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業問題”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失業既會造成人力資源浪費,又涉及民生和社會穩定。因次研究和解決就業問題顯得非常必要。本文以陜西為例,通過實地調研和查閱文獻資料,對陜西就業現狀和趨勢進行分析,并提出促進就業的對策。
【關鍵詞】陜西 就業 趨勢 對策
“充分就業”是三大宏觀經濟發展目標之一。而目前我國就業矛盾突出,解決就業問題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當務之急。失業產生的原因很多,解決方法應當對癥下藥。所以本文通過實地調研和查閱文獻資料,對陜西就業現狀和趨勢進行分析,并提出促進就業的對策。
一、陜西省就業現狀
(一)勞動力資源狀況
1.勞動力資源總量特征。統計數據表明,從1981至今,陜西省人口數最低增長數為42.2萬人,勞動力比例基本維持在65%左右,勞動力數最低增長數為55.4。也就是說由于人口增長,陜西省每年需要新增加至少55萬的就業崗位。
2.勞動力資源結構。截至2012年底,全省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156萬人(其中高級職稱12.3萬人),占全省人口總量的4.21%;技能人才總量268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1.7萬人),占全省人口總量的7.24%。全省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83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78人;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97人,省有突出貢獻專家1059人,陜西省重點領域頂尖人才107名,“新世紀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層次96人,第二層次595人,第三層次6000余人。全省共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34個(不含駐陜部隊21個),列西部省份第一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6個(不含駐陜部隊3個),列西部省份第二位,博士后設站總數列全國第七位。累計培養博士后3020人,目前在站的博士后956人,出站的博士后2064人,留在陜西工作的有1101人,占出站總數的53%。引進外國專家1500人次,其中高層次外國專家30人次。共執行出國(境)培訓項目39項,選派716人赴國(境)外培訓。
3.人才培養方面。截至2012年底,全省建立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1個,省級繼續教育基地38個。全年18萬專業技術人員接受了知識更新工程培訓。全年共組織各類考試70余次,考試人數達674679人次。全省共有技工學校222所,在校學生206414人。全年技工學校面向社會開展培訓162591人次。全省共有職業技能鑒定機構285個,職業技能鑒定考評人員5275人。全年共有46.6萬人參加了職業技能鑒定,40萬人取得不同等級職業資格證書,其中取得技師職業資格的有4448人,取得高級技師職業資格的有748人。推薦選拔全國11屆中華技能大獎候選人,我省4人獲全國技術能手,2個單位、3名個人分別獲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開展職業技能競賽活動,舉辦省級職工技能競賽26次,參賽職工31.5萬人次,選拔出86名技術狀元,253名技術能手,促進了全省企業職工技能水平進一步提高。
(二)就業狀況
1.小微企業需求活躍。經調查,交流會進場的招聘單位中,員工數量在300人以下的小微企業3348家次,占招聘單位比重達到63%。其中持有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的1116家次。小微企業具有數量多、崗位少的特征,因此與前期相比,交流會單位數較多,職位數總量有所減少。
2.大中型單位招聘較少。交流會進場招聘的單位中,員工數量在300人以上的僅占總量的37%,說明大中型單位招聘人員較少。通過對陜西大中型企業2012年企業用人需求情況專項調研,發現只有不足一半企業對人員需求有所增加。在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低迷的情形下,減少用工數量,降低用工成本成為大中型企業的生存之道。
3.職位供需結構差異較大。位列需求量前三名的依次是批發零售業、制造業和住宿餐飲業,占到需求總量的51.25%。批發零售業和金融業需求量增幅較大,同比分別增加了88.54%和112.99%。制造業和住宿、餐飲業同比穩中有增,分別增長13.2%和4.75%。建筑、房地產業受到行業政策的影響,需求依然比較低迷,同比均有所下降。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需求大幅下降。用人單位需求職位數最多的是市場營銷,占到需求量的19.44%,接著依次是證券銀行保險、人力資源行政文職、百貨連鎖零售服務和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分別占到6.11%、5.68%、4.88%和4.06%。個人求職最多的職位是市場營銷,與單位需求一致,但是僅占總量的13%。其他則依次為財務審計和稅務、人力資源行政文職、通信電子電氣和機械設計制造,分別占到13%、10%、7%和6%。職位供需主體不僅在職位類別上存在不匹配,在職位數量上也有較大差異。
4.企業支付薪酬與求職者期望之間的差距拉大。從有關數據看,當前用人單位提供的平均薪酬為2025元/月,提供薪酬在2500元/月以下的單位占到70%,并且用人單位提供薪酬有下降趨勢。與此相對,個人期望薪酬則明顯提高。相關數據顯示,個人期望薪酬為2607元/月,要求薪酬低于2500元的僅占51%。這與市場上求職的在業人員增多、生活成本上升、謹慎擇業有密切關聯。
二、陜西經濟發展及勞動力需求研究
(一)陜西經濟發展狀況
1.國民生產總值高速增長。“十一五”期間,陜西經濟發展狀況良好。2010年實現生產總值10021.53億元,為2005年的2.5倍,實現了翻番,GDP在全國的位次由20位提升到2010年的17位。 2008年陜西省財政總收入1104.36億元,突破千億元大關,2010年實現1800.85億元,相當于“十五”時期財政總收入的102.9%,“十一五”五年增加1271.83億元,相當于“十五”時期財政總收入的72.7%,為陜西歷史上增量增加最多的時期。“十一五”時期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7.8%,比“十五”時期加快4.7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突破4000美元。尤其是在受金融危機影響最艱難的2009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1688元。“十一五”時期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5%,比“十五”時期高3.2個百分點。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陜西省人均生產總值從相當于全國74.7%提升到84%以上,為歷史最好水平。“十一五”時期,陜西省經濟增速始終保持在13%以上,年均增長14.8%。
2.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十一五”時期,工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增加。全省形成了以新型能源化工、先進裝備制造、食品、醫藥、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等為主體的新型工業體系,形成了陜汽、延長、煤業、電子信息集團、省醫藥控股集團等一批大企業、大集團,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工業企業從4家增加到14家,其中延長集團突破千億元大關。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提升。
(二)陜西勞動力需求狀況
目前人才就業市場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而求職者卻因為找不到合適工作,尤其是高校畢業生表現尤為明顯。一邊是“民工荒”,一邊是大學生就業難。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呈現人才向關中地區集聚,陜南陜北人才缺乏。產業多集中于傳統的制造業、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建筑、采礦等行業,而新興產業及批發零售等服務業從業人員較少。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陜西省的就業結構存在結構性矛盾,需調整以容納更多的就業人員。
三、陜西省十二五期間就業趨勢及促進就業對策
(一)陜西省就業趨勢
1.每年勞動者人數增加造成的就業壓力將會緩解。在十一五期間,由于人口增長,新增勞動者需要就業,造成就業壓力加大。但是據統計,我國2012年新增勞動者人數下降,并且以后每年新增勞動者數量會逐年下降,這將大大緩解就業壓力大的問題。
2.我省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當前我省交通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區域經濟發展重點明確,優勢產業逐漸形成,企業競爭力增強。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省經濟實力會越來越強。
3.每年大學畢業生數多,就業能力不足,就業壓力大。隨著大學擴招,每年大學畢業生數大幅增加。但是首先,大學擴招后,大學辦學能力并不能隨之增加(大學科研、教學水平的提高需要時間積累),生源質量下降,使得相當大一部分大學生培養質量較差。其次,受傳統就業觀念影響,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多,創業的少。
(二)陜西省十二五期間促進就業對策
1.進一步完善就業服務機制。市場經濟條件下,健全的就業服務機制可以促進就業。目前我省就業中介機構數量多、規模小、服務質量不高,甚至存在欺詐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才順利就業。所以政府應當加強對就業服務中介機構的管理,規范其就業服務業務,保護求職者正當權益,根據其業績進行獎懲。
2.出臺相關鼓勵創業的政策和措施。失業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現有企業吸納勞動力飽和。要增加就業,就必須通過創業,創造新的就業崗位。所以為了促進就業,政府應當從資金、創業培訓、優惠政策等方面鼓勵、扶持創業。
參考文獻
[1]任穎潔.校企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以物流專業為例[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1,19.
[2]陳保紅.淺談提升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自我效能感的策略[J].當代教育科學,2009,7.
基金項目:本文受陜西省教育廳項目(11jk0125)與科技廳項目(2011KRM22)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