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絕對指數和相對指數測度湖北區域經濟的差異并用泰爾指數對湖北省區域經濟差異進行分解,考察湖北區域經濟差異大小。結果顯示:鄂東、鄂中和鄂西三大區域經濟差異明顯,經濟區域間的差距有拉大的趨勢。湖北省應科學合理進行產業布局,以區域經濟中心發展為推動力,加快和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同時,大力發展生產力,穩步有序推動城鎮化,進而縮小區域經濟差距。
【關鍵詞】湖北省 區域經濟 泰爾指數
區域經濟差異是經濟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分析和研究區域經濟差異對于促進該地區經濟的發展、保持社會的穩定、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具有重大的意義。湖北的經濟發展在統籌區域經濟發展和中部崛起過程中發揮著其無可比擬的作用。正確認識湖北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意義重大。湖北是一個比較發達的中部省份,地域差異比較明顯,而且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經濟增長差異也正在發生著變化。研究湖北區域經濟差異的文獻較多,但是還沒有學者對湖北省區域經濟增長差異進行數量分析和研究。本文在研究湖北區域經濟發展總體趨勢的前提下,用兩種相對經濟指標測度了湖北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大小后,用泰爾指數對湖北區域經濟增長差異進行了分解和分析,最后提出了建議和意見。
一、研究區域分劃分和數據來源
(一)研究對象
本文按照地理和行政區劃相結合的方法,依據各城市與省會中心城市武漢的直線距離,將湖北省的大中型城市劃分為鄂東、鄂中和鄂西三大各區域,各區域的詳細劃分見表1。
表1 湖北省城市空間布局
(二)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自于《湖北省統計年鑒》,以2001—2011年湖北省三大區域以及市、州的人口和地區生產總值,利用相對和絕對指數以及泰爾指數分析湖北省區域間及區域內部差異。通過計算得到三大區域經濟指標和人口指標。
(三)研究方法及測度指標
1.絕對指標。絕對指標反映的是一個地區等級水平差異,其變動趨勢主要受經濟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化速度的影響。其公式為:
極差:R=Ymax-Ymin,其中Ymax是三大區域中人均GDP的最大值,Ymin是三大區域中人均GDP最小值。
標準差:S=■,其中Y■是各區域的人均GDP,■是湖北省人均GDP。
2.相對指標。相對指標反映地區間相對經濟差異,體現地區差距的內在性,其變動趨勢主要受各地區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其公式如下:
相對極差:RHL=Y■■;加權變異系數:V=■,其中X1為各區域GDP,X是湖北省的GDP。
3.泰爾指數。泰爾指數是荷蘭著名經濟學家泰爾于1967年提出的一個衡量個人或者地區之間收入不平等的指數。此指數可以按加法分解,能夠衡量組內與組間差異,可以運用泰爾指數在區域經濟中研究區域整體性差異和區域之間差異。泰爾指數的大小衡量不平等的大小,數據越小,說明不平衡程度越小。以人口為權重定義泰爾指數如下:
T=■P■*ln(■)+■P■*T■=組間差距+組內差距
其中,T表示湖北省地區泰爾指數;i是經濟區域數量,這里i=1,2,3,分別表示鄂東經濟區、鄂中經濟區和鄂西經濟區;Pi是第i經濟區域的人口占全省總體人口的比重;Wi是第i經濟區域的收入占全省總體收入的比重。
Ti=■■*ln(■)
其中Ti是加權的區域內泰爾指數;pi是第i區域的人口;pij是第i區域中j市的人口;Wi是第i區域的收入;Wij是第i區域中j市的收入;是加權的區域內泰爾指數。
以上是是以人口為權重的可分解的泰爾指數,同樣,以收入為權重定義的泰爾指數為:
T=■W■*ln(■)+■W■*T■=組間差距+組內差距
Ti=■■*ln(■)
為將湖北省區域經濟差距區分為區域之間差距和區域內部差距,定義區域間貢獻率和區域內部貢獻率如下:
區域間貢獻率=區域間差距/T
區域內貢獻率=區域內差距/T
如果一個地區的收入在整個區域中所占的收入份額等于該地區人口在整個區域的人口份額,即Pi=Wi,則ln(Pi/Wi)=log(Wi/Pi)=0,表明該地區的經濟差異絕對均等,此時泰爾指數值為0;收入份額很大而人口份額很小,則說明整個區域的收入主要集中在較少的人手中,經濟差異很大,泰爾指數趨于1。也就是說,泰爾指數的取值范圍為0-1,泰爾指數越大,則表明地區經濟差異越大。
二、指標分析
(一)指標分析
從絕對指標極差和標準差和相對指標相對極差和加權變異系數上來看,三大區域之間的差異在近10年中一致保持增長態勢(如圖1和圖2所示),這和三大區域的人均GDP之間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如圖3)。我們發現湖北省三大區域人均GDP呈現逐漸擴大的趨勢,這和絕對指標極差和標準差的上升趨勢正好相符。
圖1 湖北省三大區域絕對差異
圖2 湖北省三大區域相對差異
(二)Theil指數分解分析
1.經濟增長分析。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十五”開年,湖北省人均GDP達到7813元,到“十一五”末人均GDP達到34197元,翻了兩翻多,經濟發展增速較快,人均GDP上漲態勢強勁。
表2 2001~2011年湖北省省人均GDP數據
從三大區域發展來看,鄂東經濟區人均GDP遠高于其他兩個地區,這是因為武漢這一經濟體的主導領先作用。鄂西經濟區次之,鄂西的宜昌和襄陽這兩大經濟城市使得其人均GDP高于鄂中。鄂中經濟區人均GDP均低于其他兩個區。2001年,鄂東經濟區域人均GDP為10097元,鄂西地區為6974元,鄂中區域為人均6063元,到2011年末,鄂東經濟區人均GDP達到44123元,鄂西區域人均GDP為31817元,而鄂中區域人均GDP也達到19777元。近十年來,三大區域經濟人均GDP上漲勢頭強勁,彼此差距明顯,有逐步拉大的跡象。
圖3 湖北三大經濟區人均GDP
2.湖北區域經濟總體性差異分析。通過前面泰爾指數的計算公式,計算出2001-2011年間全省全省總差異、區域內差異以及區域之間差異。以人口為權重的泰爾指數和以收入為權重的泰爾指數都充分顯示區域間差距和區域內差距都在逐步擴大,但擴大速度比較平穩。雖然從2003年開始經濟差異擴大速度逐漸增大,但從2008年開始經濟差距逐步減小直至平穩。
圖4 湖北省泰爾指數
差異之所以出現經濟差距擴大速度先增大后減小的原因是從2001年開始湖北主要在武漢等大城市加大投資力度,而相對忽視對孝感、隨州等中小城市的發展,導致經濟區域間發展差異擴大趨勢增強。受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湖北省經濟發展差異速度穩步縮小,直至經濟發展同步穩定增長。但從2010年經濟發展恢復正常軌道后,湖北省經濟發展差異又有抬頭之勢。
表3 以收入和人口為權重的泰爾指數分解
注:T為總的泰爾指數,括號里數字為區域貢獻率
圖5 區域間和區域內分解泰爾指數
總體來看,不論是以人口為權重還是以收入為權重,從泰爾差距貢獻率看出,三大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從2004年有上升趨勢,但從2008年經濟危機后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又趨下降態勢;區域內部經濟發展差距先是緩步下降,2008年之后又緩慢上升,并有繼續擴大趨勢。
3.湖北區域內經濟發展差異分析。
表4 三大區域的泰爾指數分解
圖6 湖北省區域內泰爾指數走勢圖
圖7 以收入為權重的區域內泰爾指數趨勢圖
圖8 以人口為權重的區域內泰爾指數趨勢圖
根據計算公式,將組內泰爾指數分解為鄂東經濟區、鄂中經濟區和鄂西經濟區。表4反映了三大區域內分解的泰爾指數數據。圖反映了以收入權重的區域內泰爾指數和以人口權重的區域內泰爾指數都呈上升趨勢。但是總體來看,如圖4和圖5所示,不論以收入還是人口為權重,在區域經濟圈內,鄂東經濟區域內部差距逐步在擴大,但在2008后有縮小的跡象;鄂中經濟區域內部差距基本保持穩定的態勢;鄂西經濟區域內部差距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由于資源稟賦、生產力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都不同程度的制約經濟發展,經濟社會普遍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在地區經濟增長和工業化進程中,都會經歷一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先逐步擴大再逐步縮小的過程,即由非均衡發展逐步變為相對均衡發展。湖北省工業化水平在三大經濟區域差別較大,不可避免出現經濟發展差距。合理控制三大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是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通過前面的分析,下面給出一些政策建議。
(一)科學合理布局產業結構
湖北應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布局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區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同時,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業現代化、集約化,促進農業發展,保障農民收入,縮小農業與工業發展差距,縮小農村與城鎮的發展差距,積極培育現代服務業。
(二)以區域經濟中心發展為推動力,加快和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湖北處于長江經濟帶、京廣沿線經濟帶的中接點上,是中部崛起帶的核心,支持和加強三大區域經濟中心建設,輻射和帶動區域內經濟發展。同時,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改善是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運輸條件,加強區域內經濟、人員流動,并且提高勞動者教育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
(三)大力發展生產力,穩步有序推動城鎮化
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工業和農業化水平,解放人力資源,合理轉移剩余人口參與城鎮化建設,加大財政轉移力度,減少貧困人口數量,縮小區域內部差距。
參考文獻
[1]楊開忠.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變動研究[J].經濟研究,1994(12)
[2]王軍.江蘇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泰爾指數分析[J].商業時代,2010(12):127—128
[3]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的地區差距分析[J].經濟研究,1998(6)
[4]陳迅,馮敬娟.重慶區域經濟差異分析—基于泰爾指數[J].技術經濟,2011(6)
[5]楊開忠.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變動研究[J].經濟研究,1994(12)
[6]陸大道.中國區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7]張學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周營(1987-),漢族,經濟學碩士,現供職于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研究方向:國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