的環境中探索。
在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初中數學逐漸放棄了原來那種比較抽象、遠離學生實際生活的面孔,轉而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使社會和數學融為一體。
一、創設情景,注重感知,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在數學教學中,應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定理、公式、法則、規律等化解為一系列學生熟悉的有趣的生活中事例,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從初步的感知,逐步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定理和思想方法,同時也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發展的過程。
教師通過創設合理的情景,把豐富的情景問題沿數學教學的主線鑲嵌與展開,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走入數學世界。例如在剛剛開始學習有理數的加法時,學生對正負兩個有理數的和很難理解。我的做法是:在課堂上讓一名學生站起來,規定向教室前走記為“+”,向教室后走記為“-”,該學生向前走了2桌,應記為什么,接著又向后走了3桌,“向后走了3桌”又應記為什么,此時這名學生在他的座位前(或后)幾桌?如果這兩個過程用一次行走來完成,那么他向前(或向后)走幾桌?應記為什么?通過教師創設的情景,引導學生親身實踐、自主探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把一個枯燥的數學問題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實例來解決。
二、關注個體差異,使數學問題大眾化
數學新課程主張數學教育不僅要為學生接受進一步的教育做準備,更重要的是要與每一個學生的社會和職業相關聯,要從數學的角度為學生提供一個好公民的價值觀基礎。實際就是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即要為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教師要針對他們的特征,選擇適當的素材,采用貼切的語言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比如講“一個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一定大于第三邊”。我想,用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最好,就是為什么人人都想走近道兒??梢援嫀追N走法兒讓學生們選,然后問他們為什么都選那個最直接的路呢?他們會說那條路最近。為什么它最近呢?怎么證明呢?聯系到學生生活中最常見到的、應用到的東西,他們才容易理解,也容易思考,甚至能很快地舉一反三。新教材中設計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試一試”、“想一想”、“議一議”等問題,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選用。對于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也可另外選擇一些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探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三、注重數學建模,使生活問題數學化
眾所周知,數學有著廣泛的用,這是數學的基本性之一。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物、現象都與數學問題相關聯,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為數學在生活中應用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前景,數學的應用地位日益上升,數學建模已成為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重要途徑。例如數學教材中的“你今年幾歲了”。咋一看不是什么數學問題,而是我們現實生活中非常普遍非常熟悉的現象,但實際上是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對學生提出挑戰,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從而用“一元一次方程”這一簡單的數學模型解決學生們熟悉的問題。
為了真正讓學生走進生活、感悟數學需要我們教師做到:
(一)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形式
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需要教師組織大量的數學活動,讓學生體會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關于活動課國家有統一的指導思想:結合學生特點,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擴大視野,動手動腦,增長才干,發揮志趣和特長,豐富精神生活,增進身心健康。
(二)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語言、素材
生動的素材能在學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記憶,而活潑的語言又是激發學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教師要針對他們的特征,選擇適當的素材,采用貼切的語言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三)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手段、掌握數學技術
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只靠傳統的粉筆加黑板是無法完成達到要求的。有許多圖片、圖像需要多媒體展示,許多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需要電腦演示。在教學中我們會經常遇到用較多的語言說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現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活化這些現象,而且特別直觀、形象,從中不需要教師多言語學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數學知識。教師必須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才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和素材。
數學來源于生活,但又必須回歸于生活,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賦予活力和靈性。數學教學一定要注重現實體驗,變傳統的“書本中學數學”為“生活中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