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等分教學中,我遵循以幼兒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施教原則。結合普通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立足幼兒興趣,著力幼兒主動探索操作,開展了循序誘導地教學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施教效果。有關等分知識的教學在幼兒園數學教學中占比例較小,不易引起教師的重視。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多采用教師演示后幼兒模仿著分一分就行了,幼兒處在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思維局限在教師所講的有限形體和實物的等分上。至于這些形體和實物能否用其他的方法來進行等分,或者換另一種形體和實物,幼兒是否能等分就很難說了。那么,如何在等分教學中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呢?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等分教學;探索環境
一、立足幼兒興趣,為幼兒主動探究創設環境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們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想的,應當讓他們自己想。”在引導幼兒學習等分時,我首先考慮以幼兒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聯系普通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按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方式,結合幼兒學習興趣的點,讓幼兒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去發現,去創造。如:從幼兒熟悉和感興趣的故事《兩只笨狗熊》的情節入手,設置問題:“如果請你幫忙,你會分嗎?怎樣才能分成一樣大的兩塊面包?”這樣巧妙的用故事中的問題引出探究的話題,讓幼兒在輕松自然地狀態下進入學習情景,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然后再讓幼兒從簡單的圓形等分入手,自主探索實物或有限形體的等分方法。通過觀察,我發現幼兒能把圓形分成兩份。其中,部分幼兒采用的是二等分的方法,部分幼兒則是隨意分成兩份。于是我抓住這兩種不同的分法,讓幼兒區分二份和二等份的不同。方法是讓幼兒用重疊的方法觀察比較兩部分大小是否一樣,如果兩部分重疊后大小一樣,即相等,叫做二等分,重疊后大小不一樣,只能說是二份,不能叫等分。然后再讓幼兒將等分后的兩部分與原來的圓形作比較,通過觀察,進一步理解二等分的涵義。
二、豐富動手材料,激發幼兒自主探究的欲望
豐富的操作材料蘊涵了不同的探索結果,同時也為幼兒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可能性。在引導幼兒理解二等分的基礎上,我為幼兒又提供了各種圖形,如:、□、△、、☆等。此環節仍然以幼兒自主探索為主,注重幼兒的學習過程。根據大班幼兒爭勝心強的特點,我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方法等分,看誰的辦法與別人不同,激發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這時幼兒表現出極大的學習熱情,反復探索操作。在幼兒完成任務后,我鼓勵幼兒大膽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探索結果,并重點引導幼兒用重疊的方法驗證二等分的結果,進一步使幼兒理解二等分的涵義。最后我又將幼兒探索操作的作品一一展示出來,讓幼兒在知識共享的同時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提高認知難度,拓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對幼兒實施教育的過程中,作為教師我們應給孩子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發展的需要。因此在幼兒理解二等分的基礎上我教幼兒學習四等分。繼續使用探索操作的方法,讓幼兒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首先為幼兒提供學習材料,強調等分后的四個部分必須相等,用折紙的方法折好后用筆畫出來。二等分的成功經驗讓幼兒情緒高漲,積極進行折疊、分割,很快想出了四等分的不同等分方法。然后我請幼兒按圖形分門別類地將其貼在墻上。在學習四等分的過程中我還有意識的增加了無法等分的圖形(如不規則的多邊形)讓幼兒進行等分。聰明的孩子一看就知道無法等分,但仍有部分幼兒還是想親自試一試。只見他們折來折去,無論如何都不能使四份重疊在一起時,他們才確信這些圖形不能等分。由此推理出:凡對稱的圖形都能等分,不對稱的圖形不能等分。在此基礎上,我鼓勵幼兒想一想能否將圖形分成更多的等份。于是通過探索操作,有的幼兒將正方形分成了8等份,有的幼兒將長方形分成了6等份,有的幼兒將圓形分成了16等份……幼兒掌握了一定的規律和技巧后,思路也越來越開闊。
經過多次的探索操作,幼兒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經驗。之后,我利用創設環境的方法,引導幼兒運用已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請幼兒辨別室內哪些圖形是二等分,哪些圖形是四等分。由此進一步豐富幼兒有關等分的經驗,促進幼兒擴散思維的發展。
四、聯系實際生活,讓幼兒在活動中享受樂趣
幼兒的數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使他們能充分體驗到探索和成功的樂趣。因此只有引導幼兒運用知識合作解決實際問題,使幼兒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才能使幼兒體驗到活動的樂趣。于是,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動手機會,讓幼兒等分蘋果、餅干、面包、蛋糕、西瓜、火腿等實物。幼兒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不但掌握了這些實物二等分、四等分的方法,還學會了將它們分成更多的等份。除此之外,還學會了等分圓柱體、長方體、正方體、球體及線段的不同等分方法,在知識的遷移中提高了幼兒的思維能力。
兒童的思維是感性的、具體的。在等分教學中,我們要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注重幼兒的操作過程,讓幼兒在發現和探索的過程中發展其創造性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幼兒教育》 2003.(5),幼教版2004.(4),教師版2007.(6)
[2]廖麗英.幼兒數學教育.中國勞動社會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