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銀行業機構間同業業務交易逐漸活躍,尤其是股份制銀行分支機構及地方中小商業銀行同業業務已成為業務經營的重要內容。同業業務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規避信貸規模管控、期限錯配套利、流動性風險上升等問題和風險,這些風險在銀行業機構間相互傳導和積聚,對流動性管理造成較大的威脅,因此,系統應對流動性管理挑戰,值得我們分析研究并應予高度重視。
【關鍵詞】中小金融機構 同業業務 風險 對策
一、中小銀行業機構同業業務發展現狀及特點
(一)同業業務規模快速發展,所占比重持續升高
近三年來,中小銀行業機構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業務快速發展,同業資產和負債總額快速增長。以新疆中小銀行業機構為例,近三年來新疆同業資產市場上,分布的中小銀行業機構如: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占全疆同業資產規模近七成,以2013年6月末為例,三類機構市場份額合計達69.70%,而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仍以傳統業務為主,同業資產占比僅為1.75%。近三年來新疆同業負債市場上,分布的中小銀行業機構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占全疆同業負債規模的近八成。以2013年6月末為例,三類機構同業負債市場份額合計達79.13%,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市場份額占比為6.98%。
(二)存放同業、買入返售資產、其他投資等創新型同業資產迅猛發展
近年來銀行業機構間同業業務交易普遍增多,業務創新極快,跨區域經營和國際業務有所發展,使同業業務覆蓋領域和產品逐漸豐富。創新的同業業務主要體現在“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據了解,各銀行機構同業資產中存放同業主要用于與同業間的日常清算,存放為活期較多。由于同業存放無需繳納法定存款準備金,銀行間互存可以不斷循環,進而使同業業務規模無限擴大。而其他投資業務較快增長,尤其是金融市場業務發展較快,中小銀行業機構積極介入同業代付、買入返售信托收益權、結構化融資理財、非標投資等類信貸業務為相關行業提供融資。
(三)創新型同業業務操作模式更趨復雜和隱蔽
當前傳統息差收窄、上市盈利壓力以及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等多重因素的背景下,中小商業銀行創新型同業業務快速發展。目前,銀行同業業務普遍采用的是信托受益權轉讓的銀信合作、定向資產管理計劃的銀證合作、保險資產管理計劃的銀保合作等三種模式。銀行主要是作為資金方,也兼具資金托管方或過橋方,資產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金融機構主要作為過橋方,操作模式和流程與銀行基本相似。例如,銀信合作模式:A金融機構(也可以是非金融機構)將自有的資金委托給B信托公司設立單一或集合信托。B信托公司將全部信托資金用于向**公司發放固定(流動)資產貸款。A金融機構將在簽訂合同或成立信托計劃的當天將信托受益權轉讓給C銀行(委托行),C銀行(委托行)將本信托受益權作為投資類資產。**公司一般為C銀行的授信客戶。如此操作模式和流程又可以通過層層嵌套或嫁接各種產品、計劃,使整個操作流程更趨復雜和隱秘,但最終的風險承擔者都是銀行。
此外,銀行也可以將募集的理財資金委托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非金融機構投資上述資產計劃或產品,將由表內資產移除到表外。少數金融機構還利用簽訂兜底協議、隱性回購協議等方式,進行資產轉讓,轉讓雙方均不進行風險資產計量,僅作為同業資金融通業務進行相關賬務處理和核算。據了解,為了降低資金成本,部分銀行先進行資金墊付,其他金融機構僅僅作為通道平臺,收取一定手續費和管理費,不承擔任何風險。
二、同業業務存在的問題及風險隱患
(一)部分同業資產規避了信貸規模管理,掩蓋了企業融資的實質
以新疆中小銀行業機構為例,截至2013年6月末,新疆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買入返售資產、投資中“其他”兩項合計達873.56億元,占同業資產比例39.65%。這兩項同業業務多為銀行通過將資金投資于信托產品、銀行理財產品、券商資管計劃等方式,變相為企業融資的同時,借助同業合作規避了信貸規模管理。存在企業到期無法兌付的風險和市場流動性收縮引發的流動性風險。
(二)各種受(收)益權轉讓業務存在諸多風險隱患
一是合規風險。同業業務操作中的結構化融資方式有效規避了銀監會銀信合作相關規定,且存在銀行間的擔保或回購承諾等不合規的增信行為。二是資金用途難以監控。受益權轉讓業務一般不采取受托支付方式,資金違規投入房市、股市等較難監控。三是交易對手集中度高易造成重復授信風險。第三方買入返售業務可能存在同一個融資項目向多家銀行多次開展信托受益權轉讓業務的情況,造成重復授信。四是過度追求超額利潤。受(收)益權轉讓業務收益水平在某些情況下高過一般性貸款的收益,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銀行將短期同業資金以更大程度的期限錯配投資于高收益的上述資產,獲取超額收益。五是跨區域買賣形成監管真空。區域性監管無法覆蓋交易全過程,無法識別、評估、預警風險。
(三)同業資金運用期限錯配易引發流動性風險
銀行同業資金運作中,借入資金與資金運用大多通過期限錯配獲取利差收益,如果銀行無法借到足夠的資金,負債期限較短的資金到期后就會出現無法償還的情況,導致透支或違約。股份制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對同業資金到期日比較集中帶來的流動性缺口,可以依靠總行下借資金予以彌補,可以不顧及流動性問題。而中小法人銀行機構受融資創新產品少的制約,一旦同業市場資金緊張就會受到流動性風險的沖擊。
(四)同業市場利率的分化,使流動性風險因素加大
經調查,新疆地區中小金融機構在同業業務利率執行中并不統一。各行同業業務采取線下交易的利率都是受各自總行的指導,同業利率并不反映本地資金供求情況,所以各行執行的同業利率完全不同。同時,同業融資價格不透明,極易引發惡性競爭,影響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的報價質量,擾亂資金市場的價格穩定。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利率的波動性顯著增強,對商業銀行負債來源的影響因素將大大增加,加劇同業資金波動,使流動性風險因素增大。
(五)同業業務會計科目不規范隱匿著監管指標失真
調查發現,中小銀行機構對同業資產的會計核算不盡相同,導致同類業務按現有資產負債統計口徑歸類不一致,存在統計指標失真情況。例如,信托受(收)益權轉讓業務有的行在買入返售類資產項下核算,有的行在投資項下核算,也有的行錄入到其他應收款項中,從而導致監管統計報表相關數據統計不準確問題。又如,創新型的類信貸業務未納入信貸業務管理,導致貸款集中度和撥備率等信用風險指標、存貸比和中長期貸款比例等流動性指標不真實,也導致資本充足狀況等指標不夠準確。
(六)同業創新與監管博弈,銀行游走于監管邊緣
銀行同業創新的加速與規模擴張的背后,存在監管“盲區”。比如“信托受益權”轉讓業務,通過牽頭銀行、客戶、信托公司和過橋銀行之間的幾次倒手,牽頭銀行便可成功地把一筆一般性貸款轉換成同業資產。這不僅不會觸及信貸規模和監管約束,還可大幅減低風險資產,從而降低資本約束和撥備要求。但在缺乏相關法律規制的前提下,無法判定這些行為是否違規。正因為同業業務的這種“政策邊緣性”特征,一些銀行抱有“打擦邊球”、“賺一把就走”的短期博弈心態和僥幸心理,從而進一步加劇同業業務的波動。
三、同業業務發展措施及監管建議
(一)建立完善監管制度和體系,加強全面風險監管
健全同業業務的監管制度框架,規范對創新型同業業務的會計核算、風險計量、盡職管理、風險控制和責任追究,要求銀行業機構細化相關管理辦法或指引,建立完善配套的會計核算、流程管理、檢查監督等制度。使基層監管部門和銀行業機構有法可依、有據可查,依法合規開展同業業務創新和發展。
(二)強化銀行自我約束,不斷提升風險控制能力
一是按照風險和成本可控原則設定適應銀行同業業務發展的監管指標,重新梳理風險資產權重體系,避免銀行通過不同風險權重的資產業務進行監管套利。二是分機構、分區域開展現場檢查,揭示規避監管要求或變相掩蓋風險的行為,督導銀行建立完善同業業務、表外業務的風險分析預警體系和風險管控機制,建立并嚴格執行統一綜合授信限額制度,加強表內與表外全面風險管理。三是加強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狀況的監管,指導各行加強壓力測試和風險應急預案,更好地應對各種突發事件,不斷提升風控能力。
(三)規范銀行間同業市場操作,使同業創新業務健康穩定發展
構筑多層次的監管機制,避免監管真空。明確市場規則、創新業務操作規程、參與市場交易主體的職責和違規責任追究。加強市場監管和業務交易合規性監測,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確保同業市場業務穩健發展。
作者簡介:王曉坤(1967-),女,滿族,新疆烏市人,任職于建設銀行新疆區分行營業部,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