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計思路
音樂是靈動的聲音,來自真實的自然和真實的生命。然而,它不能對所表現的生活情景和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行明確的具體說明,它的抽象性和給人們的感受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特征常常讓孩子們感到茫然和難以理解。音樂思維的形成最首要的是對音樂作品本身有一個從表象到本質的理解,這必須來源于生活的積累和經驗升華。我園是武術特色幼兒園,小班幼兒入園以來一直受到武術的熏陶和感染,對一些基本的武術動作都已基本能夠掌握,因此有一定的前期經驗。
二、活動目標
(1)能跟隨音樂的節奏,并用螳螂拳的動作表現出來。
(2)對音樂律動產生興趣,對創作律動萌發興趣。
三、活動準備
《螳螂拳》音樂,螳螂拳圖譜。
四、活動過程
1.圖片直接導入,直接出示螳螂的圖片
師:看看這是什么小動物認識嗎?(幼兒自由發言)
小結:(螳螂)。有兩個非常厲害的,聰明的人學習它的樣子發明了螳螂拳。讓幼兒用直觀的方法來導入主題,開門見山引出活動,一方面這不是本活動重點,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另一方面對本活動要做的螳螂拳的韻律動作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2.學習看圖譜做律動。
(1)教師出示螳螂拳的圖片,讓幼兒學一學。(自由學習動作的片段)
師:這兒有很多螳螂拳的動作,請你們學一學。(動作根據音樂的進程擺好)
師:誰到前面來做給大家看一看。教師指導,其余幼兒模仿。
(2)教師喊口令,幼兒看著圖譜一次做上面的動作。對動作先加以熟悉,為后面跟隨音樂律動做好準備。
(3)第一次聽音樂。師:從音樂中你聽到了什么?幼兒回答。
(4)第二次聽音樂。
接下來我們用剛才學習的動作一起來表演一下。教師指示圖譜,幼兒看圖譜和老師的指示律動。第一次律動指導:提醒幼兒要跟隨音樂做動作,并指導幼兒圖譜和音樂的結合使用。讓幼兒熟悉音樂識圖譜,并初步跟隨音樂律動,利用圖譜可以引導幼兒積極參與,視頻直接導入,引導幼兒探索學習。
(5)再次聽音樂。教師提醒幼兒跟隨音樂,再次律動。第二次律動指導:對幼兒容易犯錯的地方單獨講解并練習。對于第一次律動,幼兒會有很多不到位的動作,而第二次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會流暢很多,因此糾正一些個別的地方就顯得重要了。
(6)出示分動作圖譜進行動作練習,學習分解動作的要點。對動作先加以分解學習,為后面跟隨音樂律動做好準備,幼兒通過分段學習,理解音樂內容和旋律,適合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班孩子,同時,采用了與武術動作結合、圖譜記錄的形式,充分調動幼兒感官來幫助孩子傾聽音樂,激發幼兒興趣。
小結:這段音樂分成開始、中段和結束三部分。大多數的動作做完后都要回到雙手合十的樣子。讓幼兒熟悉音樂認識圖譜,并初步跟隨音樂律動,善于用合適形象的動作圖譜引導幼兒跟隨音樂進行律動,幼兒興趣度高,目標達成度高。教師善于發現圖譜中的重難點,對“雙手合十”的適當提醒,有效降低律動的難度,幼兒更享受游戲。
3.結束部分
教師和幼兒一起跳螳螂拳。螳螂寶寶知道大家在跳螳螂拳非常高興,它還想看你們跳一次螳螂拳,你們愿意嗎?教師和幼兒一起跳螳螂拳結束活動。整個活動流程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最后一次的練習不僅鞏固之前的律動學習,也是對本節活動的一個檢查。尊重幼兒的興趣和獨特感受,理解他們欣賞時的行為。理解和尊重幼兒在欣賞藝術作品時的手舞足蹈、即興模仿等行為。
教學反思: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一些基本理念,如:有關注幼兒的理念、教育內容生活化的理念。其中第三部分:組織與實施中要求教師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總之,在新綱要的指導下,我們要不斷運用合理的措施和手段,給孩子注入新的生機,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螳螂也是幼兒在生活中能夠經常見到的動物,幼兒有一定的經驗基礎。整節活動以律動為主,通過圖譜的認識,跟隨音樂旋律做出相應的動作。活動流程清晰,每個環節的設計緊緊圍繞目標,教具準備有針對性,容易讓幼兒掌握螳螂的動作。活動中教師和幼兒融為一體,師生活動是整節課的教學氣氛活躍。教師利用韻律、欣賞活動來促進幼兒理解力、想象力及表達能力的提高。利用韻律活動來發展幼兒的創造力、表現力和合作的能力。通過教學活動幼兒學會了用語言、動作表演等不同藝術手段來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認識、想象聯想和情感體驗。
新綱要中指出:“提供幼兒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地想象,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美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美育的一個方面,音樂不僅能陶冶幼兒的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幼兒的智力開發,對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音樂教育以它獨特的方式起著發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的作用。新課程主張通過各種藝術教育,使幼兒內在的情感得于表現和發展,進而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并提出教師的作用在于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幼兒的審美經驗。
參考文獻:
[1]周德藩編.幼兒教育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