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點半,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或在上班路上品嘗堵車之苦的時候,惠煥章已經坐在了他的辦公室里。
打開電腦,泡茶,運氣好的話,住在辦公室的單身漢們會把開水燒好,不過更多的時候則是他自己去燒開水,有時候,他也會像那些單身漢一樣,燒出滿滿兩壺的開水,供員工們上班后喝。
惠煥章一天的工作就這么開始了…….
多少年如一日,惠煥章的工作就是這么平凡而單調。
然而,這種看似平凡而單調的工作中,卻日積月累,創造出一系列不平凡的成果——
公司自2000年成立以來,惠煥章撰稿或主編下,先后編輯出版多個系列及單冊圖書總共達50多本,總發行量超過150萬冊。
2010年公司進軍電視領域,與陜西廣播電視臺合作,成功運營了《安全生產》、《明日之星》兩檔電視欄目,目前這兩檔欄目已經分別播出130多期和30多期,成為陜臺公認的合作最好的欄目運營單位之一。
與此同時,公司在運營拍攝大型紀錄片領域大顯身手,由惠煥章擔任策劃撰稿及總導演,先后成功啟動拍攝52集紀錄片《關中記憶》(520分鐘)、5集紀錄片《長安畫壇》(150分鐘)。這兩部紀錄片,個個規模宏大,不僅在陜西影視領域無人能敵,而且在全國紀錄片領域,也是堪稱奇跡。2014年下半年開始,這兩部紀錄片將陸續與廣大觀眾見面。
文化傳媒行業不同于其他實體行業,大多數民營文化傳媒企業不可能擁有自己的媒體品牌,只能在媒體與企業的夾縫中,尋找自己的出路。
夾縫中的日子總是不好過,有人形象的比喻,媒體和企業就像兩張大磨盤,文化傳媒公司就像被磨豆腐一樣處境艱辛,不要說膨脹和發展,能生存下來都非常不易。
然而,惠煥章領導下的陜西美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卻知難而進,在操作難度極大的文化傳媒行業中找到了自己的出路,依靠自身的力量,打出了一片天下,成為近年來陜西文化傳媒行業殺出的一匹黑馬。那么這匹黑馬是怎么殺出來的呢?
追求自我,讓他放棄了很多
1962年8月,惠煥章出生于陜西華縣靠近渭河的一個村子,他6歲喪父,加上當時貧困的時代環境,惠煥章從小就養成了獨立的個性與戰勝困難的意志,加上天資聰穎,從小學到中學,他一直是班里以及年級的尖子生。高中以后他在朦朧的意識中確立了自己的未來理想,那就是當一名科學家,與此同時他開始專注于數理化學習,而疏遠了語文。1979年,17歲的惠煥章參加了高考,在語文成績只有29.5分的情況下,竟然考上了二本線,可見他的數理化成績是多么的優秀。
就在惠煥章離科學家夢想越來越近的時候,他卻被錄到一家軍事院校——西安陸軍學院。這是一個以培養部隊初級指揮軍官的院校。學校的課程包括戰術、射擊、軍事地形學、參謀業務、軍體、隊列等。
顯然,惠煥章的科學家夢想已經宣告結束。怎么辦?惠煥章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繼續學習理科已經不可能,軍校生活雖然他以前根本就沒有想過,但是到了軍校以后他卻并沒有后悔,因為軍校不僅不交學費,吃飯、穿衣不掏錢,而且每月還有幾元錢的津貼,這對一個農村困難家庭出來的孩子來說,沒有理由不喜歡它。事實上還有一點,就是軍校可以更好地培養人的團隊合作意識、雷厲風行作風、吃苦耐勞意志和無私奉獻精神,雖然這一點當時他并沒有意識到,但是對惠煥章后來價值觀的形成以及人生道路有著深刻的影響。
上軍校雖然有很多好處,但是對于惠煥章來說,失去文化課的遺憾卻是顯而易見的。經過一番思索之后,他做出了一個的決定——把科學夢改為文學夢,因為文學不需要實驗室,隨時隨地可以學習和寫作。
世上的事情總是這樣陰差陽錯、本末倒置。惠煥章不得不撿起自己最不喜歡和最不擅長的語文來實現自己的理想了。他開始購買一些語文教科書和文學讀物,一有時間就讀,并嘗試著寫一些東西。
短暫的軍校生活很快就結束了。惠煥章經過野戰部隊實習后,被分到了陜西省軍區,后來又隨部隊轉到了陜西武警總隊,先后擔任排長、宣傳干事、副指導員等職。不管他的工作怎么變化,他追求文學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止。不僅如此,他還把自己創作的詩歌、散文、小說等作品寄到軍隊和地方的報刊,竟然很多都被發表了,這不僅使惠煥章有一種成就感,也讓很多人對他刮目相看。
然而部隊基層畢竟不是專業創作的地方,部隊工作與文學創作的矛盾也逐步顯露出來,轉業,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1989年,惠煥章被部隊確定轉業。可是一個新的問題讓他困惑了很久,一家機關單位和一家報社兩個單位都愿意接收,究竟該去哪里呢?機關一進去就是公務員,將來仕途發展前景廣闊,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地方,并且他已經在這里辦理了接收手續。可問題是報社的領導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強烈要求他再調過去,報社領導甚至親自找機關領導說情,可機關的領導也不肯放手,理由是好的人才我們也需要。
“這是一種感動的無奈!”惠煥章這樣描述他當時的心情。部隊轉業干部普遍面臨的是接收單位難找,為了找個好點的接收單位,很多轉業干部不惜到處求人,請客送禮,仍難如愿。可是對于惠煥章來說,卻是兩個單位都爭著要。他非常感動,也非常感謝兩個單位的領導,可是最終的選擇只能有一個。經過充分的思索掂量之后,惠煥章還是決定調到報社工作,從黨政機關公務員變為事業單位職工。
很多人為他的決定感到惋惜,他自己也對機關工作留戀不已。那么是什么力量讓惠煥章做出如此選擇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追求的力量發揮了作用,因為報社工作更接近他在軍校時確立的文學寫作夢想。
1991年,惠煥章正式調到陜西工人報社工作,然而,對于他來說,報社的工作同樣面臨多種選擇。最初他干的是一名副刊編輯,雖然干的得心應手,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他還創作出大量詩歌、散文、小說、紀實文學、雜文等作品投稿到國內各類報刊,幾乎每周都有多個作品發表,加上以前發表的,累計見諸報刊的作品接近1000余篇(首)。但是惠煥章并不滿足,因為他還有更大的抱負。在他看來,追求寫作有兩條出路,一條是文人道路,通過不停地創作與投稿,實現其人生價值;另一條是打造自己的文化平臺,讓自己以及更多人的作品進一步成為社會產品,在市場化運作中實現其社會、經濟的雙重價值。經過一番思考之后,惠煥章選擇了后者,因為后者的價值功能更為強大。但是由于后者必須通過市場運營來實現,為了學習市場運營,惠煥章又做出了一個新的決定。他主動申請從報社副刊部調到廣告部,當上了一名專職的廣告業務員。
惠煥章的這一決定又一次讓很多人不可理解,但是很快,他在市場經營方面的能力令人刮目相看。第一年,他的業務量不僅遠遠超出了規定的任務,而且他一個人完成的業務量占據全部內部業務人員總和的一半。第二年,報社安排他獨立承包副刊版面的廣告任務,然而僅僅只有四個多月,他就完成了全年任務。報社領導再次做出決定,提拔他擔任廣告部主任,承包運營報社的全部廣告任務。他不負眾望,這一年,報社的廣告業務量在上一年基礎上幾乎增長了兩倍。第三年,報社廣告量繼續遞增,并進入良性的發展軌道。鑒于他的能力和對報社的貢獻,報社領導積極推薦他擔任副社長職務。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惠煥章再次做出一個令人不解的決定,他不僅放棄了副社長的職務,而且主動辭去了廣告部主任,自主創業,成立了陜西美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這一招,又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從機關公務員到事業單位,從事業單位再到自主創業,多次放棄仕途發展機會,在很多人看來,惠煥章所走的是一條向下的曲線。但是惠煥章有他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價值觀有很大區別。西方國家的人更多的是追求個性的發揮,是多元化的追求,每個人會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職業和人生發展道路。而中國自古就是官本位主義,用官位高低衡量一切,很少有人能擺脫這個魔咒。而惠煥章卻是個例外,他并不是不喜歡官位,但是他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并不擅長在官場上應酬,或者說他最初建立的文學寫作夢想——已經上升到文化事業的追求,始終牢牢地牽動著他的靈魂,讓他在所有的抉擇中,都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足以說明,惠煥章走向文化傳媒行業,并不是一時沖動,而是一個永恒的追求,為了這個追求,他幾乎放棄了一切。
走自己的路,成功是一種獎賞
陜西美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后,惠煥章心里很清楚,自己創立的報社廣告經營模式已經形成,廣告運營隊伍已經不再受他控制,如果在報紙廣告領域繼續發展,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轉載須注名來源必將面臨與自己一手培養起來的廣告運營隊伍展開競爭,這將是一種尷尬的局面。為了避免在廣告市場上兄弟相殘,惠煥章另辟蹊徑,在維持廣告慣性運營的同時,把圖書編輯出版發行作為公司另一個主打項目。
惠煥章首先把自己工作之余創作的散文體專著《關中百怪》通過出版社進行出版,圖書的發行工作由美圖公司自己承擔。令人振奮的是,這本書一經面世便產生了巨大魔力,首印的一萬冊圖書僅僅兩個多月就銷售一空,繼續加印后又銷售一空,僅是一年時間,銷售量就達到近四萬冊,截止目前,總發行量已經超過20萬冊。該書文字通俗幽默,內容言簡意賅,圖文并茂,被譽為一部民間奇書,創造了普通社科類圖書發行的一個神話。
《關中百怪》的成功發行給了惠煥章更大的信心,他趁熱打鐵,對陜西文化歷史進行系統研究,列出一系列圖書選題,通過自己創作和組織人員編撰,又先后出版了《關中愣娃》、《關中方言趣解》及《陜西歷史百謎》、《陜西帝王陵》等圖書16本,組合成“陜西風土文化系列”。同時公司又組織編輯出版了“中國帝王百謎系列”、“中國十大旅游熱點系列”、“工會工具圖書系列”,加上各類單冊圖書,公司出版發行圖書總數達到50多本。這些圖書不僅成為主渠道、二渠道、工會圖書渠道的長銷書,而且牢牢占據陜西旅游景點圖書銷售市場,截至目前,累計圖書銷售總量超過150萬冊,其中僅“陜西風土文化系列”就銷出接近100萬冊。
與圖書項目發展形成對比的是,公司報紙廣告業務量逐年下降。但是惠煥章自有他的打算,就在圖書市場基本穩定之后,他立即騰出精力,利用多年來積累的廣告市場運營經驗,以及公司保留下來的廣告運營隊伍優勢,開始向電視領域發展。
經過積極地籌備,惠煥章依托自己的作品《關中百怪》一書,與陜西廣播電視臺合作,開設了《關中百怪》欄目,2010年8月1日欄目正式開播,惠煥章幾乎擔任了欄目的策劃、撰稿、總導演、運營等全部關鍵角色,對于從沒有涉足過影視行業的惠煥章來說,幾乎都得從零開始。
影視行業是一個特殊而復雜的行業,操控難度極大。人們把涉足電影電視行業形象的比喻為觸電,如果觸的好就會發光,觸不好就會被電倒。很多企業在涉足影視行業之初都被搞得暈頭轉向,直到失敗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甚至一些長期在影視行業打拼的老企業,也可能在不經意的瞬間就會倒下。
出乎很多人意外的是,《關中百怪》欄目不僅成功運行了一年的時間,而且還實現了盈利。“這種欄目也能盈利?”很多人迷惑不解。
成功的打進影視傳媒,讓惠煥章和他的團隊信心倍增,隨后不到兩年時間,他們又成功地運營了《安全生產》和《明日之星》兩檔電視欄目,每周拍攝制作的電視節目時長達到40分鐘。
《安全生產》是全國省級電視臺中唯一的一檔安全生產綜合欄目,通過兩年多的成功運行,受到相關部門以及廣大觀眾的廣泛認可。《明日之星》是一檔以少年兒童才藝展示為主的綜合藝術性欄目,公司投資搭建了西部最大的藍箱演播室,引進了全球最先進的三維虛擬演播系統,錄制的節目,從內容到形式,都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在陜西省內獨樹一幟。《安全生產》和《明日之星》還成功的創造出了一整套獨特而實用的生產模式和運營模式,成為陜西廣播電視臺合作運營最成功的欄目之一。
與此同時,惠煥章決定在原來《關中百怪》節目的基礎上,拍攝52集紀錄片《關中記憶》,他用了6個多月的時間,對原有的腳本進行了大規模修改,購買了高清設備及配套設備,按照央視標準進行拍攝制作。52集紀錄片《關中記憶》每集10分鐘,52集總片長可達520分鐘。這不僅是陜西歷史上最長的一部紀錄片,也是全國地方民俗題材最長的一部紀錄片。該片將全面展現陜西關中地區民風民俗,精彩還原陜西人文歷史點點滴滴,堪稱數千年中國農耕文明最后縮影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奇跡再現,具有史詩般的壯美。
除了52集紀錄片《關中記憶》之外,由惠煥章擔任撰稿人和總導演的另一部5集150分鐘大型紀錄片《長安畫壇》也在同步進行。這部紀錄片內容橫跨古今,不僅揭示了陜西乃至中國繪畫歷史的起源和發展的重要過程,而且奠定了長安在中國繪畫歷史的重要地位。
這兩部紀錄片都可望在2014年底前實現首播,播出之后,無疑都是重磅炸彈,必將在陜西乃至全國,都會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
有人形象的比喻說,惠煥章總是善于把一些別人看不起的邊角料內容做成超級大項目,竟然打一仗勝一仗,打破了長期以來影視界公認的紀錄片不賺錢的神話,令很多同行不可思議又看不出究竟。有人形象的比喻他是帶領一幫看似不靠譜的隊伍完成了那些看似靠譜的隊伍都無法完成的非常靠譜的事情。
那么他的成功秘訣到底是什么呢?
做企業,實際上是做人做事
陜西美圖文化并不是一個大公司,但這是一家有著遠大理想的公司。公司現有員工50多人,其中營銷人員就占到80%以上,多數的專業、管理崗位都是由營銷人員兼職完成,這種人員配置,一看就知道是具有攻擊力的戰斗隊伍。
公司總經理惠煥章在用人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并不看重文憑、學歷,只要對方具備簡單的業務素質并且愿意干這一行,他就會欣然接納。因此公司的業務人員多以下崗工人、農民工、退伍軍人、民辦院校畢業生為主。人們把美圖公司的人員形象的稱之為土八路(看上去土里土氣)、游擊隊(看上去不正規),工農紅軍(下崗工人、農民工、退伍軍人構成)。甚至還有人調侃著給他們起了個外號,叫六七八九部隊,形容這些員工的形象氣質和某種意義上的所謂正常人相比,只能算著六成、七成、八成及九成,即一群由“差成”的家伙組成的特殊隊伍。然而,就是這么一支其貌不揚的特殊隊伍,在惠煥章手下,卻驍勇善戰,所向披靡,個個都成了業務精英,令很多人匪夷所思。
走進陜西美圖文化公司,你看不到任何的規章制度,也從來沒有任何的文件規定,包括上下班制度、請假制度、員工工資、獎勵提成標準,全部都是口頭決定。惠煥章每天的工作大多數時間就是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寫稿子或者策劃下一步的行動,外面的員工干什么他很少過問,好像所有員工都知道自己該怎么做。
這些員工在公司工作的年限平均超過了6年,10年以上員工占三分之一,不少人是公司創立時的老員工,有的來的時候還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單身,現在他們的孩子都上小學或中學了。是什么原因讓這些員工如此心甘情愿把自己的事業和美圖文化結合得如此緊密呢?惠煥章究竟采用的是怎樣的管理方法呢?
惠煥章告訴我們,最好的管理是對人心的管理。他形象的比喻說,制度就像圍墻,如果人心不在里面,圍墻再高再嚴,人們遲早也會想辦法跑出去。而如果人心在里面,即使不設圍墻,他們也不會跑,就是跑了還會回來。
惠煥章對人心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彼此尊重、平等相處、相互關愛、真誠合作,風險責任由公司承擔、利益必須與員工共享,誠實守信、言出必行等一系列基本原則上。這些原則看似與管理無關,但卻像磁石一樣,把員工團結起來,讓公司目標變成員工的共同目標而一同奮斗。
在經營管理上,惠煥章把在軍校學到的軍事知識運用到市場打拼中。他在選擇經營項目時絕不貪大求全,而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在完成既定項目時,他總是君子謀定而后動,“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在營銷方法上他機動靈活,采用“游擊戰、運動戰、陣地戰等”相結合,實行上門營銷、電話營銷、信息覆蓋等“陸海空協同作戰”。在針對具體目標時,他講究“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撤,絕不戀戰,絕不打消耗戰”。
惠煥章是一個非常善于學習思考和喜歡創新的人,很多問題他總是比別人看得遠,看得透徹,善于前瞻性的做事,而不是被動式的等待事情來找,所以不管是公司管理還是項目運營,總是有條不紊。公司成立十多年來,總是打一仗勝一仗,雖然沒有一夜暴富,但是也沒有一個年份出現虧損,公司從來沒有因為資金鏈而困惑,沒有一個月推遲發工資,也從來沒有拖欠過任何客戶一分錢賬款。不少人和美圖公司合作后都會感嘆,你和美圖公司合作,最不用擔心的就是付款問題。
美圖公司良好的信譽不僅來源于科學的運營管理,也來源于惠煥章做人處事的人格魅力。“把別人的都給了別人,剩下的才是自己的”,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公司的原則。他為利而不唯利,追求社會效益和成功率勝過于經濟利益最大化。很多人不明白,為什么惠煥章總是做一件事情就能成一件事情,現在我們總算能看出一些端倪了。
惠煥章為人處事的人格魅力還體現在他自立、自信,做事認真、專注、精益求精,做人務實低調、淡漠名利,甘愿做一個平凡而孤獨的耕耘者,在自己選定的道路上鍥而不舍,不懈追求,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一系列不平凡的業績,引領美圖文化公司創造了一系列極具特色的文化產品,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企業十多年持續盈利,逐步發展成為陜西文化傳媒領域具有較強實力的知名企業。
目前,隨著企業實力的增強,美圖公司的隊伍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變,看上去也不像是當年那種“六七八九部隊”的樣子了,但是公司的宗旨沒變,原則沒變,上下團結,能征善戰的作風沒變。
面對未來,惠煥章和他的美圖團隊信心飽滿,他們打算在圖書編撰出版發行、電視欄目運營、紀錄片拍攝運營三個方面繼續發展,做精做細,做大做強。
就在我們結束采訪的時候,惠煥章向我們透露,一個60集左右(總片長達600分鐘左右)的更大的紀錄片項目,已經開始啟動,撰稿工作已經開始。對于一個普通的民營影視公司來說,這又是一個“蛇吞象”式的大項目,將與前面兩個正在運行的紀錄片項目形成梯隊,向文化傳媒的高端領域和市場縱深繼續推進。
我們相信這個項目也一定能夠運作成功,同時希望陜西美圖文化公司繼續努力,早日成長為具有雄厚實力的文化傳媒企業,創造更多有分量的文化精品,為繁榮文化傳媒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