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融合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的綜合項目。農村的發展離不開農村自身經濟水平的提高,而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無論是鄉鎮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還是普通農戶的個人信貸需求,都需要得到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支持才能得以實現,唯有先發展農村金融才能保證農村各項基本建設的順利展開。
二、目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仍然以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為主,近年來涌現了一批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如村鎮銀行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但是,就這些農村金融機構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夠。由于得不到政府部門的有效支持和廣泛宣傳,目前,為支持農村經濟活動而提供專門金融服務的機構數量屈指可數,社會的認可程度不高,維持農村金融機構正常運轉的資金來源和應用渠道得不到有效疏通,未能在行業中形成自己有特色的發展力與核心競爭力,無法自負盈虧,發展前景令人堪憂。
第二,區域分布不合理。目前,大部分農村金融機構都分布在人口密集的鄉鎮,對于偏遠地區,常常幾十里路也很難發現一家金融服務機構。在某些偏遠地區甚至還沒有設立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成為農村金融服務網絡的“盲點”。偏遠山區的普通農戶無法在所在區域獲得金融服務,許多人仍然保留著原始的財富儲藏方式,增加了保管風險,未能有效利用剩余資金以發揮其金融功能。
第三,市場定位不準確。許多農村金融機構服務范圍過大,基礎設施數量不足,無法滿足當地鄉鎮企業和普通農戶的金融服務需求。隨著改革與發展的推進,大部分農村金融機構逐漸將服務對象集中于縣域級中小企業和城鎮居民,而忽視了鄉鎮小微企業和普通農戶的信貸需求,造成了許多鄉鎮小微企業和普通農戶貸款難、貸款成本高、發展受阻和消費受限的困難局面。
第四,金融產品與服務缺乏創新。目前,農村金融機構所開發的針對鄉鎮小微企業和普通農戶需要的創新型金融產品和服務還很缺乏,投融資渠道過于單一化,未能形成個性化的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無法滿足鄉鎮小微企業和普通農戶的金融服務需求。鄉鎮小微企業和普通農戶的金融服務需求相對于縣域級中小企業和城鎮居民的金融服務需求而言,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如果依照傳統的經營策略和審貸程序,許多鄉鎮小微企業和普通農戶達不到規定的借貸標準,無法獲得所需要的資金從事生產活動。
三、社區銀行的發展優勢
經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美國經濟遭受重創。在這次危機的洗滌中,表現得最為穩健的金融機構不是資產雄厚的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而是資產規模不足十億美元的社區銀行。根據美國獨立社區銀行協會(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ICBA)的定義,社區銀行是指由地方自主設立和運營、資產規模在十億美元以下、獨立的小商業銀行及其他儲蓄機構。這些社區銀行的總資產在整個銀行業占據的比例不到11%,但是其向小微企業發放的貸款總量達到了40%。面臨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競爭壓力,社區銀行的生存優勢在于:
第一,政府的支持,健全的法律體系。美國政府出臺了《社區再投資法》《小企業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鼓勵金融機構在經濟不發達的地區開展金融服務活動,為當地小企業的發展和居民生產生活提供金融支持。
第二,規模小,網點多,分布廣。社區銀行的資產規模十億美元以下,擁有50000多個網點,大部分分布在農村及社區,可滿足農村金融服務需求分散化的特點。不跨區域設立分支機構,本地吸收存款,放款于本地,用于支持本地經濟建設。
第三,定位準確,服務門檻低。社區銀行將服務對象定位于當地小微企業和普通居民,避開了與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客戶爭奪。社區銀行本身亦是小企業,因而能夠理解小微企業和普通居民的需求。與其他商業銀行不同,社區銀行的金融服務門檻低,在發放貸款時更多地考慮個人的情況,如家庭病史,個人隨意支出等,而非程序化信用評分等客觀標準,因而能夠滿足廣大小微企業和普通居民的金融服務需求。
第四,金融產品創新多,金融服務個性化。社區銀行為當地企業和居民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和靈活的商業貸款形式,包括電子銀行、自助銀行(ATM)、信用卡和貸記卡、理財產品、消費貸款、小企業貸款和農業貸款等。以個性化、高質量、低費用的服務彌補自身資產規模小的缺陷,貼近社區居民,方便百姓生活,積極應對商業銀行的挑戰。多渠道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支持,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第五,信息對稱,潛在風險降低。社區銀行的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本地融資,本地放貸,存款者和貸款者就是生活在同一個社區的居民,彼此之間相互了解,有利于“軟信息”的獲得,因而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的風險,容易形成相互監督,有效地降低了違約的可能性,同時,有助于銀行為所在社區企業和居民提供個性化和靈活性的金融產品,實現銀行利益和客戶利益的雙贏。
四、關于農村金融格局發展的幾點建議
第一,政府支持與嚴格監管并重。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相關鼓勵政策的提出能夠正確指引社會閑散資金去向,使其流入到農村,不僅有利于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而且有助于新農村的經濟建設和金融發展。但是,政府支持并不意味著將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和盈虧狀況全攬上身,而是要放手讓其獨立發展,建立內控機制,自負盈虧,優勝劣汰。政府全權負責不利于農村金融機構的健康發展,反而容易造成農村金融機構對政府部門的依賴,失去與其他銀行競爭的壓力。一面是強有力的支持,另一面是嚴格的監管。美國社區銀行的成功案例告訴我們,健全的銀行監管體系非常重要,我國應該逐漸形成政府部門、自律組織和中介機構三位一體的有效監督,規范準入和退出機制。
第二,建立正確的定位和控制適度范圍的服務區域。與大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不同,社區銀行不是將服務對象定位于大中企業和高端客戶,而是定位于鄉鎮小微企業和普通農村居民,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目前小微企業貸款難、發展受阻的現狀,而且還能有力地支持“三農”事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鄉鎮經濟水平的提高和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的改善。農村居民和鄉鎮小微企業是“三農”事業發展的根本,農村信用社應該將服務對象定位于農村居民和鄉鎮小微企業,為農村居民和鄉鎮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同時,農村信用社服務區域不宜過大,服務區域過大容易增加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還造成了某些偏遠地區的鄉鎮和街道的基礎設施空缺,無法滿足當地農村居民和鄉鎮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
第三,鼓勵金融產品創新,開展個性化農村金融服務。由于農村地域條件的特殊性,傳統的經營策略和審貸程序無法滿足農村居民和鄉鎮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容易造成眾多鄉鎮小微企業和普通農戶貸款難、貸款去到單一、貸款成本高、企業發展受阻和居民消費水平受限的尷尬局面。農村金融機構應該致力于研究開發區別于普通金融產品的新型農村金融產品,為鄉鎮小微企業和普通農戶提供個性化農村金融服務,積極調動職員深入到農村居民和鄉鎮小微企業中去,通過有效和持續的溝通,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服務,從而滿足不同企業和農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
第四,加強合作,深化溝通。一方面,加強與鄉鎮政府部門和街道辦事處的密切聯系與合作,深化溝通和協調,借助其力量廣泛宣傳金融產品和服務,向農村居民和鄉鎮小微企業負責人的普及金融知識,支持農村居民和鄉鎮小微企業走向致富之路,推動新農村的經濟建設和金融發展。另一方面,深化與客戶的溝通,上門了解農村居民和鄉鎮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和融資困難,提供切實可行的個性金融服務,解決農村居民和鄉鎮小微企業貸款難和融資渠道單一的局面,及時了解農村居民和鄉鎮小微企業的現金流量情況,通過多種渠道有效降低貸款管理的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信用管理在農村居民和鄉鎮小微企業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參考文獻
[1]劉春航.美國社區銀行的經營模式及啟示[J].中國金融,2012(14).
[2]王愛儉.中國社區銀行發展模式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楊汶霖,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1級勞動經濟學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