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近年來國內外經濟形勢頗為嚴峻的宏觀環境下,小微企業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尤其是其融資難及融資成本高昂問題,更是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基于此,對南京市30家小微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對導致小微企業融資難及融資成本高的成因進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破解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建議。
【關鍵詞】小微企業 融資困境 融資成本
一、引言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小微企業卻是科技創新、經濟增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是經濟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對國家經濟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行至關重要,因此,對于小微企業在融資中所面對的困難狀況,有必要通過實地調研了解小微企業所面臨的真正困難,以其發展之需設計針對性應對策略,這也正是本課題的基本出發點。
二、對南京市小微企業的調研
南京市存在著數量眾多的小微企業,分布在各行各業,盡管行業有所差異,但所面臨的基本局面大致相同,只是在某些具體問題上有所差異。在對南京市30家小微企業的走訪調查中,我們從融資成本、融資渠道、融資難成因等三個方面作了調研。
第一,對于融資成本,調研發現,多數小微企業反映目前貸款利率偏高,且需承擔一定的擔保費,此外,在向金融機構融資時,貸款管理費、業務咨詢費、票據承兌費等費用的發生也是融資成本中不可忽視的部分,具體見表1。
表1 融資成本構成調研表
由表1可見,造成小微企業融資成本高昂的兩大因素是較高的貸款利率和擔保費,從風險—收益對稱角度來看,銀行、擔保機構等金融部門所認為的小微企業融資的高風險性是導致融資成本高昂的根本原因。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的內部管理、財務制度、業務狀況、發展前景等情況均有所顧慮,而其對小微企業的內部信息又掌握不太充分,因此在對小微企業的資信調查時必然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在銀行業務繁忙且信貸人力資源存在約束的情況下,這無疑存在著較高的機會成本,因此從風險—收益角度衡量的話,銀行顯然不愿意輕易向小微企業進行放貸,即使有信貸傾向,也必要求小微企業提供信用擔保,并對貸款資金索取高利率。此外擔保公司的營利性也同樣要求小微企業提供一些諸如房產、汽車、存貨等之類的抵押品,且向小微企業索取一定的擔保費。
第二,對于融資渠道,調研發現,盡管有一部分小微企業通過銀行貸款獲取資金,但多數小微企業還是通過自有資金、內部融資、民間借貸等非銀行渠道籌措資金,見表2。
表2 融資渠道構成表
由表2可以看出,近半數小微企業在經營中依靠自有資金維持企業的正常運營,這對于初創期的小微企業是一個必然選擇,也是有一定幫助的,但對于因業務擴大而需擴張規模的小微企業,卻是不可取的。對于處于成長期的小微企業,其急需外部資金支持,一般情況下多傾向于銀行借貸,而當銀行信貸遇阻時,小微企業只能轉而尋求非正規金融渠道,如民間借貸、小額貸款公司等,這些資金渠道一般要求比銀行利率更高的借款利率,其對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是極其不利的,一旦企業經營失敗,將對整個金融秩序產生極大隱患,因為多數民間影子銀行的資金來源于普通社會群眾的非法集資。
第三,對于外部融資難問題,調研發現,多數小微企業將金融機構不愿放貸原因歸結于企業有效抵押品不足,此外,管理不佳、業務不穩、財務不健全也是重要影響因素,見表3。
表3 企業融資難因素構成表
由表3可見,銀行出于風險防范的角度,其必然對小微企業各方面內部信息有較高的知曉意愿,但現實是,銀行對小微企業的了解遠不及小微企業自身對其的了解,盡管有充足的貸前審查,但諸如固定資產的缺乏、財務報表的粉飾、內部管理的混亂等使得銀行對小微企業的資信評估成為雞肋式的產物。在此情況下,銀行只有強制企業提供必要抵押品,然而在輕資產重業務的小微企業里,多數情況下能提供的可供抵押品只有汽車、房產等家庭個人財產,而這些財產又因其隨時間的天然貶值性使得抵押價值的弱化,因此在不能提供有效抵押品的情況下,其信貸申請被銀行拒絕的可能性大為增加。
三、解決融資難及融資成本高的多種渠道
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當前小微企業對外部融資面臨著一個供求矛盾問題,一方面,企業在發展中缺乏資金支持,迫切需要外部融資渠道的支持;另一方面,因小微企業自身原因及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使得外部融資渠道狹窄,且融資成本高昂。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商業銀行成立專門針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行,增強業務的針對性和相互信息的溝通。只有將商業銀行進行不同市場定位,使一部分小型商業銀行主動轉變市場方向,將以前在大型優質企業客戶的激烈競爭中分出一部分資源轉向小微企業。但在實踐中,出于風險—收益的考量,銀行并非可以主動愿意轉變其自身市場定位,故需政府職能部門加以引導,通過出臺稅收優惠、存款準備金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引導部分小型銀行轉向小微企業融資領域。
第二,通過多元化的擔保機制增強小微企業的資信度,并有效降低融資成本。在金融領域主要有三種形式的擔保機構:政策性擔保、商業性擔保、互助性擔保。對比三種不同的擔保模式,三者之間形成了既競爭又合作的擔保市場氛圍,又被稱作“一體兩翼”模式,因此在實踐中應充分發揮三種模式的積極性,政府可以在三種擔保模式的基礎上設立政府擔保基金,從而融合三種擔保資源,或為三種擔保模式給予再擔保,從而降低擔保機構風險。
第三,進一步強化對小微企業的教育培訓,或在企業營業執照年檢中引入對企業內部管理規范的考核。前述分析可知,小微企業融資難的一大誘因在于內部管理不規范使得銀行對其信任度下降,因此,提高小微企業在財務、人事、規劃、銷售等方面的規范化,可以增強外部組織對其的信任度。在實踐中,由培訓專業人士進駐小微企業集群地,定點定期為小微企業講授各種管理規范的構建,并對參加培訓的小微企業定期回訪,檢查落實培訓的實效性,若能在企業營業執照年檢中加強對小微企業各項管理規范的審核,或許更為奏效。
參考文獻
[1]劉敏,丁德科.創新我國中小企業貸款模式的對策研究[J].管理世界,2010(8):1-6.
[2]湯志強.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宏觀視角與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12(3):61-63.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南京市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研究(2012SJD630085)。
作者簡介:王斌(1981-),男,河南商丘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講師,碩士,研究領域:技術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