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銀行理財業務作為商業銀行一個新型的中間業務,借助銀行理財產品這一載體為銀行籌集資金拓寬了渠道。然而理財業務開展與理財產品收益息息相關,2012年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一路波動下滑,加之“8號文”的出臺,2013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更加變臉無常,本文結合2013年上半年幾個月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波動情況,分析波動原因并提出抑制波動方案,促進銀行理財業務平穩的發展。
【關鍵詞】理財產品 8號文 收益波動
理財產品分為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本文所述的是人民幣理財產品。人民幣理財產品是指由商業銀行設計并發售,將募集到的資金投入金融市場或夠愛相關金融產品,以獲取投資收益,再分配給投資者的一類理財產品。按投資方式與方向不同,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主要分為債券型、信托型、掛鉤型及QDII型四大類。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自2005年開辦以來發展迅速。2012年,我國針對個人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數量達28239款,較2011年上漲25.84%,而發行規模更是達到24.71萬億元人民幣,較2011年增長45.44%。這源于理財產品對提升銀行業績的重要作用,銀行通過銷售理財產品吸納資金,并將籌集起來的資金用來開展信貸等業務,賺取利差,獲取利潤,是銀行提升業績不可或缺的資金鋪墊。
一、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
2012各期限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
資料來源:金羊網-新快報
2012年1~11月,各商業銀行在境內發行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波動下滑,由年初平均預期收益率的5.2%下降到11月份的4.3%。各期限類型的理財產品也降了0.9個百分比左右。究其下降的原因是在低利率環境下,2012年央行先后三次調低存款準備金率,并分別于6月份和7月份兩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受降息以及市場流動性釋放影響,2012年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表現出連續下滑態勢。
(一)2013年第一季度收益情況
一季度中長期理財產品收益率下滑幅度較大。其中,投資期限1個月以內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83%,較2012年四季度(下同)下降3個基點;1至3個月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3%,上升9個基點;3至6個月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57%,上升1個基點;6個月至1年期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83%,下降10個基點;投資期限一年以上平均預期收益率為6.02%,下降153個基點。
(二)2013年四五月份理財產品量價再降
銀監會出臺“8號文”后,對市場的影響在短期內已顯現。統計數據顯示,在收益率方面,4、5月份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出現發行量和預期收益率“量價齊跌”現象。
4月份除3至6個月及1年期以上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水平上升外,其余期限類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均明顯下滑,下滑幅度普遍在3%~4%之間,已難覓預期收益率4.5%以上的理財產品,具體數據為:3至6個月、1年期以上投資期限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51%、6.12%,分別較3月上漲2.13、33.31個百分點。而投資期限小于1個月、1至3個月、6個月至1年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分別為3.68%、4.24%、4.8%,分別較3月份均回落了5.9、4.84、2.19個百分點。
5月份各期限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全線下跌。除結構性產品之后具體數據為:1個月(30~35天)短期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99%,較上月下降9.2個基點。1至3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13%,較上月下降4.9個基點。3至6個月期限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47%,較上月下降3.8個基點。6個月至1年期限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69%,較上月下降8.9個基點,1年期以上期限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97%,下降45.6個基點。
資料來源:銀率網
(三)2013年六七月份高收益理財曇花一現
面臨年中考核、“錢荒”雙壓,商業銀行產品作為一項有力的攬儲工具,6月份發行形勢“量價齊升”。除了1年以上期限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出現下降之外,其余各期限理財產品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漲幅最高的是1至3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7%,較5月同期上升0.65個百分點。小于1個月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6%,環比升0.51個百分點。
然而到7月份銀行資金面的緊張狀況得到較大緩解,理財產品出現了“量價齊跌”。至7月中旬,收益率也較6月末下滑,平均降幅超過0.6個百分點。
二、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波動的原因
(一)國家政策導向影響
1.財政政策。2013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最后一年,為保證國家經濟發展保值增長。國家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經濟發展。由于國家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增加對國家重大項目支持力度。在積極財政政策促使下,眾多項目得以投資建設,投資者利用閑散資金進行項目投資,同時,稅率的降低,項目建設成本降低,提高了人們進行項目建設的熱情。降低了購買理財產品的欲望。大量的資金投入項目,從而減少了購買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理財產品供大于求,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
2.貨幣政策。我國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主要從調控貨幣供應量、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款基準利率三方面影響理財產品的收益以及人們的購買欲望。主要體現如下:
(1)中央銀行適量的增加貨幣供應量,增加市場貨幣流通量,人們手中閑置的錢多了,投資理財選擇多了,分散了資金或者是降低了人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欲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降低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
(2)中央銀行適度調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可提供信貸能力增強,信貸業務擴大,從而影響銀行理財規模和產品的創新,現有的理財產品不能充分滿足市場需求,降低可人們購買的欲望,間接地降低了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率。
(3)中央銀行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企業及個人貸款籌資建設成本降低,企業大量放貸,銀行大量增加貸款額,項目的火熱投資建設拓寬了人們的投資渠道,并且項目投資收益高、見效快,人們投資項目欲望增強,從而降低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需求。人們增加了項目投資額,從而減少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又存款基準利率的降低吸引人們的存款減少,銀行庫存資金會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銀行理財業務的開展,從而降低了理財產品的收益。
(二)行業發展趨勢波及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投資渠道多元化。根據市場供需實際情況,理財產品發行的數量多于市場需求。事實證明2012年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并沒有與發行量同步,2013年上半年亦是如此,展望未來幾年銀行業的發展趨向,隨著人們投資渠道多元化,人們對理財產品需求不高,銀行理財產品高收益難再現,但收益水平不會出現大降,整體表現為穩中有降。
(三)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內在特點
1.信托類產品成為理財市場的主導。近幾年風險相對降低、收益相對穩定的信托貸款類產品大幅增加,不斷受投資喜好,并保持迅猛增長的態勢,在各類銀行理財產品中已占據主導地位。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他理財產品的收益。
2.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更趨規范合理。各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普遍趨向于規范合理,以往“最高收益”或者“上不封頂”將逐漸消失。顯然規范了理財產品的收益制度,減小了收益的波動,但是所回落的預期收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客戶的投資理財欲望,從而間接地降低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
(四)銀監會“8號文”監管
銀監會于2013年3月25日下發《中國銀監會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即8號文。其明確要求,投資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理財產品,商業銀行應實現每個理財產品與所投資資產(標的物)的對應,做到每個產品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此外,之前已投資的達不到《通知》要求的非標準化債權資產,銀行應比照自營貸款于今年底前完成風險加權資產計量和資本計提。
一方面,《通知》的明確規定實際上是規范銀行理財的資金池業務。“一一對應”這一規定可能會降低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以往理財資金模式的改變,限制了資金利用自由度,勢必限制了銀行理財業務的開展,影響理財收益。另一方面,《通知》通知信息的傳達出,對銀行業未來規劃發展影響深遠,在未來,銀行理財業務將會更規范,這樣的趨勢勢不可擋,人們對銀行理財業務的期望自然降低,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財收益率。
(五)金融產品創新不足
銀行理財產品缺乏創新。首先,銀行缺乏具備扎實金融知識的高素質專業的理財專家,銀行內部關于理財產品創新的科研技術不高,同時缺乏有效的創新機制,如創新理財產品的獎勵機制等等;其次,銀行對于發行創新的理財產品風險大,創新重視程度不高;再次,國家教育對培養金融創新人才的投入力度不足,創新氛圍不濃等等。市場上理財產品的樣式、種類波瀾不驚,長久下去,不能引起客戶的吸引力,人們對銀行理財產品期望降低,從而降低了理財收益。
三、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波動熨平方案
(一)國家方面
由于2013年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不景氣,根源于人們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不足,從長遠出發,國家應調整宏觀經濟政策,適時出臺了一系列擴內需、保增長、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經濟增長了,人們的收入增加了,手中的錢多了,自然會增加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額,人們對理財產品的需求多了,并會增加對理財產品的購買量,從而提高理財產品的收益。
(二)銀行方面
1.規范理財產品。(1)從理財產品的設計到發行各方面按著“符合市場,誠實信用”原則,做投資者放心的理財產品。(2)商業銀行內部應完善關于從業人員和準入政策各方面的規定,規定從業人員在遵守職業道德的基礎上,按照行內規定,對于要發行的理財產品,借助一定的市場準入標準,嚴格衡量,這樣才能提高理財產品的吸引力。
2.加強理財產品創新。銀行應走進市場,做好調查,創新出滿足投資需求的產品。
(1)創新購買具有便捷性的理財產品。由于絕大部分購買理財產品是到銀行網點柜臺辦理,便捷性稍差。銀行應該充分考慮客戶的方便性,便捷性,利用先進的技術,創新出更多的自助性產品,讓客戶可以不用到銀行網點隨時隨地就可以自助獲取、操作銀行所提供的各類產品。
(2)創新具有全面功效性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只有從單一功能,則只能滿足客戶單一理財需求,創新出具有符合功能的理財產品,如利用理財產品在投資的產品。功能增多,必然會使人們更感興趣。
(3)創新收益與風險具有均衡性的理財產品。收益與風險具有共存性,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而市場上大多投資希望收益和風險能夠平衡,風險不大,但是收益還可觀的理財產品將會更受市場歡迎。
(4)加強產品設計的延展性。在功能設計方面,注重功能的延展性,如既具有投資價值又具有收藏價值的理財產品;在外形設計方面,更多能蘊含一種寓意。創新屬于自己的王牌理財產品,吸引更多投資者目光。
3.完善金融體系。(1)完善金融調控體系。貫徹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保持幣值穩定和市場流通貨幣總量穩定,完善宏觀調控機制,以市場為導向,加快利率市場化等等,從而防止理財收益大起大落。(2)完善金融企業體系。加強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以及信托公司等之間的互助和合作,加強金融企業體系間的信息流通。有利于銀行理財業務科學決策。(3)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商業銀行擴大直接融資,豐富銀行理財產品,發展機構投資者,完善交易、登記和結算體系,穩步發展銀行理財業務市場。(4)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健全金融風險監控、預警和處置機制,實行市場退出制度,增強監管信息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處理好監管與支持金融創新的關系,建立監管協調機制等。(5)完善金融環境體系。建立全國統一市場,健全金融業信用體系,完善銀行理財設備和服務,為理財業務開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4.加強銀行金融文化建設。加強銀行金融文化建設,提高銀行金融軟實力。金融文化貫穿于銀行各業務中,如“誠信為本、以信取利”的金融文化在意識上促使銀行合法經營,當然也能在理財產品的設計,發行過程中增添產品的魅力,有助于理財產品的銷售。
(三)教育方面
培養優秀的金融人才,為銀行開展理財業務注入不竭的動力和智力,為理財產品的創新,業務模式創新鋪墊。我國的高等金融教育必須注重學科建設的內涵,主要包括:加快培養和造就一支與金融教育發展相適應的高層次教師隊伍;教學實行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結合,要求金融學習者多結合現實問題思考;注重實踐,加強學習者的動手能力,通過金融模擬系統,動手操作,增強運作能力。爭取培養出一批順應社會對金融人才需求的變化,以便為社會培養出更符合需求的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宋曉靜,彭浩東.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高收益的風險分析[J].《中國商貿》,2013(8).
[2]昊燕雁.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現狀和發展趨勢淺析[J].現代商業,2010(5).
[3]魏濤.中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0(2).
[4]宋琳、姜曉燕.人民幣理財產品與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5(5).
[5]楊軼雯.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創新與收益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8.
[6]胡斌,胡艷君.利率市場化背景下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