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支持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辦法和指導意見,各商業銀行也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并將中小企業信貸作為戰略性發展業務,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支持。在業務發展的同時,中小企業信貸風險也呈現出多樣性和多發性,需要不斷加強管理,有效降低信貸風險。
一、中小企業主要風險
(一)經營不穩定,風險抵抗能力弱
一是多數中小企業規模小,產品結構單一,一旦上下游客戶出現經營風險、重大違約事項,很可能對其造成致命性傷害;二是多數中小企業屬于行業跟隨者,不具有較強的行業主導地位,產品定價權和新產品研發能力較弱,受制于行業主導者,產品利潤空間狹窄,經營效益不穩定。
(二)管理水平低下,信用不足
一是中小企業的管理觀念落后,內部管理基礎工作缺乏和管理環節薄弱,人員素質普遍不高,對市場的潛在需求研究不夠,產品研制的技術力量有限,對市場的變化趨勢沒有預見性等;二是中小企業普遍信用不足,如有的中小企業會計信息不真實、財務做假賬、資本空殼、核算混亂,有的中小企業抽逃資金、拖欠賬款,有的中小企業編造虛假證照、經濟合同信息等騙取銀行信用等。
(三)缺乏合格、有效的信貸擔保,風險緩釋能力不足
中小企業由于其資產規模小,變現能力強的擔保抵質押物相對較少,信貸擔保方式多為抵押+保證或純保證,且保證方式多為中小企業互保、關聯企業擔保、小額擔保公司擔保等,一旦發生信貸違約,保證人難以履行保證責任,貸款風險緩釋能力明顯不足。
(四)企業關系復雜且不透明,信息獲取和日常管理困難
典型的如家族企業,一是企業間存在較為復雜的裙帶關系,往往以家族核心人員為法人代表,注冊成立多家企業,企業間相互參股、控股、任職;二是家族企業分別在不同的銀行開立結算賬戶,實現多渠道融資,并交叉使用,難以有效獲取企業重要信息。
(五)企業財務核算管理不規范,財務狀況不透明,資金流動極其頻繁、復雜,難以實施有效的現金流管理
中小企業普遍存在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個人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頻繁的資金往來,且資金性質和事由不明,同時伴有大量的跨區域、跨機構和現金收支交易,使得信貸資金使用難以有效監控,企業整體財務狀況難以綜合判斷和掌握。
二、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管理措施
(一)多渠道收集、多維度分析,有效掌握企業基本信息
主要包括以下措施:一是通過相關信貸業務管理系統掌握企業股權關系,尋找客戶未真實披露企業關聯方;二是通過工商局、稅務局等網站查詢企業登記注冊信息;三是查詢企業、法定代表人及其他主要股東賬戶資金收支情況,采用聚類分析和關聯分析方法,查找企業隱秘的控制人或關聯方;四是采用實地查看、走訪以及第三方調查等方式,反復比對、多方印證企業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二)充分準備,反復調查,獲取客戶真實經營信息
為提高貸前調查工作的有效性,銀行工作人員應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有針對性地收集企業主要產品的相關信息,包括行業發展狀況、產品市場競爭力、產品的同質性、產品的市場定價水平、原材料價格水平等,對于供應鏈信貸產品客戶,還應關注其上下游客戶的生產經營狀況;二是按照重要性原則擬寫貸前調查訪談提綱和資料收集清單,為信貸調查做好充分準備;三是保持應有的職業審慎性,對企業提供的各種材料進行仔細研究,并與其他調查和訪談結果、前期收集的產品信息進行對比分析,判斷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四是在首次調查結果的基礎上,對重要信息進行二次調查補充和完善。
(三)實物查看與登記查詢相結合,落實擔保抵押的真實性
在對信貸擔保抵質押物調查評價時,銀行工作人員應進行實地查看,并到房屋、土地、工商等抵質押物登記管理部門對抵質押物的權利狀況進行查詢,包括房屋、土地相關權利信息是否真實,是否存在權利爭議,是否已設他項權利,特別是機器設備等動產質押,因工商登記系統無登記信息提示功能,應主動申請他項權利登記查詢,避免產生重復抵質押登記。
(四)創新貸后管理方式,實施不定期換人交叉管理
常規的貸后管理工作都是由原來的客戶經理執行,雖然有利于貸后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但也存在“熟人”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如調查不深入,客戶經理的“自我保護”導致風險暴露不及時、內外勾結等行為。而實施不定期的換人交叉管理(這種交叉可以是跨部門、跨機構、跨區域的方式,次數不宜過多)與重要崗位人員輪崗相似,對提高貸后管理工作效果,降低信貸風險具有積極的作用。
(五)轉變信貸資金監控方式,提高資金使用的管理效果
由于中小企業客戶的財務核算不規范,多數存在將生產經營資金通過對公和個人(主要是法定代表人)賬戶核算的情況,因此貸后資金的使用應同時關注其對公和對私賬戶的資金流向和資金性質,并進行有效、合理的關聯分析,以掌握信貸資金的真實使用情況。同時,通過此方法還能有效掌握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現金流狀況。
(六)建立中小企業客戶信用庫,提高信息的綜合利用率
通過建立中小企業信息庫,將企業、法定代表人和主要控股股東的各類信息,包括企業的基本信息、信用記錄,法定代表人和主要控股股東的身份信息、信用記錄等進行集中管理,一方面便于跨機構的信息交流與共享,另一方面有利于歷史信息的綜合利用,提高信貸風險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