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經濟發展主體在民間,但恰恰民間資本十分緊缺。統計數據表面,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中,真正不缺乏資金的僅占12%,資金匱乏的中小企業則占到80%,其中嚴重缺乏者為20%。
《中國金融發展報告》數據顯示,目前國內,設立僅1年的企業沒有一戶獲得貸款,2到3年的企業有39%獲得了貸款,3到5年的企業有46%獲得貸款;5到10年的企業有71%獲得貸款。中小企業貸款難,這個不爭的事實世人皆睹。而中小企業中的小微企業貸款,因為資產少,擔保公司不愿提供擔保,則在以往基本就是銀行貸款業務最不愿意主動去碰的盲區死角。
近幾年來,在國家大力提倡發展中小企業,加大發放小微貸款力度的政策引導下,各商業銀行總行也小微貸款的不良率容忍度也做了上調。自2011年以來各商業銀行尤其是一些股份制銀行在小微貸款的風險控制模式上形成了許多新的模式,諸如:“一圈兩鏈”;“動產質押”,“商會擔保”等,這些舉措對銀行開拓小微貸款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明顯的進展。但有一些風險始終無法回避,必須要進行轉嫁。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借款人的意外傷害。小微企業因為企業規模小,資產少,往往處于起步階段,企業法人或企業骨干對企業正常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現意外導致上述人員傷亡,企業的正常經營將難以為繼,還款能力將受到極大的影響。
第二,動產的滅失。“動產質押”是小微企業貸款的一種新模式,是為了解決小微企業不動產規模小甚至缺乏,從而導致無法抵押擔保或擔保能力弱的問題。但動產一旦在倉儲,運輸等過程中出現損毀,“動產質押”的目的也將無法落實,貸款的壞賬率可能性就會很大。
第三,商戶聯保的信用風險。一些商業銀行在小微貸款的發放模式上還采取商會或商家共同擔保的模式。但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域的人文傳統經濟發展水平高低不一,因此這種模式的有效性和一旦出現壞賬后的執行難度都使貸款人沒有底氣。
因此針對上述風險,財產保險公司介入小微貸款,轉嫁風險就成為商業銀行發展小微貸款的必然選擇。那么保險公司具體在那些方面助力商業銀行發展小微貸款呢?具體表述如下:
第一,產品的準備。
針對借款人的意外傷害這個風險,保險公司可以提供《借款人意外險》及其附加醫療保險和《雇主責任險》對借款企業的法人代表及業務骨干在出現意外傷害后提供保險保障并設定貸款銀行為第一受益人。在保險合同中明確身故保險金、殘疾保險金和燒傷保險金的第一受益人為發放貸款的金融機構,其受益額度為索賠當時被保險人依借款合同的約定仍未償還的貸款本息總額,第一受益人的受益額度在任何情況下不超過保險單所載該被保險人意外傷害保險金額。當且僅當被保險人償還全部貸款本息后,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可向保險人提出書面申請變更第一受益人。
針對動產由于意外或災害事故導致的財產損毀,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倉儲財產保險》,《貨物運輸保險》或《物流責任險》保障質押的動產在倉儲或運輸過程中因為自然災害或火災,交通事故等意外出現后造成的損失通過保險公司進行賠付,賠款的第一受益人也是貸款銀行,只有在賠款金額超過剩余貸款金額后剩余部分才賠付給投保人。
針對商戶聯保的這種模式,不如通過投保保險公司的信用保證保險的方式來取得強有力的保障。目前,國內的幾家大型財產保險公司已經開發出了幾款針對小微貸款的信用保證保險并開始在幾個經濟發達的城市進行試點。此款信用保證保險的原理是將信用保證保險與銀行小微企業貸款有機地結合起來,客戶購買了小微型企業貸款保證保險,就能將保險單作為向銀行申請貸款的重要資信材料,以提高企業的信用等級,從而更加順利快捷地從銀行獲得無抵押貸款。一旦客戶無法按期還款,將由該保險公司向銀行履行賠償責任。當然保險公司為避免在審核上和賠付上無法有效控制,因此往往在賠付上設置一定的免賠,促使銀行共同對借款人的風險把關。當然對政府扶植鼓勵發展的一些行業還采取政府把關推薦并在出險后通過一定的財政補貼來控制保險公司的賠付率。
第二,承保審核的強化。
涉及小微企業貸款的保險產品是組合產品,涵蓋了多個產品,因此保險公司在承保上就應采取與以往不同的承保和核保方式。
首先,對于此組合產品的費率空間應按根據借款人所處行業進行行業劃分。同時承保人員應深入企業根據承保的險種了解諸如:人員的工作區域,危險程度;動產倉儲管理及貨物運輸的合同,貨物的流動性等情況;企業的經營情況,產品的銷路,每月的稅收(佐證營業規模),財務報表或業務臺賬等。
情況掌握后,完成各險種的投保單并要求投保人蓋章簽字確認,同時形成書面報告提交核保。
初級核保人員應根據標準化的流程對承保資料進行審核并簽署核保意見并提交二次核保,以保證核保資料的完善和準確,同時如果涉及的保險金額較大(以各家保險公司具體劃定的標準為準)還應提交核保委員會共同審核評議。
在核保完成后,進行保險費的收取,出具保單并在保單中約定各保單的第一受益人為貸款銀行。承保工作始告完成。
第三,理賠的快捷。
因此項保險是小微企業的輔助產品,因此在出險后的理賠流程上應予以簡化,以保證借款企業及時恢復生產,貸款銀行及時得到賠償。因此在理賠資料的收集上,保險公司應在出險后及時出現在一線,主動勘察出險現場,核定損失,向被保險企業提供理賠資料清單而不是采取傳統的報賬式理賠。
涉及人傷的案件要協調安全責任事故的認定機構,醫療救助機構,獲取第一手資料,力爭快速理賠,若案情復雜,無法在短期內結案的,在獲取第一手資料后也為啟動預付賠款作準備。
涉及動產損失的,應在接報案后及時進行現場查勘核定損失,如不在承保機構所在地,應迅速通知出險地本系統當地機構進行現場查勘,損失金額大的還應會同被保險人一同趕赴現場;損失標的種類繁雜或確定損失程度超出保險公司理賠人員專業知識的,應聘請在這方面有專業基礎的公估公司協助,以獲得客觀公正的損失確定報告同時收集齊全理賠資料,在被保險人無異議情況下進行理算并賠付。同樣,在損失無法在短期內明確的賠案,也可以按預估損失的50%~60%進行預付賠款的支付,以保障銀行及時回收貸款。
涉及借款人信用風險的,在與銀行約定的還款期未及時還款的第一時間,貸款銀行就應及時通知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承保及理賠人員應及時前往借款企業,問訊原因并根據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法律措施防止企業資產的流失并會同銀行對其賬戶中的資金流向進行分析或凍結,這些工作往往是確保信用保證保險健康發展的關鍵,同時也為下一步取得對借款企業的追償權后進行追償工作作準備。
一旦根據信用保證險合同列明的逾期欠款期限到達,將根據合同約定將所欠的銀行貸款通過賠款支付給銀行并取得銀行轉移的針對借款企業的追償權,保險公司借此可啟動對借款企業的追償工作。
保險公司在助力商業銀行發展小微企業貸款方面可以挖掘的地方還有很多,保險產品的開發設計也可以針對不同行業的風險點進行個性化開發。當然,這與國家的產業政策導向,當地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及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的重視程度密不可分。但可以明確的是通過保險產品的保障將在很大程度上化解商業銀行針對小微企業貸款存在風險的顧慮,為國內中小企業的發展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