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民銀行推動開展農村支付環境建設,通過建立惠農支付服務點,解決了無金融機構網點地區金融服務缺失問題,使農戶足不出村就能得到金融服務,實現了金融改革發展成果與廣大農民群眾共享。人行華坪支行近期開展了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的調查,發現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應予關注和解決,使惠農支付服務真正發揮便民、惠民作用。
一、基本情況
2012年9月6日,惠農支付服務業務在華坪縣正式開通,首次開通“惠農支付服務點”25個,使轄區內金融服務空白的邊遠地區農戶實現了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小額取款、賬戶查詢、刷卡消費等低成本金融服務。至2012年底,全縣共開通“惠農支付服務點”35個。一年來,累計辦理消費、取款、查詢、繳費、轉賬等業務共22661筆,金額1168.15萬元,根據惠農支付服務點的歷史交易數字統計,從創建之初至2013年6月底,從未發生任何交易的商戶1戶,占比3%,交易(含查詢)量在100筆以下的商戶15戶,占比達43%,100筆以上1000筆以下的商戶14戶,占比達40%,1000筆以上的商戶5戶,占比僅14%。
二、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地區銀行卡持卡人較少
一方面由于農村群眾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農村地區缺乏主動使用銀行卡的意愿,大都喜好于使用存折,這樣能直觀看到自己賬戶的使用情況和余額,有的甚至還保留著傳統現金交易的偏好。另一方面農戶領用涉農補貼資金的“惠農一折通”和“新農?!本鶠榇嬲?,不能在POS機具上辦理業務,而只能通過金融機構柜面辦理,限制了惠農支付業務的發展。
(二)金融機構對于惠農支付業務商戶的選定工作不到位
目前,華坪縣開展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的金融機構主要有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一方面由于受利益的驅使,各自對發展惠農支付服務點的意愿都十分強烈,導致相互之間缺乏溝通協調,各自發展,不考慮當地的業務量需求、客戶源等因素,只是一味的搶占市場,缺乏對商戶的調查和對市場需求的思考,只要商戶有意愿開展就上報,甚至出現一個行政村上報多個支付點的情況。另一方面,各金融機構上報的惠農支付點多集中在村委會所在地或集市所在地,難以向自然村推進,不能為真正需要金融服務的群眾提供金融服務,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到交通、通訊等方面的制約,在自然村成立惠農支付點的維護成本相對較高,回訪也比較困難,商業銀行出于低成本和人員不足等因素考慮而不愿意去發展商戶,阻礙了惠農支付服務的快速、健康發展。
(三)宣傳培訓力度不夠,形式單一
當前,無論是政府部門、人民銀行,還是商業銀行,對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的宣傳還比較缺乏,銀行卡宣傳也未積極向農村地區深入,大部分農村群眾還不了解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的目的意義和業務品種范圍,參與業務交易的積極性不高,尤其是農村群眾對使用銀行卡安全方面還有所顧忌,不愿頻繁進行交易。另外,商業銀行對惠農支付服務點缺乏必要的后續培訓和跟蹤管理,部分商戶設立之初雖然參加了業務培訓,但存在只會辦理取現業務,不會辦理轉賬、繳費、查詢等業務的情況,業務不熟,遇情況不能自行解決和處理,導致惠農支付點服務水平普遍不高,甚至在辦理業務時頻繁出現差錯,惠農支付點服務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
(四)取現限額較小,難以滿足客戶需要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村群眾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加之物價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群眾對交易現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目前惠農支付服務小額取現1000元的限額已遠遠滿足不了群眾交易需求,很多客戶難以在惠農支付點得到與自己需求匹配的服務。
(五)農村群眾期望低成本服務與服務點期望高收益之間的矛盾制約了惠農支付點業務發展
據調查,一方面農村群眾尤其是中老年群眾認為在惠農支付服務點辦理取款和轉賬業務每筆支付2元至3元的手續費仍然偏高。另一方面部分服務點由于通訊費高、資金風險較大、查詢業務多,從我縣惠農支付業務開通以來的業務量統計情況顯示,繳費、查詢等免收費業務占了總業務量的77.5%,服務點實際收益相對較少,影響其辦理業務的積極性,不利于惠農支付服務業務長效機制的建立。
(六)農業人口數量較少,制約了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的發展
截至2012年末,全縣總人口172145人,其中農業人口126770人,農業人口總戶數35195戶,由于總人口少,農業人口更少,且居住分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的發展。據調查,華坪縣石龍壩鎮家樂超市便民服務點是全縣交易量最大的商戶,交易筆數5910筆,占了全縣總業務量的26%,交易金額達986萬元,占了總交易金額的84%,主要原因是挨近在建的觀音巖水電站,附近的常住人口約1800人,觀音巖水電站建設人員一般都在2000至3000人,最多時接近5000人,由于距離最近的金融機構網點大約13公里,電站大多數工人、農民工都在此服務點辦理取款及消費業務,而其他服務點周邊人數僅在1500人左右,少的甚至不到1000人,導致部分惠農支付點交易量少。
三、促進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發展的建議
一是要做好國家惠農補貼折換卡工作,擴大惠農支付服務范圍。近年來,我國財政資金不斷加大對“三農”的補貼力度,但是,國家補貼給農民的低保補助、養老保險、種植補貼等業務,都是以存折的方式進行,農戶不能在當地的惠農支付服務點支取和使用補貼款,惠農服務點的服務功能不能有效發揮。因此,相關銀行應加強與惠農補貼撥補單位的協調,把銀行卡與代理新農保、新農合和代發各類財政支農資金相結合,變惠農補貼一折通為一卡通,以方便農戶支用惠農補貼款項。
二是要合理設立惠農支付服務點。商業銀行在發展惠農支付點時,應切實履行好收單機構的職責,按規定對預發展的特約商戶認真開展調查,深入各村社及村委會收集相關商戶的資料,了解其資金能力、信用情況、風險防范能力等情況。對現有的部分由于辦理惠農支付業務的積極性不高,長期無業務發生的服務點(商戶),應及時做出調整和撤銷。
三是要加大宣傳力度?;蒉r支付服務業務要健康發展,就必須要有一定力度的宣傳,只有通過宣傳,農村群眾才能了解到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的好處,才會有更多的金融服務空白地區開展該項業務。要形成地方政府主導、人民銀行牽頭、金融機構參與、有關部門配合的宣傳引導機制,切實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堅持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原則,通過廣播、電視、報紙以及宣傳單等媒介,廣泛宣傳惠農支付特色服務的功能和操作要求,使廣大農村群眾切實了解到惠農支付服務點的惠民、便民和利民,并參與到其中。同時,要將惠農支付業務宣傳與銀行卡知識宣傳、非現金支付工具宣傳、反假人民幣宣傳等金融知識結合起來,讓廣大群眾全面了解金融知識。
四是要加強日常監督管理。收單機構要定期對商戶進行回訪,適時開展培訓和指導,了解惠農支付服務點的業務開展情況,解答商戶的疑問,聽取商戶的建議,了解周圍群眾對服務點的滿意度以及相關金融服務需求,及時解決商戶及群眾反映的問題及建議。
五是適當提高取現限額,滿足群眾合理交易需求。農村地區農副產品及農林經濟作物交易季節性強,具有很強的周期性,為滿足集市大宗物資交易的現金需求,應進行深入細致的調研和分析,根據當地收單金融機構掌握的情況,以及群眾的合理需求,由當地人民銀行核實后適當提高小額取現限額。同時,加大轉賬交易的宣傳力度,使廣大群眾逐漸認可和接受非現金交易方式,以更好地滿足大宗物資和大額商品物資交易的金融需求,有效減輕人民銀行和金融機構在季節性及周期性交易高峰時期的現金供應壓力,更好地滿足群眾合理的交易需求。
人民銀行華坪縣支行課題組負責人:袁紅梅
成員:徐永惠(執筆) 和麗松 王 鈺 曾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