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財富的增加,如何打理好自己逐漸鼓起來的錢袋子成為許多中國人正在考慮的問題,近年來中國興起了家庭理財熱。本文界定了居民家庭理財中的非理性行為,探討了家庭理財非理性行為表現,并從家庭自身、金融機構及政府三個角度提出了對家庭理財的建議。
【關鍵詞】家庭理財 非理性行為 對策
近年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居民收入劇增,但市場經濟也造成了居民對購房、養老、子女教育等問題的擔憂,由此催生了人們對家庭理財的需求。而在普通居民家庭理財中經常會有一些不理智的舉動,比如從眾、慣性、掉進營銷員的“登門檻”圈套、夫妻博弈心理等等,這些狹隘投資心理的泛濫與偏重直接利益的投資畸形結構反映了國民素質與社會制度存在著巨大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去改革改進改善。
一、家庭理財非理性行為的內涵
家庭理財屬于家庭的投資行為,是為滿足家庭成員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將自己擁有的貨幣資金通過對現存投資方式進行有效組合,追求家庭財產增值的過程。經濟學中的非理性行為是指偏離了經濟利益最大化目標的行為。它包括兩種情況:第一,在經濟主體的目標函數中非經濟目標的重要性超過了經濟利益最大化目標;第二,經濟主體并非主動放棄經濟利益最大化目標,但其決策和行為客觀上損害了這一目標的實現,使經濟利益達不到現實條件決定的最優水平??傊彝ダ碡斨械姆抢硇孕袨槭侵冈诩彝ダ碡斦咴谶M行投資理財的過程中,由于客觀社會因素或投資者主觀心理因素,導致家庭投資者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偏離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而做出的投資決策的行為。
二、家庭理財非理性行為表現
(一)中國傳統文化和觀念傾向嚴重
受中國傳統文化和習俗的影響,許多家庭首選銀行存款作為投資工具,然而只有存款利息等于或高于通貨膨脹率時,才可使存款保值、增值來達到投資目的。若存款利息低于通貨膨脹率,從表面上看,錢的數量在增多,實際上它的購買力卻在降低。
(二)過分自信
過分自信的人往往把過去一二次成功的經驗認為是成功的秘訣,不問具體情況、條件是否發生變化,或者根據一些有限的小道消息作出投資決策,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從眾心理
我們周圍有些居民,看到別人炒股,他也去炒股;看到別人集郵,他也去集郵。反正看到別人干什么,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盲目跟著別人干。到最后,他可能炒股,股票虧;集郵,郵票虧;干什么,虧什么。其實不同的家庭應選擇不同的投資品種或投資組合,平時應注意積累理財知識,樹立和堅持適合自己家庭的投資理財原則。
(四)短線投機心理
很多老百姓一提到投資理財,就認為是去賺錢。于是變得急功近利,變得貪婪恐懼,甚至抱著賭一把的心態,“墮落”成了一個投機的“賭徒”,不冷靜分析思考,就被一些表面的高額回報廣告所誘惑,踏入陷阱,被人騙,結果到最后錢沒賺到,還虧損不少,搞得心力交瘁。有的甚至弄得生活都沒著落。陷入困境。更有甚者,甚至冒著非法的風險去放“高利貸”。
(五)過度集中投資和過度分散投資
在進行家庭理財時,有些人傾向于把資金壓在一項投資上,這樣不利于分散風險;而有些則把雞蛋放在過多的籃子里,這樣會導致沒有足夠的精力關注每個市場的動向,使得投資分析不到位,結果可能在哪兒都賺不到錢,甚至會出現資產減值的危險。無論是過于集中投資還是追求廣而全的投資理財組合,都不適合資金量小的普通老百姓,所以尋求適合自己家庭的投資理財組合就變得尤為重要。
(六)風險厭惡心理
有些投資者由于不愿意冒險,往往在投資前就預算出回報,在面對獲得時傾向“風險規避”;而面對損失時則傾向于“追求風險”,從而引發非理性行為。這種現象也是弗里德曼—薩維奇困惑的體現:人們在購買保險時表現出風險厭惡,但在彩票投資上卻表現出一種風險尋求??崧吞鼐S斯基在2002年提出前景理論中,通過對價值函數的解釋提出損失厭惡的概念,即等量的損失要比等量的獲得,對人們的主觀感受產生更大的影響,因此人們寧愿回避損失而不愿意冒風險去獲得收益。
(七)迷信專家學者
隨著網絡和媒體的發展,很多普通老百姓開始越來越關注經濟,關注投資理財。于是,各類形形色色的專家學者開始粉墨登場,有的出場費到了幾萬一次,發表了各種各樣的言論。但聽的老百姓依然是云里霧里,沒有實際操作幫助。大家發現很多所謂的專家學者只是象牙塔里的理論人士,可能理論上能說得頭頭是道,但卻沒有任何實際操作經驗,其作用可能還不如一個在市場第一線有經驗教訓的業務員有價值。事實上真正投資理財賺錢的人是沒時間整天講課出書的。
三、改進家庭理財的建議
(一)家庭自身條件的改進
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家庭理財明顯開始拓展。但由于長期以來經濟環境的影響和傳統理財觀念的根深蒂固,家庭在理財上存在種種認知偏差,導致了家庭理財的非理性行為,由此給家庭理財增加了很多的風險甚至會帶來損失。于是,更新家庭理財觀念,把握一定的投資理財技巧,選擇適合自己家庭的投資方式,及時調整家庭的理財計劃,把握機會,成為了規范家庭理財方式和規避家庭理財非理性行為的必要條件。
(二)政府應為居民家庭理財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家庭理財有利于投資率和投資總額的適度增長,有助于資源實現合理、有效的配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然而我國家庭理財市場發育還不成熟,金融理財市場法律體系和規章制度的建設還不夠完善,理財從業人員還存在職業道德風險,導致我國家庭理財市場一系列的非理性行為。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優化理財市場環境。
(三)金融理財機構應提高服務水平
金融理財機構是家庭理財的重要主體,正是因為它的存在,家庭理財才有了活動空間和施展的余地。因此,金融理財機構應努力開發理財產品,滿足居民家庭理財需求;加強專業理財人員的培育,促使專業理財人員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提升理財從業人員的素質,為家庭理財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J·希勒,著,非理性繁榮[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4).
[2]饒育蕾,劉達鋒.行為經融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3]陸劍清.行為經融學[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9.
[4]薛求知.行為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11).
[5]謝婷.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探討[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7(4).
[6]肖強.我國工薪家庭金融理財制度的法經濟學分析[D].吉林:吉林大學,2011(5).
[7]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8]李俊.家庭資產配置研究[D].云南:云南財經大學,2010(5).
[9]黃德海.理性與非理性行為芻議[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0(3).
[10]李小周,王浩志,姚景春.投資者行為本質:理性與非理性辨析[J],經濟縱橫,2006.
[11]李億平.我國城鎮普通居民個人理財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9(11).
[12]滕威,樊瑞琳.證券市場投資者非理性行為界定[J],中國經濟評論,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央財經大學,2003(6).
作者簡介:鄧芳艷(1987-),女,漢族,湖南邵陽人,畢業于南華大學,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