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94年以來,我國農村物價指數增幅長期超越城市,尤其是2001年以后,我國物價指數城鄉差異愈加明顯。描述我國物價指數城鄉差異現狀,研究導致城鄉物價指數差異的主要原因,并給出消除城鄉物價指數差異的政策建議,對于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研究表明,導致我國城鄉物價指數差異的主要原因是農村商品市場發育的不完善和政府在城鄉政策上的不平衡;同時,農村物價指數自2001年來高于城市也是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農村價格趕超城市價格的需要。為了消除城鄉物價指數的差異,政府應該增加對農村的財政投入、繼續推進城鄉市場一體化進程,同時國家宏觀調控也應該更多的關注農村。
【關鍵詞】物價指數 城鄉差異 城鄉一體化
一、引言
自1994年以來,不管是年度數據還是月度數據,農村價格指數漲幅都高于城市。顯然,農村通貨膨脹比城市更嚴重。與此同時,長期以來城市居民的絕對收入和收入增長速度都高于農村居民,城鄉差距越來越大,這直接影響到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我國城鄉差距歷來是社會經濟的重要議題。近年來,隨著總體經濟的不斷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擴大的趨勢,成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統籌城鄉發展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事實上政府也對此予以了足夠重視,中央連續八個“一號文件”劍指“三農”,就是希望通過各種政策措施促進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統籌城鄉平衡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加大引導和扶持力度,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而城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差異與這一目標是背離的。在此情境下,研究城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差異,降低農村通貨膨脹率,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意義重大。
二、我國城鄉價格指數差異現狀
(一)價格指數指標選取
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涵蓋全國城鄉居民生活消費的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等八大類、262個基本分類的商品與服務價格。數據來源于全國31個省(區、市)500個市縣、6.3萬家價格調查點,包括食雜店、百貨店、超市、便利店、專業市場、專賣店、購物中心以及農貿市場與服務消費單位等。
RPI(Retail Price Index)零售物價指數,是指反映一定時期內商品零售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相對數。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分為食品、飲料煙酒、服裝鞋帽、紡織品、中西藥品、化妝品、書報雜志、文化體育用品、日用品、家用電器、首飾、燃料、建筑裝潢材料、機電產品等十四個大類,國家規定304種必報商品。RPI同CPI的區別是RPI指數編制的過程中沒有包含服務項目。
(二)我國城鄉價格指數差異特征
首先,從CPI與RPI指數的城鄉差異大小來分析。從CPI指數來看,在1994年至2001年這段時間內,除1995年農村CPI指數超過城市CPI指數外,城市CPI指數高于農村CPI指數,其中,1994年差值最大,達到1.6個百分點;2001年后,農村CPI指數均超過城市CPI指數,其中2004年差值最大,達到-1.5個百分點。從RPI指數來看,從1994年我國稅改以來,除1997年城市RPI指數超過農村RPI指數外,其余年份農村RPI指數均超過城市,其中1995年差值最大,達到-2.9個百分點。
其次,從CPI與RPI指數的城鄉差異幅度來看,城鄉價格指數差異呈降低趨勢,顯示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深化。從圖1中可以看出,自2001年以來,我國CPI與RPI指數的城鄉差異幅度逐漸降低,城鄉價格趨同的過程,伴隨著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相對上升,以及農村基礎設施的加強、信息成本降低,同時也是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和城鄉一體化不斷深化的過程。
圖1 我國物價指數城鄉差異特征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官網: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作者計算。
表1 價格指數各子項城鄉差異情況
其次,從表1反映的城鄉物價指數的各子項來看。1995年至2001年城市價格指數略高于農村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衣著和居住子項的價格指數高于農村。期間,城市衣著價格指數高于農村的平均值為0.4個百分點,而城市居住價格指數高出農村平均6.25個百分點。2001年后,農村物價指數均高于城市,這主要是由于交通和通信、居住、醫療保健及衣著各子項造成的。2001至2011的11年間,以上四個子項農村價格指數平均超出城市的水平依次為0.68%、1.01%、1.2%和0.51%。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從2001年以來,我國物價指數存在著明顯的城鄉差異現象,具體表現是農村價格指數均高于同期城市價格指數。同時,由于各種原因,農村居民抵御通脹的能力要明顯低于城鎮居民,因此,找出導致城鄉物價指數差異的原因,并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我國城鄉物價指數差異原因分析
(一)農村商品市場發育不完善
首先,農村商品市場競爭不充分。與城市居民人員分布集中的特征不同,農村居民居住較為分散,因此造成農村居民的需求相對分散,市場規模小,這造成商品在農村是市場流通成本較高,因此行業進入者較少,市場競爭村不充分,同時村鎮少數商家可以通過共謀的方式人為地控制價格。
其次,農村商品市場中的大部分商品都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的價格彈性普遍不高。因此,商家并不能通過薄利多銷的方式來增加利潤,相反,適當的漲價能夠獲得更高的利潤。
最后,信息不對稱。農村商品市場經營者作為城鄉兩個市場的聯系者,他們對信息,尤其是商品供給和價格信息的掌握比較全面及時,而農村消費者對信息的掌握較少。一方面,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民居住地便宜,生活方式簡單,獲取商品價格信息渠道較少;另一方面,農民的文化素質平均水平較低,搜尋信息的能力相對有限。買賣雙方的這樣一種信息不對稱使得農村消費者不具有商品的定價權,往往是價格的被動接受者。
(二)政府城鄉政策不平衡
第一,由于食品價格關系到社會穩定,因此當食品價格節節攀升時,政府會及時地通過各種措施保證城市居民的食品供應,平抑物價的攀升。如建立專門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開展農田與超市對接工程等。然而,當通貨膨脹波及農村時,很少能夠看到建立工業品下鄉的“綠色通道”,即便是這兩年實施的家電下鄉補助活動,也由于農村消費者對政策了解甚少,最后被農村市場的商家占侵吞了補助款。因此,當城市和農村同時經歷通貨膨脹時,城市由于得到政策的“照顧”,相比之下,農村要更嚴重一些。
第二,針對農村市場的管理不規范。一是收費不規范,農村基層市場管理人員素質一般較低,經常存在亂收費現象,迫使商家只能通過提高價格轉嫁給消費者,相當于認為提高了農村商品的成本。二是村鎮市場管理薄弱,不能及時有效地調控物價的異常波動,價格放任自流。
第三,財政投入長期傾向城市,忽視農村,導致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公共服務嚴重滯后。流通成本的高企就是這一問題的集中體現,許多城鄉公路由原來免費的轉變為收費的,同時,農村的柴油、汽油、摩托車、汽車等價格普遍比城市高,這是造成農村價格過快上漲的重要原因。同時,城市和農村的醫療與教育財政投入差別更為明顯。在我國,城市醫療保險體系已經有說十年歷史,發展較為成熟。而我國新農保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則是最近兩年才開展的工作。農民患病后的醫療成本長期大大高于城市。
(三)農村價格“趕超”城市價格的需要
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價格是一步步放開的,首先實行價格雙軌制,進而全面市場化,同時我國的工農價格“剪刀差”一直伴隨著這一轉型。由此導致我國農產品價格以及農村消費品價格長期低于城市價格以及全國平均價格水平。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以及城鄉市場一體化的推進,城鄉兩個市場的價格有相一致的需要。在這一趨同的過程中,更多的是相對閉塞的農村市場經受相對開放的城市市場的沖擊,必然會引起農村價格的短期波動。由此,農村的價格指數超過城市是農村價格“追趕”城市價格的具體體現,符合一價法則原理。
四、消除城鄉物價指數差異政策建議
價格在促進城鄉和諧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城鄉的物價差異是不和諧因素,影響價格在這一進程中的作用。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改善城鄉物價指數差異的現狀,同時,這也是以人為本,讓更多人分享經濟增長成果,推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舉措。
(一)增加對農村的財政投入
首先,改變過去城鄉投入不平衡的財政支出分配方式,有意識地增加對農村的投入。尤其要全面改進目前嚴重滯后的農村基礎設施,特別是道路交通,保障城鄉之間物流的暢通,增加城鄉之間的客運和貨運能力,切實降低城鄉資源調配的物流成本;另外,要改變收費公路的發展模式,加大農村地區公路財政補貼,減少收費公路里程。堅決打擊農村地方政府對部分路段的違法收費現象。
其次,加快建立和健全農村醫療保障體制,更多地設立公辦的醫院、衛生院,以國家財政和地方財政補貼為主,農民繳費為輔,形成三者相結合的防御能力強的醫療保障體制。加強對藥品價格監督管理,規范醫生用藥,建立藥品和醫療服務下鄉的準入機制,嚴厲打擊藥品和醫療收費虛高現象。加大對農村教育的財政補貼。嚴格杜絕學校的亂收費現象,全面嚴格落實九年義務教育政策,對有條件的地區增加對學生的生活補助,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加大對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
(二)繼續推進城鄉市場一體化進程
鼓勵城市有條件的批發、零售企業到農村設立網點,扶持連鎖經營企業,優化農村市場構成,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整頓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完善鄉鎮市場法制,提倡誠信經營、良性競爭,打擊非法共謀、哄抬物價行為,樹立經營者的法治意識。強化基層市場管理者的執法力度和監督管理效率,依法管理,建立物價異常波動的應急反應機制。
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村消費者的搜尋信息能力和議價能力,強化市場主體意識,切實提高農村消費者維權意識,建立一個囊括經營者、消費者和監管者的完善的市場主體制度。
(三)國家宏觀調控適度關注農村
當面臨通貨膨脹時,政府的宏觀調控要城市、農村兩個市場兩手抓。穩定農村市場的消費品供給,特別是工業品的供給,開設針對農村市場供給的應急“綠色通道”,適當的時候要鼓勵城市產品下鄉,通過補貼的形式降低下鄉產品價格。遏制農村的柴油、汽油、摩托車、汽車的價格過快上漲,特別是調控好農村醫療、通信、教育等壟斷性行業的價格,防止價格過快上漲。
參考文獻
[1]臧旭恒等.居民資產與消費選擇行為選擇[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5-46.
[2]張文愛.基于ELES模型的四川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07(5):49-53.
[3]趙志堅,胡小娟.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比較分析[J].消費經濟,2007(10):24-27.
[4]黃賾琳,劉社建.基于ELES 模型的上海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動態變遷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7(6):52-58.
[5]陳燕武.消費經濟學-基于經濟計量學視覺[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0).131-135.
[6]趙衛亞.中國城鎮居民消費函數的變系數PanelData模型[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11):50-54.
作者簡介:張諾然(1987-),男,河南商丘人,浙江工商大學金融學院2011級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