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票據市場的發展有助于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本文針對票據市場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強化風險防范措施,規范統計口徑,及推進全國性票據市場建設進程。
【關鍵詞】票據融資 風險防范 票據市場
今年1~9月份銀行承兌匯票創下新增1.8萬億的歷史新高,從企業角度看,票據融資可以提升商業信用,不受規模限制,企業票據貼現的利率通常大大低于到銀行進行商業貸款的利率,可有效節約企業的財務成本。因此,該需求促成了銀行承兌匯票的大量增加。但是,票據融資業務也存在一些問題,以下是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一、票據融資業務存在的問題
(一)票據融資業務存在一定的操作和信用風險
由于一些經辦人員防假意識淡薄,審核把關不嚴,在票面真實性和貿易背景真實有效性的審查時,沒有確保做到以下兩方面,即檢查購銷合同簽訂時間、增值稅發票開出時間、銀行承兌匯票背書時間是否一致,三者金額是否相符。在票據托收環節,存在業務人員未能在規定的期限內發出托收,票據在投遞過程中遺失,承兌人延遲劃付款項或拒絕付款,缺乏事后跟蹤制度等風險。從企業角度來看,票據融資一般是中短期貸款,很容易發生企業利用虛假合同套取票據額度的情況。這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又會構成信用風險。
(二)票據融資規模有虛增現象
票據資產很容易產生乘數效應。銀行簽發匯票的保證金比例一般在10%~100%之間,如果企業以30%的保證金拿到100%金額的票據,收款企業貼現后再去銀行以100%的保證金比例申請更大金額的票據額度,如此循環,很快便以乘數效應創造出數倍的存款和貼現,票據融資的規模就很容易“虛增”,并不一定能真實反映宏觀經濟情況,干擾政策制定者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
(三)票據專營機構有待進一步發展
國內首家真正意義的票據專營機構——中國工商銀行票據營業部于2000年11月9日在上海成立。票據專營機構為票據市場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它可以抑制市場風險,提高市場流動性,推動市場創新。另外,其具有強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專門的法律法規,促使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降至最低。但其自身發展也面臨諸多問題。例如,交易性票據的發行,需要經過商業銀行承兌和授信、貼現才能提高信用等級和流動性,而票據專營機構由于經營范圍以及企業開戶、授信管理等限制,進入發行環節非常困難。專營機構數量較少,難以形成強有力的市場推動力量等。
二、相關政策建議
為促進商業銀行的票據融資能夠更好地體現金融服務經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筆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加強對票據融資業務的政策引導及風險防范
鼓勵企業和商業銀行積極辦理票據貼現,滿足企業在生產和發展中的合理資金需求;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妥善協調和處理好票據融資與信貸投放的關系,合理匹配和優化票據融資的期限和品種結構,統籌把握好票據貼現的節奏,適時調整資產負債和票據據融資業務結構,在確保金融機構收益率和流動性的前提下,實現票據業務與信貸業務的均衡和可持續發展。結合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經營特點和發展實際,制定辦理銀行承兌匯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指導性意見,增強票據融資對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同時,加強內部控制和人員素質建設,努力防范業務操作風險。杜絕和防范票據欺詐風險,控制重點主要集中在是否有真實貿易背景。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登記、咨詢體系和嚴格的監督執行體系,對社會行為起到制約和規范的作用。
(二)將票據資產歸入“有價證券及投資”科目
建立有價證券統計制度,將其納入非股票證券統計。目前商業銀行執行央行頒發的《全科目上報統計制度》,是將“票據融資”歸入“各項貸款”的統計科目中,但票其與貸款資產存在本質上的差異,比如票據資產的流動性強,交易額大,利率彈性高,交易對象涉及企業客戶、同業機構或央行,巨額的票據資產波動會對貨幣市場利率及貨幣供應量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對其分析的意義更在于統計流量,而歸入貸款資產中體現的只是存量統計;又如貸款資產的核算方式為權責發生制,而票據資產的核算方式為收付實現制,兩種核算方式對資產凈值的內涵是不同的。所以,若將其歸入“有價證券及投資”統計科目單獨統計和管理,將更能體現金融統計的流動性和相關性原則,能更準確地反映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和貸款資產質量。
(三)完善票據專營機構的建設
票據專營機構應加強其基礎建設,擴大市場運作空間。建立票據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提高市場監管效率。擴大市場參與主體,將保險、信托、基金等機構作為投資者逐步納入票據市場,擴大票據專營機構的數量,培育市場信用評級機構,規范信用環境。在業務創新上,應盡快建立統一的票據發行制度,完善和推廣買入返售、賣出回購和非實物交割等市場交易方式。
參考文獻
[1]肖小和,鄒江,汪辦興.構建中國票據市場體系的路徑選[J].金融與經濟,2012(4).
[2]陳靜.發展票據市場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0(8).
[3]楊金梅.關于我國票據市場的幾點思考[J].中國貨幣市場,2009(10).
[4]楊子敬.對票據業務的風險分析[J].中國經濟論壇,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