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上許多研究顯示,自然資源豐裕的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呈現以高度依賴該資源為特征,從而導致該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結構失衡甚至惡化,由此形成所謂的“荷蘭病”。本文在回顧相關研究文獻基礎上,以“荷蘭病”這一基本命題為依據,首先考察了西雙版納州旅游資源現狀;其次通過構建“三個假設”,以檢驗西雙版納州是否存在因過度發展以旅游資源為主導的第三產業而導致產業結構失衡;最后,提出西雙版納州應如何避免“荷蘭病”產生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旅游資源 “荷蘭病”效應檢驗 西雙版納州
一、引言
自從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以來,經濟學家一直致力于探究與經濟增長有關的諸種因素和條件,即增長的源泉問題。自然資源或自然稟賦、物質資本、技術進步、公共秩序與法律乃至信念和價值觀,相繼被揭示出來并置于突出的地位。其中,自然資源作為物質生產活動的必要投入品,對于一國國民財富的初始積累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如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快速工業化與其豐裕的自然資源密不可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資源豐裕的國家卻陷入了以該資源為主導的產業增長陷阱。正因為資源優勢所帶來的繁榮,誰都難以抵抗她的誘惑,一旦陷進去,誰都難以從中解脫出來,正如“溫水煮青蛙”①一樣,這個古老的歇后語很好地描述了對某種相對豐富資源的過分依賴所導致產業結構單一發展的“荷蘭病”②現象。而往往“荷蘭病”的要害就在于“溫水煮青蛙”。Auty(1993)認為,豐裕的資源對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條件,反而是一種限制,因此豐裕的自然資源可能是經濟發展的詛咒而不是祝福[1]。縱觀各國經濟就會有一個體會,即一個經濟體長期地過分地依賴某種經濟要素稟賦優勢,會造成對于其他行業的抑制,使之長期得不到綜合平衡發展,難以形成多元互補的穩定經濟結構,“荷蘭病”的形成對于一國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與同類自然資源產業相似,旅游業發展很大程度是依賴旅游資源的豐裕。而正如大量經驗研究表明,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具有正相關,如發展旅游可以增加外匯收入、提高本地居民福利水平、促進就業和稅收等。但也有少量研究否定了這一結論的普遍有效性[2]。
西雙版納州擁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其中旅游資源相對豐裕使西雙版納州蘊含了更大的發展潛力。伴隨著對旅游資源的不斷開發,西雙版納州經濟蓬勃發展。然而,20世紀80年代末,越來越多資源豐裕的國家或者地區陷入了經濟增長的陷阱或瓶頸的事實不斷提醒著有著類似發展潛力的國家和地區,西雙版納州也不例外。雖然,歷年統計數據表明,西雙版納州并未實質性地陷入經濟增長的陷阱或瓶頸,但“荷蘭病”的要害就在于“溫水煮青蛙”?;谶@一命題,本文研究西雙版納州是否過度依賴旅游資源而導致旅游產業部門異常繁榮,進而對其他產業產生“擠出”效應,最終導致“荷蘭病”。
二、西雙版納旅游現狀及旅游資源評價
西雙版納風景名勝區位于云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景區包括景洪縣風景片區、勐??h風景片區、勐臘縣風景片區三大塊。每一塊內又有若干景區(具體的景區見表1),共有19個風景區,800多個景點,總面積1202.13平方公里。其得天獨厚的條件,使西雙版納贏得了“植物王國”、“動物王國”、“孔雀之鄉”、“大象樂園”等美譽,嫵媚旖旎的亞熱帶風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古老濃郁的民族風情相融,使西雙版納成為馳名中外的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而今與老、緬、泰等國開通了邊境旅游,西雙版納將成為我國與東南亞旅游市場接軌的中心樞紐。
首先,本文借鑒了左冰教授在《旅游能打破資源詛咒嗎?—基于中國31省(市、區)的比較研究》中對旅游資源豐裕度考察方法,即采用旅游收入占地區GDP比重來反映旅游資源的豐裕度或旅游繁榮程度[2]。自然資源的豐裕度對經濟長期發展的影響,不如說是資源產業的繁榮對經濟長期發展的影響。2005至2012年西雙版納州旅游業豐裕度呈現上升趨勢。計算結果詳見表1。
其次,本文以“荷蘭病”這一基本命題為依據,檢驗西雙版納州是否出現因旅游資源優勢而導致旅游產業過度繁榮的“荷蘭病”癥狀。但由于旅游資源相較于自然資源有其特殊性(旅游資源發展持續性以及旅游消費品是消費束并非單一產品)及西雙版納州旅游業具體產值數據無法獲取,直觀比較相對困難。但經過相關分析,2005至2010年,西雙版納州旅游業對第三產業增長的貢獻率非常明顯,其旅游業貢獻率[3]平均值為22.36%(大于15%),簡單的說明西雙版納州的第三產業發展有22.36%是旅游業增長拉動的。可見,西雙版納州旅游業是該州第三產業的一級主導專業化部門③(詳見表1)。一般而言,地區主導產業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該區域經濟發展[4]。旅游業在該州第三產業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且在一定程度上主宰了該州第三產業經濟發展。所以本文將以第三產業數據代替旅游業數據,以便利用第三產業產值的數據來分析和驗證西雙版納州是否出現旅游資源“荷蘭病”。
表1 2005年至2010年西雙版納州旅游業貢獻率表
單位:萬元
數據來源:《西雙版納州經濟工作手冊》2010年;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參考統計與信息論壇第21卷第4期-《中國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統計分析》的分析方法及相關計算整理而得。
三、關于西雙版納州是否患上旅游業“荷蘭病”實證分析
“荷蘭病”產生的原因往往是一個經濟體長期地過分依賴某種經濟要素稟賦優勢,造成對其他產業的抑制,從而破壞了綜合的平衡發展,但相同的傳導機制也會產生不同結果。本文在綜合大量相關研究文獻基礎上引入“荷蘭病”病癥假設,并對其進行檢驗,借此更好地判斷西雙版納州是否患上“荷蘭病”。假設如下:
假設(一):隨著旅游資源部門擴張其他產業是否受挫。
假設(二):旅游資源產業擴張是否把人力資源積累效應“擠出”。
假設(三):旅游資源部門擴張是否導致產出與投入比例失衡。
(一)西雙版納州旅游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地區的資源產業過度繁榮往往會通過要素、產品和貨幣市場的一系列反應擠出當地其他產業(第二產業、工業、建筑業),使之逐漸衰退或者難以起步,其直觀的反映在產業增加值變動上,它是典型的“荷蘭病”表征??傮w來看,西雙版納州產值增加呈現“三、二、一”的格局。從三次產業增加值可看出,西雙版納州產業發展集中在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產值增加相對緩慢,第二產業從2007年開始漲幅不明顯,且建筑業在相較之下毫無發展,詳見表2。說明該州產業發展重心偏向于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資源部門的擴張使得要素向資源產業轉移,排斥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其他產業發展,即對當地其他具有戰略性分布的產業產生了“擠出”效應[5]。這在短期內可能沒有什么問題,但“資源的荷蘭病”要害就在于“溫水煮青蛙”,長期的依賴旅游資源而偏重發展第三產業,忽略其他產業發展,最終可能導致資源部門的擴張在很大程度上“擠出”其他產業,漸漸患上“荷蘭病”。
表2 2005至2010年西雙版納州三次產業增加值
單位:萬元
數據來源:《西雙版納州經濟工作手冊》2011年。
(二)旅游資源產業擴張與人力資源積累效應
總體來看,西雙版納州大量勞動力擱淺于低效率的第一產業,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最少,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人數偏低,詳見表3。這意味著,勞動密集型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并未拉動勞動力轉移,此現象與配第-克拉克定律④不符,即西雙版納州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發展與勞動力要素流動要求不匹配,旅游資源部門高度擴張的同時并未吸收相應的勞動力,第三產業(旅游業)的過度發展把人力資本中勞動力要素的積累效應給“擠出”了。
表3 2005至2010年西雙版納州三次產業部門就業人數
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西雙版納州經濟工作手冊》2010年。
(三)旅游資源部門擴張與各產業固定資產投資
相關經濟數據表明,從2005至2010年,西雙版納州產業結構形成了“三、二、一”結構,第三產業產值居第一位,對其加大投資額度是合情合理(所謂多勞多得)。但是,如果單獨觀察看西雙版納州第三產業的投入產出結構,則不難發現,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大于其產值,一定程度上表明其是“負盈利”的現狀;第二產業結構優化,效率不斷提高;第一產業其盈利最豐富(投入少收效大),符合經濟學的“產出最大化而投入最小化”原則,詳見表4。這就意味著,三次產業固定資產投入額與產值增加額不匹配,這有可能導致下一階段部門經濟增長失衡甚至惡化。
表4 2005至2010年西雙版納州全社會三次產業固定資產投資
單位:萬元
數據來源:《西雙版納州經濟工作手冊》2010年; 云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云南調查總隊編.《云南統計年鑒》(2006-2010):中國統計出版社。
四、結論
綜上所述,雖然從表象上的觀察西雙版納州并未出現絕對的“荷蘭病”(非資源產業負增長),但卻存在引發“荷蘭病”的可能性或者說已經出現一定“荷蘭病”的表征。但各地區傳導機制的差異,使其影響時滯與嚴重程度大相徑庭。同時,基于“荷蘭病”的潛在存在性,使旅游業作為資源依賴產業,對于目的地長期經濟增長具有正負兩方面的反饋效應,為了經濟長期良性發展,本文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基于西雙版納州產業發展重心偏向于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這在短期內可能沒有什么明顯問題,但“資源的荷蘭病”要害就在于“溫水煮青蛙”,長期的依賴旅游資源而偏重發展第三產業,忽略其他產業發展,最終可能導致資源部門的擴張在很大程度上“擠出”其他產業,漸漸患上“荷蘭病”。鑒于此,本文建議西雙版納州在下一經濟發展階段,政府鼓勵引導發展其他產業,并對相應弱勢產業(如農業)進行一定的政策引導和財政支持,使三次產業綜合平衡發展,形成多元互補的穩定產業經濟結構。
第二,基于西雙版納州產業結構演變及相應勞動力轉移過程與配第-克拉克定律不符,旅游資源部門高度擴張的同時并未吸收相應的勞動力,這意味著:旅游部門把人力資本中勞動力要素的積累效應給“擠出”了。鑒于此,本文建議政府鼓勵或支持第三產業中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以吸納產業結構演變過程中轉移出的富余勞動力,發展人力資本中勞動力要素的積累效應。
第三,基于西雙版納州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大于其產值,第三產業出現了“負盈利”現象,且旅游資源部門的快速擴張,其增長速度高于非資源部門,產業結構失衡進一步惡化,最終呈現“荷蘭病”病癥。鑒于此,本文建議改變西雙版納州固定資產投資路徑,其實根據近期產值情況和現實有效需求合理配置三次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逐漸改善三次產業“收支”結構。
注釋
①“溫水煮青蛙”來源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水煮青蛙實驗”。科學家將青蛙投入已經煮沸的開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而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得以成功逃生。然而當科研人員把青蛙先放入裝著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熱,結果就不一樣了。青蛙反倒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當青蛙發現無法忍受高溫時,已經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覺被煮死在熱水中。“溫水煮蛙”道出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原理,說明的是由于對漸變的適應性和習慣性,失去戒備而招災的道理。
②“荷蘭病”是指一國(特指中小經濟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某一產品部門異常繁榮而導致其他部門的衰落的現象。這種以犧牲其他行業為代價的繁榮,被國際上稱為“荷蘭病”。
③主導產業是代表地區經濟形象、獲取地區經濟利益的產業。主導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整個區域經濟發展得規模與水平。判斷區域主導產業重要標準—在地區生產中該產業占有較大比重,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區經濟發展。一般情況,我們把產值比重≥15%的部門稱為一級主導專業化部門。
④配第-克拉克定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進而向第三產業轉移;從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之間的分布狀況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勞動力比重則呈現增加趨勢。
參考文獻
[1]AUTY R M.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es: 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M].New York: Routledge.1993:13-27.
[2]左冰.旅游能打破資源詛咒嗎?—基于中國 31個?。ㄊ?、區) 的比較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第5期 2013年5月.
[3]周四軍,張墨格.中國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統計分析.統計與信息論壇第21卷第4期.
[4]孫久文,葉裕民.區域經濟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官錫強.基于“荷蘭病”效應與“資源詛咒”的桂西新型工業化路徑選擇.學術論壇.2012年第12期.
[6]郭曉瓊.關于俄羅斯是否患上“荷蘭病”的實證分析.俄羅斯研究,2009年第五期.
作者簡介:白鐘妍(1989-),女,拉祜族,云南西雙版納人,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