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學科邏輯的嚴密性,在教學中表現為靈活慎密的思維能力。在近幾年的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非常重要。當前的數學“素質教育”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靈活的思維素質,這就要求對學生加強數學思維能力的訓練,使他們的數學思維具有活躍性、邏輯性、多向性、形象性。思維能力的提高也是構成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因素之一,幫助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來分析和判斷面臨的問題至關重要,其重點應當是正確判斷,準確推理。
【關鍵詞】數學;思維能力;培養
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的空間和數量關系的一門學科,它的產生和發展是“形”與“數”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思維架起了“數”與“形”聯系的橋梁。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規律的一種間接的、概括的反映過程。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實施素質教育開發學生智能、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思源于疑,情關乎興
情境是某種場合下的一種氛圍,是人的身心投入在一定情景的一種狀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要從生活實際中攝取一些場景、畫面、實物或實物模型,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便是創設問題情境。好的問題情境,會使學生產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自覺興奮地投入到學習和探求新知的教學活動中。比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一課時,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講了一個故事:一天,唐僧師徒四人在西天取經的路上,口渴難捱,八戒自告奮勇去買吃的,他一眼看見水果店里擺放著白里透紅的蘋果,上面寫者2.50元,可八戒兜里只有兩元五角錢,一時間八戒沒了主意,急得團團亂轉……同學們,想不想幫幫可憐的笨八戒?同學們都說想,可不知怎么幫。我告訴大家:“只要課上認真聽講,積極動腦思考,肯定能幫助八戒想出好主意。”一個簡短的故事,加之我有趣的引導,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尋根問底,深思熟慮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因此,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是培養其思維能力的關鍵因素。教師如何才能激發學生思維積極性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根據學生心理特點,有意識地創設探究情境,巧妙地把數學學習內容轉換成一連串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在新知內容與學習原有認知結構之間創造沖突,讓學生產生迫不及待要獲取新知的積極情感,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集思廣益,求同存異
在學習過程中,既要發揮集體的智慧結晶,又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潛能,即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的自由聯想或“頭腦風暴”。創造思維能力是獲取和發現新知識活動中應具備的一種重要思維,它表現為不循常規、不拘常法、不落俗套、尋求變異、勇于創新。在教學中要提倡求異思維,鼓勵學生多向探究,求新立異,激發學生在頭腦中對已有知識進行“再加工”,以“調整、改組和充實”,創造性地尋找獨特簡捷的解法,提出各種“別出心裁”的方法,這些都有利于創造思維的形成。
四、逆水行舟,閑庭信步
反思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課標》指出:在小學階段要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一堂課后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我是怎樣推導出這個定義、公式的,我本節課最滿意的地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今后應該注意什么。”一個單元后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本單元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在知識鏈中還有哪些地方沒有貫穿起來。”這樣,在教學中經常性地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通過評價學習活動過程中的不足來培養學生的反向思維猶如“逆水行舟”,能夠使學生在反思中學會學習方法,學會如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起著積極的作用,其結果勝似“閑庭信步”。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既應加強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又應加強學生直覺思維能力的訓練。這樣,不僅可以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探索進取精神,使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既學到知識,又增長智慧,讓學生充分體驗參與之景,探究之趣,成功之樂,全面提高數學素養。數學教學就是開發、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過程,也是學生以思維的方式去獲取知識的過程,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鍛煉,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是我們數學教師培養學生數學素質的重要任務之一,合理巧妙地開發學生的思維,是教學中的一個亮點。
參考文獻:
[1]主編:王麗杰、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主編:皮連生、劉杰.《現代教學設計》.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3]郝大元主編.《甘肅教育》.甘肅教育社
[4]主編:熊開明.《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法》.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