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的證券市場正日漸成熟化、國際化,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為了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科學、合理的證券稅制度必不可少。本文在介紹分析國外證券稅制度的同時,也總結了我國現階段證券稅制度存在的缺陷,針對存在的問題并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提出完善我國證券稅制度的設想。
【關鍵詞】證券稅制 證券交易稅 證券交易所得稅 證券投資所得稅
證券市場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健康發展不僅需要其自身的不斷規范、約束,同時也需要一個良性的外部環境,稅收便是這個外部環境的重要內容之一。證券稅收是一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同時也是國家調節證券市場的經濟杠桿和重要手段。因此,合理而完善的證券稅收法律制度是不可或缺的。歐美等經濟發達的國家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都在證券課稅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為其他國家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一、對發達國家證券稅收制度的簡介
在證券市場較為發達的國家與地區,證券稅收制度已經經歷了一個世紀的展、完善的過程。縱觀他們的證券市場的稅收狀況,進行征稅的環節主要有四:一是證券發行環節,主要針對申請發行并經登記許可的有價證券征收登記許可稅,如荷蘭、日本等國;另外一些國家則要求公司在登記時便繳納固定比例的資本稅,如英國、愛爾蘭和比利時。二是證券交易環節,指對股票、證券以及其他有價證券的買賣成交額所征收的一種行為稅,主要具有抑制過度投機等宏觀調控作用。[1]日本與我國臺灣地區是這種稅收的代表性國家。但也有國家認為,征收交易行為稅將提高交易成本,造成資本市場流動性受阻,因此沒有開征這種稅收,如美國、英國。三是對證券交易所得環節課稅。證券交易所得有兩部分:一為持有所有,即持有證券期間所獲股息、分紅等收入,絕大多數國家都將股息、紅利納入所得稅征收范疇,分公司和個人征收;二是轉讓所得,即買賣有價證券的差價所得,多數國家將這種價差視為一般所得,或作為資本利得稅的一部分又或者與一般所得合并征收稅收。四是對于證券繼承以及贈與環節征稅。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把證券列入財產稅的征收范圍,當所有權發生移轉之時,同樣進行課稅。[2]
(一)美國證券稅制
美國現行的稅收制度屬于直接稅體系,以個人所得稅和法人所得稅為整個稅收體系的核心,政府比較偏重于對準個人投資者的證券投資進行課稅,其中又以個人資本利得稅最為重要。美國證券稅制對個人征收的稅種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證券流轉稅。以交易額為計稅依據,定率計征,只要有交易,無論盈虧均要交稅。流轉稅可以采用印花稅或證券交易稅的方式進行征收,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但也會增加交易成本,因而可能會妨礙資本的優化配置。美國作為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可能并不擔心市場投機現象,卻對資本流動不足心有余悸。故美國于近年廢止該稅種,以確保市場資本的流動性。[3]
2.資本利得稅。指對證券買賣的差價收入進行課稅的稅種,包括聯邦個人交易所得稅以及公司資本利得稅。美國個人長期凈資產(指持有一年以上、扣除借款利息后的資產)利得稅率為20%,最高不超過25%;公司資本利得稅稅率較高,大概為28%。
3.財產遺贈稅。美國的遺產稅實行總遺產稅制,采用有免征額的超額累進稅率,免征額為60萬美元,稅率為18%~55%計征,實行申報繳納制,納稅人為遺囑執行人或委托管理人。贈與稅同樣采用總贈與稅制,由財產贈與人按18%~55%的超額累進稅率課稅。
總體來看,美國證券稅制度具有如下特點:一是稅種覆蓋較為全面;二是資本利得與普通所得同等對待,不享受優惠稅率;三是遺產稅與贈與稅的形式神似,互為補充。
(二)日本證券稅制
日本的證券市場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驚人,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證券市場。與之對應,其證券稅制也十分完備,當前證券稅制是1989年稅制改革的結果。
1.證券流轉稅。證券流轉稅的突出特征在于既征收證券交易稅,又征收證券交易印花稅。納稅義務人均為證券賣方,都屬于日本國稅,實行代扣代征的方式,無減免優惠。印花稅的征稅對象是有價證券等憑證,稅率為按憑證面額課征定稅額;證券交易稅的征稅對象是交易額,稅率為差別比例稅率。此外,日本證券交易稅中包括一個特殊部分,即針對證券交易所、交易人、交易會員的交易行為進行征收的交易所稅。
2.證券資本利得稅。主要分為個人資本利得稅和法人資本利得稅兩種。個人資本利得稅的稅率為20%的單一稅率加6%的地方稅,采取就源扣繳法、申報分離課稅法的征收方式,按總平均法確定證券交易的增值所得,并對公債、公司債等特種債券免稅;法人資本利得稅則實行將納稅人的證券資本利得納入法人的總所得中,統一征收法人所得稅,稅率與公司所得稅的42%稅率相同。
3.證券投資所得稅。在日本,投資所得稅對個人和法人采取分別課稅的原則。對個人證券投資所得稅,無免稅優惠,實行將利息、股息從全部個人收入中分離出來以綜合累進稅率單獨進行課稅的方式,這與其他西方國家的做法大相不同;對法人證券投資所得稅,除有特別規定外,一般都計入公司應稅所得一并征收所得稅。[4]
4.證券遺產稅與證券贈與稅。日本對二者都實行以超額累進稅率從價計征。同時實行實物納稅,即在繼承人或受贈人所得到的遺產或贈品不能及時變現的情形下,允許使用部分財產納稅。在納稅人方面,遺產稅的納稅人是繼承人或受遺贈人,對其所繼承來的有價證券進行繳納,稅率為10%~75%,起征點為4000萬日元,采用申報制;贈與稅的納稅人是財產受贈人,納稅對象是所獲贈的有價證券,稅率隨受贈人與贈與人關系的親疏遠近而定,同樣實行申報納稅制。
二、我國證券稅制及其存在的問題
在證券市場發展的初期,各國的證券稅制都相對簡單,隨著證券市場的不斷發展,證券稅制也應當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從而規范市場行為,形成有序市場。目前,我國證券市場算得上是新興市場,其中的稅收制度還有待于逐步改革與完善。
(一)我國現行證券稅制
我國證券市場形成已有20多年,但尚未形成較為完善的證券稅制度。當前我國證券市場的稅基僅涉及證券交易額和投資所得,主要征收證券交易印花稅,輔之以證券所得稅和營業稅。具體而言,我國現行證券交易稅制如下:
1.對證券交易行為征稅,以股票交易額為計稅依據,原先是對股票交易的雙方分別課征1‰的印花稅;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決定從2008年9月19日起,對證券交易印花稅政策進行調整,由現行雙邊征收改為單邊征收,即只對賣出方(或繼承、贈與A股、B股股權的出讓方)征收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對買入方(受讓方)不再征稅,稅率仍保持1‰。
2.對證券投資所得課稅,證券投資所得包括股息紅利和利息收入。我國對個人取得的股息、紅利征收20%的個人所得稅,對分配給法人的股息和紅利征收33%的企業所得稅,對個人與企業獲得的國庫券利息和金融債券利息免征所得稅。
3.對證券交易所得征稅,證券交易所得是指股票、債券轉讓所得的增值。目前,我國企業的證券交易所得納入企業所得,課征33%的企業所得稅,而對個人的證券交易所得,現暫不開征所得稅。
(二)我國證券稅制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這種以印花稅為主的簡單的證券稅制已經不能適應證券市場高速發展的需要,存在著一些問題和缺陷:
1.證券市場稅制不健全。目前我國現行的所征收的各稅種對證券市場的調節,其性質大多數都是對證券市場上出現問題后的進行事后補救的臨時性措施。[5]這些措施不僅很難達到規范證券市場健康、良性運行的目的,且容易造成各項政策之間的不協調。另一方面,在如今缺乏前瞻性的相關法律規范的情況下,一些政策的施行也難以找到有說服力的法律依據。
2.征稅范圍過狹窄,難以體現公平原則。現行中國證券市場稅制僅對個人股權的轉讓征收印花稅,而對其他證券如交易國債等卻未作規定。對個人取得的股息、紅利征收所得稅,而對上市公司所持有的國家股、法人股的股利不征收所得稅。在股票轉讓所得中,暫不對自然人征稅而對法人所得并入企業其他應納所得稅額中,繳納企業所得稅。這種狀況不僅僅減少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容易引起資金不均衡的流動,不利于證券市場結構的合理化,違背了稅收公平的原則。同時,實行固定1‰的印花稅稅率,容易使得市場上的大戶與中小投資者出現稅負不同,利潤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另外,由于不考慮持有債券的長短,中長期與短線投資者也按相同稅率納稅,違背了抑制市場投機的初衷。
3.對證券所得稅重復課稅。我國現行證券稅制對證券交易收益所征收的稅,包括個人所得稅與企業所得稅。企業分配給股東的股息、紅利是從其稅后的利潤中進行支付的,而我國個人所得稅又將個人所取得的股息、紅利納入其課征范圍,對其征稅個人所得稅。因此出現了對同一來源的收入進行兩次征稅的情形,這不僅僅影響了整個稅收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而且導致稅負不公,也極大地打擊了股東將股息所得進行再投資的熱情。
三、關于完善我國證券稅制的對策與建議
作為規范證券市場行為的稅收政策,其應當避免市場大起大落,抑制過度投機行為,同時也要加強對證券市場的優化配置,促進市場公平、有序、良性競爭。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借鑒國外發達證券市場稅收制度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現階段國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求改進我國證券稅制。
(一)取消現行證券印花稅,提高資本市場效率
一個有效的市場必定是一個交易成本低而配置效率高的市場。我國現行證券交易稅的存在,導致了交易成本的增加,延緩了資本流通。而印花稅的實行增加了相應成本,無疑會損害資本市場的長期競爭力。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90年代以后紛紛廢除或降低交易印花稅,以減少稅收政策對資本市場的耗散作用,提高市場效率。從發歐美達國家政府的廢除證券印花稅的一些措施來看,取消印花稅這一總體趨勢已得到充分響應。[6]
(二)改革現行證券投資所得稅,消除重復課稅的現象
現行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證券投資所得股息、利息和紅利是投資者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應納入個人所得稅的征收范疇,實行全額計征;而對于機構投資者所獲的股息、利息、紅利一并并入其生產經營和其他所得一并征收企業所得稅,且股息紅利所得可計算稅收扣除額。這種重復課稅的現象,對個人投資者來說極為不公平。但如采取相同稅收待遇,也會因為稅收扣除法對扣繳義務人要求較高而耗去大量稅收成本。因此,應維持對個人、機構投資者的征稅水準,在消除重復征稅的問題上可效法英國個人所得稅的“稅負歸屬制度”。即將股息、紅利等應繳納個稅的收益分配給自然人股東時,可以把該筆股息的已納稅款連同股息一并轉移給股東。股東可以用該筆已納稅款在其應繳的個人所得稅稅款中進行抵免,以沖抵其繳納股息的所得稅義務。
(三)適時開征證券資本利得稅
目前,我國尚未對證券買賣的差價增益部分獨立課征稅收,而發達國家卻普遍征收。資本利得的獲取是偶然的、長期積累的結果,因此我國在計征所得稅時首先應當明確,要采用較低的稅率,并區分與證券投資所得,實行不同的稅收政策。其次,縱觀已開征資本利得稅的國家,其中的長期資本利得所適用的稅率通常要低于短期資本利得所適用的利率,并且享有一定的稅收優惠,我國也可借鑒此做法,以鼓勵中長期投資行為,促進證券市場的長期繁榮。最后,對于證券轉讓利得征稅應允許企業在出現虧損時,用未來一定時期的證券交易所得進行彌補,以連續5年作為彌補期限;而對于自然人投資者的虧損,同樣可以以1年取得的證券轉讓所得來計征個人所得稅,投資損失允許以連續5年為彌補期限并規定每年的彌補限額。[7]證券資本利得稅的開征需要有成熟的證券市場機制以及完善的稅收制度為依托,從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征收此稅尚不具備完全條件,應進一步開展對證券市場稅制的建設和改革,待到時機成熟時開征資本利得稅。
四、結語
通過對國外發達國家證券市場稅制與我國證券稅制的對比、研究可以發現,一套科學、合理的證券稅收體系對于一國的證券市場乃至于財政收入、經濟發展都有重要影響,我國現階段的證券稅制尚不完善。因此,我國應充分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證券稅制,在繼續穩步保持財政收入、合理配置市場資源的基礎上,逐步采取法律措施對證券稅收制度進行改革,進一步完善我國證券市場。
參考文獻
[1]張炳淳.稅法新編[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130,132.
[2]馮果,廖煥國.論證券稅制的發展趨勢及中國證券稅制之轉型——基于網絡經濟時代背景下的考量[J].法學評論,2007,(1):93.
[3]溫希波.美國、日本、香港證券稅收比較及啟示[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04,(3):66.
[4]張學森.東方財稅法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201,203
[5]王一舒.完善我國證券稅制的構想[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1,(6):89.
[6]聞媛.我國證券稅制的改革與完善[J].稅務研究,2010,(6):66.
[7]易茜.我國證券稅制的框架設計[J].稅務研究,2007,(11):23.
基金項目:本文為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地方融資平臺風險防控的法律機制》,編號AHSK11-12D45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袁方(1990-),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學2011級經濟法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