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實施教育時要切實做到以生為本,以學生為核心,尊重學生的人格,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此外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價值和實力,理解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只有以學生為中心,多為學生考慮,站在學生的立場和角度思考問題,積極引導學生自覺認識到成長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主動提高自己,這樣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理解;信任;寬容
部分傳統的教育者往往有一種想法:認為學生只是接受教育的孩子,老師傳授什么知識他們就接受什么。在這種傳統教育熏陶下的學生們走出校門后,往往會遇到所學知識用不上,理論與實踐相背離,動手能力差,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等各方面不適應的情況。導致這種教育偏差的原因恰巧是在于教育者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因素。
一、理解學生的思想行為
理解是相互交流的前提,理解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把學生的一些異于常人的行為當成是理所當然情理使然的,站在學生的角度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澆樹要澆根,根系豐發,始能長成參天大樹;育人要育心,執教者德操高尚,始能育棟梁之材。
教育者與學生之間,怎樣才能和睦相處,怎樣才能溝通互信,建立起融洽、輕松的師生關系,共同創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呢?最重要的方法是理解。理解學生,以學生的思維方式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考慮,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學生怎么樣做,采取居高臨下、呵斥訓話的教育方法。學生是有思想、有個性的主體,是教育工作的合作者。因此,作為教育者,既要嚴格要求學生,更要尊重和理解學生,這樣才能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90后學生往往偏向于自我個性的發展,特立獨行,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在教育中的“禁止”、“不允許”、“不可以”等往往會導致學生的抵觸心理,學生不容易接受,甚至反感,逆其道行之,從而導致不良的后果。相反,站在學生的角度,冷靜思考,以學生的思維方式對待問題,積極加以分析引導,讓學生主動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加以改正,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伴隨年齡增長,大學生知識面的拓寬和理論知識的增多,社會認知水平明顯提高,判斷事物的自主性、獨立性和批判性增強,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有所發展,意志品質中的自我意識和目的性增強。同時,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有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他們普遍追求自主性和充分的學習自由。主體自身的不完全成熟與強烈追求自主性之間的矛盾需要教育者給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并且積極引導修正,以幫助他們正確地選擇和確定自己的追求目標。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尊重,首先就是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現代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作為教育者,應該真正從內心接納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使學生感受到人與人的平等,以及被關注、被理解的溫暖。特別是針對處于弱勢的所謂“差生”的人格尊嚴更應維護,差生長期形成的自卑心理,很容易使內心的自尊之花凋落,而自尊心恰恰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教育者決不能冷落、歧視“后進生”,而應在學習上、生活上給予更大的關注。
每個個體都有自身的特點。有人說:黃沙如海,找不到絕對相似的兩顆沙粒;綠葉如云,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雙葉片。同樣,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我們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學生必然存在差異,教育者的責任就是針對不同學生的性格、能力、智力的差異應采取不同的措施、途徑和方法進行思想教育,幫助學生發現特點,并把特點發展成特長,從尊重學生的差異、保護學生自尊心和樹立學生自信心出發,讓更多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為有效、合理的發展,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一定發展。
三、信任學生的價值能力
信任,就是要相信每一個人的力量、價值。信任:是指相信而敢于托付。《出師表》里有這樣的一句話:“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從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中為我們提供了信任對象的品格。
花朵因為有春天的信任,才綻放得爭奇斗艷;高山因為有大地的信任,才屹立得巍峨壯觀;小溪因為有大海的信任;才獲得更廣闊的生命。學生有老師的信任,才能信心百倍,激情洋溢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
學生的智慧、才能的發展需要有一種環境、機會和條件,作為教育者要通過各種方方面面來激發學生的熱情、責任感和成就欲。讓學生認識到目標價值和個人經過努力完全有能力去實現目標價值。教育者就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創造條件,放手讓學生發展,給學生各種表現的機會。就算是“差生”也要信任他們,讓他們懂得自身的力量和價值,知道自己也有閃光的機會,激發他們奮發向上的心理。
學生在追求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使其產生一種責任感和取得成就的欲望,他自然就求進步了。當然,這是始終離不了老師對學生的信任。信任,是尊重和理解的集中表現,只有相信一個人,才會談得上對他有所尊重和理解;否則,一切都會落空。
四、激發學生的潛能特長
教育的一個永恒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發揮每個個體的潛能。正是這種“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使得整個世界都在不斷反思現實,進行教育改革,探索更好的道路。“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在當前美國教育改革的理論和實踐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并且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得到了各國教育人士的高度評價。在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當前,其重要的參考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著名漫畫家豐子愷先生曾經畫過一幅漫畫,諷刺教育工作者總是用單一標準要求學生,就像園丁拿著剪刀剪切冬青一樣。教師常常就是這樣武斷地把學生剪切得整齊劃一。教師應該轉變教育觀念,運用賞識教育,個性化教學。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是有能力的人,樂意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潛能,并給予充分的欣賞和肯定樹立學生的自尊和自信。教育是個體化的教育,教師更為主體、自覺地為每一位學生設計“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能特點,促進其優勢領域和弱勢領域之間的聯系,以此為切入點,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進一步發展。
激勵不僅是要表揚、也不止是物質獎勵,更重要的是和學生們共同分享成功、勝利、進步甚至是失敗。讓學生們感受到你因為他而快樂,而自豪,和他們共同承擔痛苦,這會是學生們受到的最大激勵。
古語云:“愛人者人恒愛之”,倘若教育者做到事事處處主動關心學生,對他們寬容與耐心,并且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積極鼓勵、寬容他們,那么學生才會在你的行動中受到啟迪、感染,從而達到如期的教育效果。
學生們是有理想,有情感,有個性的個體。他們渴求知識,渴望關愛,具有潛在的創造力,各人生活經歷也不一樣,形成了不同的知識經驗,不同的性格氣質,不同的興趣愛好,因而教師要善于洞察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作為教育者,我們更要端正態度,教育時應該誠心誠意地尊重、理解和信任學生,在教育導行時應該隨時隨地地激勵、寬容、提醒學生們。只要做到時時以學生為核心,處處以學生為本,就能使所有的學生快樂成長,就能為祖國培養出高素質的人。
參考文獻:
[1]淺談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與創造性人才的培養——《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2]林崇德.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 [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呂洪霞.趙忠.王文良.試論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J];高等農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