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一大批勞動密集型企業相繼落戶中西部地區。在中西部地區大力引導下,這些企業實力在不斷發展壯大、用工剛性需求也在不斷遞增,面對崗位缺口日益加大,頻頻遭受“用工短缺”的困擾,許多企業自發催生出更為完善的勞動福利保障制度。受本地企業工作環境改善、工資待遇提高、勞動保障到位等諸多利好因素影響,很多農民工有了在家門口就業的需求。為此,我們對2012年農民工本地就業情況開展了調查。
一、基本情況
(一)返鄉農民本地就業愿望增強
據政府部門統計,2012年春節期間,鷹潭市返鄉農民工人數為16.3萬人。在我們開展的農民工就業情況問卷調查中,有15%的農民工選擇在本市或本省其他城市等離家較近的企業就業,更有40%的農民工認為并不需要到外省才能找到較為合適的工作。農民工本地就業需求較往年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從年齡上來看,這部分有本地就業需求的農民工年齡段較為集中于40歲左右,正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多數希望能找到一份離家近,既能打工賺錢又能照顧家庭的工作。如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的農民張樹明夫婦,在浙江、福建等地打工多年,長年漂泊在外,春節期間通過招聘會找到一份在世紀陽光鷹潭照明有限公司的新工作,月工資2200元左右,他們認為工資水平和預期的差不多,關鍵是離家近,老人小孩都能照顧到。據政府勞動部門統計,僅農歷正月,全市就有6000余人與當地企業達成就業意向。
(二)本地企業用工需求旺盛
2012年初,鷹潭市企業提供崗位數為1.5萬個,其中市工業園提供6500個崗位。據調查,落戶于鷹潭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萬寶至馬達、光寶科技、夢娜襪業、華寶香精香料、世紀陽光鷹潭照明有限公司等數十家用工大企業80%的員工為本地人,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對本地農民工勞動力的需求激增。如2011年9月將總部從浙江遷到鷹潭的世紀陽光鷹潭照明有限公司,2011年追加投資1.2億元,新增14條生產線,用工規模從1800人增至3500人,2012年該公司計劃新招1700人,現已招到1100余人。在旺盛的用工需求帶動下,市內企業一改過去當地企業報酬普遍較沿海偏低的現象,相繼提高了工人工資。從我們在招聘現場了解的情況來看,內地跟沿海相比,工資收入的差距正在縮小:如寶光科技鷹潭有限公司提供的薪資待遇為1900~2500元;江西水晶光電有限公司提供的薪資待遇為1900~2800元;還有部分企業急招電工等熟練工種的開出2500元~3200元的較高薪酬。
二、原因分析
2012年,鷹潭市農民家門口就業意向和規模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主要是由于鷹潭市政府為破解企業招工難,同時幫助農民工實現在家門口“有崗可上、有崗能上、有崗愿上”的目標,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全力推進農民工本地就業,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建立就業信息網絡,引導農民工就近就業
鷹潭市政府部門建立了覆蓋城鄉的就業信息網絡,對園區企業進行缺工情況調查,準確掌握企業用工總量、現有員工數、缺工工種類型、崗位要求以及待遇,與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建立了人力資源信息庫、企業空崗信息庫、勞動力轉移信息庫,將市勞動就業信息網延伸到鄉鎮。同時,還通過移動、聯通、廣電等信息平臺,免費為70多家企業發布招工信息100條、短信群發90多萬條,并把20萬份的企業用工信息手冊及招工簡章下發到村委;該市勞動就業部門還派出三組招工小分隊分別到各鄉(鎮、場)召開招聘洽談會共12場,散發宣傳單30余萬份;出動2臺宣傳車深入鄉鎮、街道及至村小組,發布招工信息。此外,轄內余江縣還進一步在各級行政村聘請了152名勞動保障協管員,發布招工信息,收集求職信息,進行勞動力資源調查摸底等工作。
(二)搭建就業服務平臺,強化勞動工資保障
為促進農民在本地實現就業,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就業局等有關政府部門從2月11日起,在火車站、汽車站、廣場等人員密集處設點,相繼組織了“2012鷹潭市新年開春大型招聘會”、“2012年首屆綜合性招聘會”和“2012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及首屆營銷、技工、服務類大型專場招聘會”3個連場招聘會,招聘活動吸引了上百個用工單位提供了1.5萬個工作崗位,涉及的行業包括化工、紡織、商貿流通、制造業、服務業等。同時為使農民工本地就業安心、放心,政府部門大力加強勞動工資保障監管力度,并就轄內企業用工建立完善了“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切實加強農民工工資管理,確保了農民工工資及時足額發放,杜絕了拖欠農民工工資現象的發生。在政府部門的引導監督下,轄內企業大多提高了工人福利待遇,包括:享受五大社會保險、法定節假日、夜班津貼,端午、中秋、春節傳統假日發放禮品,免費提供住宿等等。
(三)開辟就業綠色通道,解決農民后顧之憂
針對本地企業市場用工需求和農民返鄉就業愿望,該市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一是與本地開發區對接實施“陽光工程”、“雨露計劃”培訓活動,利用市、縣二級技校對返鄉農民工進行技術培訓,并配置有職業技能、城市禮儀、普通話、法律等課程,幫助提高返鄉農民工的技能、素質等就業能力,增強競爭能力,擴大就業領域。二是通過免(減)稅收、發放職業介紹補貼、職業培訓補貼、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等多種方式給大量雇用本地農民工的企業發放補貼,鼓勵企業自主招工。三是對本地就業農民工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可免費就近入學,借讀費、學費、書本費全免,解決農民工后顧之憂。
三、相關建議
(一)加入資金投入,強化農民工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
政府部門應針對農民工流動性大及培訓成本高支付能力低的現實,在加大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專項資金的投入的同時,采取多方渠道籌資,免費提供培訓等方式來調動農民工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從而打造職業技術培訓鏈條,搞好農民工的技能培訓。一是可充分整合現有教育資源,合理布置培訓網點。二是根據市場需要和農民就業意向選擇培訓內容,分層分類培養普工、技工等技能人才、營銷人才、經營管理人才以及就業服務人才、就業培訓師資人才等。三是在培訓形式上,職業技術學校可根據用工企業和市場需要,對農民工和求職者實行訂單培訓;在有條件的企業事業單位建立就業培訓見習基地,有的放矢的開展定向培訓。
(二)整合資源,建立健全農民工就業扶助機制
政府應結合本地區的有效資源,建立農民工就業長效促進機構,即建立一套縣、鄉、村相結合的就業服務體系,通過相關職能部門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對行動規則,資源配置集體行動等做出協調規定,在相關職能部門之間形成有效的溝通,增加相互間的關系強度,從而引導農民工有序流動并促進其在本地實現就業。
(三)建立信息鏈,積極鼓勵農民以創業帶動就業
一是建立政府部門、招聘企業、中介組織、職業技術學校、農民工和求職者緊密聯系、信息互通的鏈條,使農民工和求職者根據自身優勢,在各行業上各顯其能。二是在積極爭取國家扶持創業、就業的資金的同時,努力促進企業及社會資金支持農民創業、就業,為農民工和創業者提供致富的“第一桶金”,鼓勵農民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以創業帶動農民本地就業,進一步盤活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