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售匯業務是金融機構為客戶辦理的一項政策性和行政性較強的人民幣與外幣之間的兌換業務。一直以來,云南省結售匯業務主要集中于24家外匯指定銀行,業務量又以中國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集中,而中小銀行特別是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所占市場份額極小。截至2012年末,云南省共有地方性金融機構157家,其中城市商業銀行2家,村鎮銀行25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130家,目前只有1家城市商業銀行(富滇銀行)開辦結售匯業務,其業務量僅占全省的1.2%。近年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市場競爭力穩步提升,為“三農”、中小微企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2007年《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調整銀行即期結售匯業務市場準入和退出方式的通知》(匯發〔2007〕20號)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辦理結售匯業務的市場準入和退出給予了明確規定,但由于系統建立、人員配置、外匯業務知識匱乏等各方面原因,云南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外匯業務一直處于空白。隨著云南沿邊金融改革試驗區和西部地區實施“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縣域經濟的不斷發展,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開展結售匯業務的市場需求已不斷增強。作為支持“三農”發展的農村金融支柱力量,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開辦外匯業務的要求正在逐步增大。
一、當前云南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業務發展現狀
隨著以“花錢買機制”方式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實施的深化試點各項改革的穩步推進,云南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各項業務取得了快速、健康發展,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得到有效發揮,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明顯的成效。截至2012年末,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為3958億元和2315億元,人民幣存貸款存量、增量穩居全省金融機構首位,列居全國農村信用社前10位,經濟效益和社會貢獻度大幅增長;資產質量明顯改善,不良率2.2%;抗風險能力逐步加強,撥備覆蓋率202%,資本充足率達14%;財務狀況逐步改善,盈利能力明顯提,全省129家農村合作機構已連續多年實現全面盈利,盈利面達100%;“三農”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升,70%以上新增貸款用于支農,并圍繞園區經濟、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信貸需求,不斷提升產業金融服務水平。
二、目前云南省農村合作機構開展外匯業務的市場前景
(一)農產品進出口對外貿發展強勁拉動,與農村合作機構間接服務支持密不可分
從國際收支系統數據顯示來看,2012年云南省全省農產品進出口跨境收付總額為38.88億美元,占全省進出口跨境收付總額的27.05%,同比增長24.75%。從海關數據顯示來看,2012年全省農產品進出口總額達36.2億美元,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17.23%,同比增長27.55%。隨著出口產品基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建設的扎實推進,農產品進出口成為拉動云南進出口增速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強勁動力和外貿發展新的增長點。同期,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達1653億元人民幣,存量占比71.43%,增量占比72.17%,其中,對涉農企業及各類組織貸款達610億元人民幣,對農產品進出口企業的間接涉外支持不可低估,對全省外貿進出口發展的貢獻率不可忽視。
(二)具有一定的涉外企業客戶資源和客戶群體優勢
從國際收支系統選取的云南省進出口總量排前20戶的涉農企業情況來看,主要出口和進口產品分別為化肥、煙草、蔬菜和棕櫚油、水果、橡膠,出口地和進口地分別為印度、香港、馬來西亞和香港、泰國、新加坡,20戶涉農企業進出口額度占全省農產品進出口額的86.25%。從這20戶涉農企業在銀行的開戶情況來看,基本都在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開立人民幣結算賬戶,在客戶資源和客戶群體來看,都具有較好的長期合作和培育優勢。
(三)隨著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迅速發展,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辦理跨境收付結算業務提出了迫切的市場需求
從云南省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來看,自2010年6月云南啟動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至2012年12月,跨境人民幣收付快速增長,累計實現94.2億美元,三年時間內規模擴大七倍,年平均增速212.5%。2012年,跨境人民幣收付總額較上年增長79%,在跨境資金結算中的占比從2010年不足5%快速升至24.9%,成為我省繼美元之后的第二大對外結算幣種。跨境人民幣從經常項目擴大至資本項目,跨境人民幣流動地域不斷拓展,全省跨境人民幣流動范圍從東南亞國家快速擴大至亞、歐、北美、非、大洋洲等五大洲39個國家,比2010年和2011年分別增加32和21個國家,人民幣成為跨境融資的首選貨幣。同時,云南省是我國通往東南亞和南亞最便捷的陸上通道,是連接中國、東南亞和南亞三大市場的交匯點,也是我國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歷史上就是“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印度和東南亞地區有著廣泛的政治經濟交往與貿易協作,有29個邊境縣(市),邊境小額貿易、邊民互市較為活躍,與周邊國家邊境貿易進出口90%以上是以人民幣結算。但是,一直以來隨著縣域經濟的不斷發展,銀行對邊境小額貿易支持的力度仍顯不足,由于結算渠道等方面不暢通,催生了邊境地區地攤銀行交易活躍,已嚴重影響到邊境地區的金融秩序。
(四)農村金融服務空白鄉鎮網點及惠農支付服務建設的不斷推進,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開辟邊境小額貿易結算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和聲譽
近年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充分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在加大“三農”金融服務方面不斷提升水平。一是高度重視金融服務空白鄉鎮網點建設工作,全省129個縣域地區均設有金融服務網點,并在2010年承擔了全省129個中的111個鄉鎮的基礎金融服務缺失問題,實現了金融服務全覆蓋。二是積極發揮資源優勢,不斷提升民生金融服務。在15個州市118個縣市建立惠農支付服務網點3956個,占全省惠農支付服務網點總量的70%,累計辦理刷卡消費、取款、繳費、轉賬等業務103萬筆2億多元。例如:在農村支付環境建設中,農村信用社針對邊境口岸輻射面廣、惠及面大的特點,積極選點布點,邊境口岸地區金融服務缺失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為中緬、中老、中越雙方邊民之間貿易帶來便利。同時,駐守的武警官兵、本地村民、商戶利用邊境口岸金融服務銀行卡這一現代化支付工具,就近實現小額取現、轉賬、消費、繳電話費、查詢銀行卡余額等各項業務。此外,由于服務點距離邊境線不到200米,服務點的設立還惠及到邊境口岸對面的境外居民。邊民互市、日常消費、經商、結算樂于使用人民幣,他們只需辦理入境手續后就可以到惠農支付點辦理存取款、轉賬、查詢等金融業務,大大方便了兩岸邊民貿易往來。
三、目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涉外業務方面基礎準備情況
(一)加快跨境支付系統及國際收支網上申報系統建設
系統建設是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基礎和平臺,近年來云南省農村信用聯社科技中心在打造國際結算業務系統上已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一是建立了云南省農村信用社國際業務系統,并開通人民幣跨境匯出匯入結算業務;二是開通了國際收支網上申報系統,在紅河州河口縣邊境口岸開展了國際收支網上申報試點,河口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于2013年8月2日啟動外匯金宏系統上線工作,正式開展跨境人民幣收支申報數據的錄入工作。
(二)在全省法人社開展開辦外匯業務市場需求調查,研究分析開辦外匯業務的可行性
為進一步豐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業務品種,強化金融服務手段,省聯社于2013年4月在全省130家法人合作金融機構范圍內開展了外匯業務市場需求問卷調查。通過下發填制《開辦外匯業務需具備的條件表》、《外匯業務市場需求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各縣級聯社自身開辦外匯業務所具備的軟硬條件以及轄內居民及法人客戶外匯業務需求情況進行了詳細摸底調查分析。調查共計發出問卷5600余份,調查對象包括居民、內外資企業及合資企業。調查結果顯示如下:
開辦外匯業務需求類型情況
聯社所在地域分布情況
(三)加大與周邊國家金融機構建立雙邊合作對話機制
2013年4月,云南省農村信用聯社與越南農業農村發展銀行老街省分行正式簽訂了跨境人民幣結算合作協議,雙方就互相開立同業存取款賬戶等達成協議。同時在與中緬口岸緬甸金融機構雙邊合作方面也在積極醞釀當中,屆時雙方在人民幣跨境結算合作方面將達成相互合作和共識。
(四)積極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
2013年8月,省聯社在紅河州河口縣農村信用社(中越邊境縣)開展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工作,累計交易量達4600萬元人民幣,后續將在文山、版納等邊境縣市口岸進一步推廣,最終實現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跨境人民幣結算全覆蓋。下一步,待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運作成熟后再逐步擴大到外幣,從而實現“先本幣后外幣,先柜臺外幣存取款后融資業務”的發展戰略。
(五)著手外匯業務機構設置及人員培訓準備工作
為強化金融服務手段,進一步豐富業務品種,填補云南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外匯業務空白,省聯社在會計業務部成立了外匯業務籌備小組,通過與外匯局、銀監部門溝通,梳理了開辦外匯業務需具備的必要條件,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開辦外匯業務需求摸底,就外匯業務相關基礎知識邀請云南分局人員進行了入門培訓,開辦外匯業務各種前期各種準備工作已陸續在展開。
四、當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開辦外匯業務面臨的困難
(一)多數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缺乏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外向型優質客戶群體,影響其開辦業務積極性
從調查問卷摸底反饋情況來看,有外匯業務需求的客戶主要集中在兩類地區,一類是經濟發達地區,如:花卉、蔬菜、松茸、野生菌、三七、辣椒等農副產品出口帶動市場發展潛力巨大、經濟發展前景較好、外匯結算業務量和需求大從事生產、加工、進出口貿易的外向型企業多集中在昆明及各州府所在地;二類是邊境口岸地區,邊境貿易特別是邊境小額貿易、邊民互市的市場需求。除此之外,其他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由于客戶群體中外商投資企業、外貿企業極少,缺乏有發展潛力的外向型優質客戶群體,從而影響了農村信用社開辦業務的積極性。
(二)員工隊伍整體素質較差,難以適應外匯業務經營的人才需要
辦理外匯業務的從業人員必須熟悉外匯管理政策法規,具備一定程度的銀行專業英語基礎知識,熟知并遵循國際結算慣例和規則,較敏銳的識別風險和控制風險能力,熟練計算機應用操作技能。而目前農村信用社具備上述素質的人才屈指可數。
(三)相關內控制度和管理制度缺乏
從調查問卷來看,暫緩開辦外匯業務的信用社認為轄區類企業和居民具有一定的外匯業務需求,但由于自身在內控制度、管理制度方面仍未建立和健全,管理水平和風險控制能力較弱,自身條件仍存在諸多不足,嚴重影響其開辦業務的“底氣”。
(四)部分地區客觀經濟條件較差,成為制約外匯業務需求不足的主要外因
云南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共有130家縣市級法人機構,設立在縣域的法人社116家,占比達89.23%,其中國家級貧困縣73家。這些區域客觀經濟環境較差,外向型經濟特征不明顯,三資和外貿企業較少,成為制約外匯業務需求不足的主要外因。
(五)資本充足率、資產總額等市場準入指標不達標
從摸底調查情況來看,在30家要求開辦外匯業務的農村信用社中,有7家由于資本充足率、資產總額等市場準入條件不達標,不能列入前期試點行列。例如:昆明市聯社營業部由于受到銀監部門相關股本要求限制,資本充足率不達標;孟連縣聯社資產總額未達到20億人民幣以上。
五、下一步開展業務的步驟及政策支持
(一)更新思想理念,加快業務創新步伐
本外幣一體化是金融機構長遠發展的必然和要求。隨著云南省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建設的不斷推進,沿邊金融綜合開放試驗區的建立,云南省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涉外經濟快速增長,尤其是與東盟國家間的對外經濟交往更加活躍,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2012年云南省與周邊四國貿易額依然實現42.8億美元,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達20.4%。據云南省統計局數據,2012年,云南進出口總額達210.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31.0%。其中,出口100.2億美元,增長5.8%;進口109.8億美元,增長67.6%,增速居全國第一位。其中,與東盟國家雙邊貿易達66.8億美元,占外貿總額的三分之一,邊境進出口貿易得到平穩增長,占全省對外貿易比重達10%以上。作為縣域經濟發展主力軍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打造新的區域經濟增長點,維護云南邊疆繁榮穩定和推動邊疆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二)加強人才培育及內控體系建設力度
從當前云南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發展現狀來看,絕大多數縣級聯社要開展外匯業務無論在市場準入和外部環境來看都還有一定難度。但通過開展摸底調研,多數縣級聯社已清楚地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短板,認識到市場發展的客觀需求和業務拓展的必要性,增強了市場競爭的憂患意識,對自身長遠的發展方向有了一定的思路。一是有針對性的引進人才,培養一批既懂本幣又熟悉外匯業務,既熟悉國內市場,又懂國際貿易的專業人才,加快推進培訓基地和綜合后援基地“兩個基地”建設,加大干部隊伍和專業人才培訓工作力度;二是結合自身情況,建立健全各項內控制度,落實崗位制約要求,樹立管理層業務拓展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不斷提高對外匯業務合規性和風險性的認識。
(三)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和研究多元化發展模式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和縣域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開展結售匯業務的需求也不斷增強。作為支持“三農”發展的農村金融支柱力量,農村信用社開辦外匯業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村信用社應以適應市場發展為前提,立足多條腿走路、多元化發展的目標定位,借“橋頭堡”和沿邊金融綜合開放試驗區建立以及云南旅游文化大省、綠色經濟強省建設為契機,加強與商務、農業、科技、財政、海關、銀行同業等部門的溝通協作,依托省政府牽頭推進的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外貿公司等模式,加大對蔬菜、野生菌、花卉等云南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的支持,不斷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和研究多元化發展模式。
(四)循序漸進,成熟一家申報一家
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應當緊扣《國務院關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意見》(國發〔2011〕11號)提出的要把云南省建設成為“沿邊開放的實驗區和西部地區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先行區”和“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這一戰略方針,繼續圍繞園區經濟、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信貸需求,不斷出臺和完善政策措施、優化審批流程,全力支持全省產業大發展,積極支持高原特色農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一是充分運用特色農業貸款、流動資金循環貸款、小企業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等產品,大力支持煙草、花卉、橡膠、畜牧、茶葉、咖啡等12類特色優勢產業和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龍頭企業發展,加大對滇中產業新區的信貸支持力度。二是不斷擴大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范圍,充分利用服務縣域金融優勢,通過農村金融服務空白鄉鎮網點及惠農支付服務平臺,加大對邊境貿易特別是邊境小額貿易和邊民互市的金融支持力度,有效解決云南邊境口岸地區跨境金融服務缺失、地攤銀行交易活躍所帶來的邊境地區金融秩序維護、監管難度大的局面,以適應發展為前提,循序漸進拓展外匯業務,以“先本幣后外幣,先柜臺外幣存取款后融資業務”的發展思路,成熟一家申報一家。
(五)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開展外匯業務注入必要的政策指導和傾斜力度
一是在外匯政策業務培訓、科技結算網絡開發技術上等方面給予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必要的指導和技術支持,在市場準入方面給予必要的政策引導,提早消除其目前“外匯政策盲”和“外匯業務門外漢”的心理障礙;二是在短期外債指標上給予適當傾斜,根據其外匯資產規模、業務發展階段、外匯考核等情況,有針對性地給予額度支持;三是加強對省聯社的業務指導,積極發揮省聯社的“管理、指導及服務”的平臺作用,增強其拓展全省外匯業務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