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旅游資源作為國家一部活的檔案教科書,不知不覺中檔案的原始記錄性,真實利用的內涵和外延不只局限于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保存備查的文字、圖像、聲音及其他各種形式的原始記錄的范疇,內涵和外延也在悄然發生著相應的變化。
【關鍵詞】自然景觀 人文景觀 檔案概念內涵和外延的延伸探討
檔案是機關、組織和個人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作為歷史記錄保存起來以備查考的,文字、圖像、聲音及其他各種方式和載體的文件。也可表述為: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保存備查的文字、圖像、聲音及其他各種形式的原始記錄。具有真實性和充分利用價值的特點。
隨著物質生活地不斷提高,人們在精神層面的需求和追求在不斷擴大,不僅滿足傳媒帶來的視覺沖擊,更會把閑暇時間投放到旅游當中,從實景實物中領略,認知,感悟,豐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識積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帶來人文地貌、歷史常識等方面的提高,歷史的起源、繁衍和榮衰,對掌握國家歷史的過往,增強公民榮譽感和愛國意識,提高環保意識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利用價值和鑒賞價值。因此,旅游資源成為了國家一部活的檔案教科書,不知不覺中檔案的原始記錄性,真實利用的內涵和外延不再局限于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保存備查的文字、圖像、聲音及其他各種形式的原始記錄的范疇,內涵和外延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自然景觀雖是大自然本身的產物,然而“千座山脈難以盡奇,萬條江河難以盡秀”,只有那些具備能引起人們美感屬性的自然景觀,只有能使觀賞者獲得美感的那部分景觀,才是自然美的代表,才具有自然景觀美。一切自然景觀都是大自然長期發展變化的產物,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造而成,具有天然賦存的特點,即天賦性和真實性,因而它是旅游的第一環境。通過對自然景觀天然賦存特點的認知和了解,提醒人們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
當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大大小小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游覽,來到一處自然景觀游覽時必然會顯示出社會的發展水平開闊人們的視野,提高人們的自然情懷,增強游人的環保意識。
人文景觀也叫人造景觀,又稱文化景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滿足一些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文化特質而構成的景觀。人文景觀,最主要的體現即聚落文化,其次有宗教文化,飲食文化,游牧文化,寺廟文化,本土的風俗文化,黃土文化,海派文化,服飾文化、建筑風格、音樂風格等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僅以云南元陽梯田為例,對檔案概念外延適用的延伸意義作一探討。
元陽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陽縣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陽哈尼族開墾的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因地制宜,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也開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萬畝。元陽梯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紅河、元陽、綠春及金平等縣。僅從以上的簡介當中,首先可了解元陽梯田是哀牢山、紅河等自然景觀與梯田人文景觀天人合一而成的。
據中國最古老的史書《尚書》記載,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礱江、安寧河流域)已經開墾梯田,進行水稻耕作。自唐朝初期(1200年前)的哈尼族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區定居下來并開墾大量梯田之后,梯田文化就成為整個哈尼族的靈魂。
一座座的“田山”,仿佛就是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書,直觀地展示了哈尼先民在自然與社會雙重壓力下、頑強抗爭、繁衍生息的漫長歷史。哈尼族古老的《天、地、人的傳說》中說:大魚創造了宇宙天地和第一對人,男人叫直塔,女人叫塔婆;塔婆生下二十二個娃,其中老三是龍,龍長大以后到海里當了龍王,為感激塔婆的養育之恩,向塔婆敬獻了三竹筒東西,其中一筒里盛有稻谷種。也就是說,哈尼人認為,自開天辟地以來便有了稻子。說明哈尼人是最早馴化野生稻的民族之一,水稻種植是哈尼人古老的生產內容。千百年來,哈尼族將哀牢山區三江流域的野生稻馴化為陸稻,又將陸稻改良為水稻,在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中,使三江流域成為人類早期馴化栽培稻谷的地區之一。
元陽梯田的生態特色有四絕:一絕面積大,形狀各異的梯田連綿成片,每片面積多達上千畝;二絕地勢陡,從15度的緩坡到75度的峭壁上,都能看見梯田;三絕級數多,最多的時候能在一面坡上開出3000多級階梯;四絕海拔高,梯田由河谷一直延伸到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可以到達水稻生長的最高極限。
元陽梯田的人文因素具備:全縣有63958.4公頃森林,其中東西觀音山有18167.6公頃原始森林,分布各山各嶺的原始和次生林森林尚有45790.8公頃,這些森林構成了巨大的天然綠色水庫,它們涵養的巨量水分在高山上形成了無數條小溪、清泉、瀑布和龍潭,提供了全縣所有梯田、旱地用水和全部人畜用水。可謂“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藝術,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藝術家!”只要登上元陽隨便哪一座山頂,就會看到充滿在大地之間的、那如山如海洶涌而來的都是梯田。
山林、小溪、村寨與梯田是哈尼族人最珍視的四樣事物。在傳統的哈尼族人看來,他們所實現的對梯田的開墾根本不是外人所想像的對自然的征服。他們相信在周遭的山水間存在著眾多主管自然的神靈,哈尼族人寓居于此,只是接受著神的眷顧。正是這樣,這個民族才會以絕妙的手法,將梯田雕琢得靈妙非凡,他們在終日虛無縹緲的霧氣下,努力追求一種與自然的和諧。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自然景觀不僅是用來欣賞的,更是人與自然的心脈相同,經受自然的洗禮,人力的抗衡與心力的付出,造就出天人合一的杰作。到了元陽梯田,不僅能了解自然風貌,也通過人力千年的付出成就了歷史的延續,為世人畫下奇異的美景,留下勤勞不畏自然阻隔,強烈生存渴望,強大順應自然戰勝自然的精神,這都是這些自然景觀以及人文景觀提供給后人的利用和欣賞價值,更有可汲取的精神營養價值。所以旅游資源成為了國家一部活的檔案教科書,不知不覺中檔案的原始記錄性,真實利用的內涵和外延發生了變化。
與元陽梯田天人合一的景觀如福建省的土樓,張家界的鳳凰古城,古埃及的金字塔等等,都是一部部活的檔案教科書,它們作為世界級文化遺產或國家級文化遺產,無不展現出應有的歷史風貌,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永久供后人汲取精神營養的價值。結合歷史,物質的文明更需歷史文化底蘊的烘托,像利用旅游文化不對稱的美景,用現代方式演繹出古代與現代人文歌舞有機結合的美輪美奐般的《長恨歌》,是一次大膽創新的嘗試,還有古城西安大雁塔文化廣場等等無一不是對古跡的有力保護,文化的有力宣傳,國民傳統素養的培養,充分體現出檔案外延的現代延伸意義。
一處景觀,一段歷史淵源還有形成的背景知識。當人們行走在自然和人文景觀中時,同樣豐富了地理和生物知識,實地了解了歷史淵源,開闊了眼界,豐厚了自己的知識素養,真正將檔案的原始記錄和利用價值全面顯示和充分展現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