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金融是經濟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縣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支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貧困地區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貧困地區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存款規模小,增長緩慢。以寧蒗縣為例,到2013年6月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42815萬元,比年初增加6286萬元,增幅1.87%,新增額同比減少518萬元。其中:單位存款余額167178萬元,比年初減少953萬元,下降0.57%;個人儲蓄存款余額172233萬元,比年初增加6783萬元,增長4.10%;財政性存款余額1274萬元,比年初減少1285萬元,下降50.21%。由于經濟不景氣,企業經營困難,存款減少,居民收入減緩造成存款增速創歷史新低。人民幣存款余額比年初增幅全市3.65%,其中古城區2.30%、玉龍縣5.42%、永勝縣12.45%、華坪縣-0.89%,寧蒗縣1.87%,是全市倒數第二位,低于全市1.8個百分點。
二是貸款基數小,增量少,期限錯配,信貸資金流動性差,信貸資源存在外流現象。截止2013年6月末,金融機構貸款余額154517萬元(含郵儲行貸款5884萬元,下同),比年初增加18913萬元,增長13.95%;其中:短期貸款余額15487萬元,占比10.02%,比年初增長1.02%;中長期貸款余額139030萬元,占比89.98%,比年初增長15.60%,增幅遠高于短期貸款的增幅。貸款長期化,信貸資金流動性差。存貸比45.1%,扣除應提的存款準備金后,全縣約15億信貸資金外流。
三是金融業務創新阻力顯現,創新不足困難較多。近年來,寧蒗縣雖然按照“一創兩建”的要求,在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方面,推出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農村宅基地抵押貸款等業務,開辦了“貸免扶補”貸款、勞動密集型小企業貸款、扶貧貼息貸款等民生金融業務,但由于經濟形勢和信貸政策變化,金融創新阻力顯現,業務發展受到較大影響。林權抵押貸款業務發展緩慢,目前余額僅有36萬元;銀擔合作機制不完善,寧蒗縣僅有1家融資擔保公司,目前僅與農村信用社有合作關系,國有商業銀行未能與擔保公司建立合作關系;缺少新型金融產品,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不高。
四是金融機構少,網點少,人員少,金融服務能力不足。寧蒗縣現有金融機構5家,實際具備信貸能力的機構三家,網點8個,從業人員130余人,全縣15個鄉鎮僅有5個鄉鎮有農村信用社,其余10個鄉鎮沒有固定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及網點,金融服務能力明顯不足。同時,產業少、企業少,實體經濟的活躍程度不夠,縣域信用環境較差,吸引外來金融機構在寧蒗設立分支機構難度較大。
五是金融支持“三權三證”方面存在客觀困難。按照全市“三農”金融服務改革創新工作會議精神,明年將全面推廣“三權三證”的金融服務工作,但林權以及農村土地承包使用權、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農村房屋使用權在寧蒗縣的確權環節、發證環節以及人員和機構設置等基礎性工作比較薄弱,金融支持“三權三證”存在較大困難。
六是銀企對接面臨著現實困難。企業興,產業興,經濟興,則金融興,由于寧蒗縣小微企業較少,能與銀行對接的小微企業更少,從銀行角度,信貸支持小微企業存在缺乏有效擔保、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等問題。
二、增強貧困地區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是保持信貸投放合理增長,滿足經濟發展融資需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按照“盤活存量、優化增量”的原則,優化信貸資源的配置,加快資金周轉,根據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融資需求,保持月度、季度間貸款平穩投放,把握好重點時段、重點項目信貸投放,適時提供有力信貸支持,通過調節信貸投放節奏,提高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
二是調整信貸結構,積極支持實體經濟。各銀行機構要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突出信貸支持重點,促進信貸結構調整優化,加大對工業園區、重點項目、特色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水利和林業改革等的金融支持,完善綠色信貸機制。加大對城鎮化發展中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等領域的金融服務,嚴格執行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積極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向小微企業提供融資、結算、理財、咨詢等綜合性金融服務。加大對“三農”有效投入,重點支持核桃、花椒、中藥材為主的生態農業基地建設,以及生豬、肉牛、黑山羊、烏骨雞養殖為主的優質畜禽養殖基地和優質煙葉基地建設,扶持發展現代農業。
三是加強金融風險監測和處置,維護區域金融穩定。人民銀行做好金融風險監測工作,高度重視信息溝通和反饋,認真落實金融風險報告制度,及時報送重大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等風險事件和金融穩定風險監測系統有關報表數據。各金融機構加強對重點行業和領域的風險隱患排查和調研分析,有針對性地加強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及時完善金融風險應急預案,做好金融風險事件的報告和配合處置工作,建立金融業信息安全協調機制和應急協調預案,搭建金融信息安全聯席會議平臺,整體聯動,保障轄區金融業信息安全,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金融風險。
四是改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支付體系。繼續改善銀行卡受理環境,落實銀行賬戶實名制,維護轄區良好的支付結算秩序。做好重要業務系統推廣應用工作。強化反假貨幣工作長效機制建設,豐富反假宣傳措施,增強反假宣傳效果。積極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完善惠農支付服務業務,加強宣傳,擴大農民對非現金支付的認知度,培養農民的非現金支付習慣,不斷拓展惠農支付服務的廣度和深度。
五是積極推進貧困縣域金融市場保障體系建設。努力發展農村新型金融產品,創新農村信貸品種,適當放寬對農村金融分支機構的限制,發展小型金融機構,健全縣域金融市場。大力培育和發展擔保、評估、公證等中介機構,完善中小企業抵押、質押機制,建立健全農業經營風險分攤機制。試點開辦對有財產而無產權證明的居民的貸款,給予鄉鎮及縣域那些實際存在而沒有“出生證”和“身份證”的小產權房合法的“出生證”和“身份證”,擴大農村貸款抵押擔保品范圍。積極推動農村宅基地抵押貸款,農村集體土地權益抵押貸款,農村集體林權抵押貸款,農村和城鎮特殊商品經營權抵押貸款,擴大農民貸款面,增強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效能。整合目前分散在扶貧、林業、農業、畜牧、民政,民宗等部門的貼息貸款,統一到財政或金融部門,重點支持有規模,能發展,可持續發展,有帶動作用,可促進就業,有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產業及個人,充分發揮貼息貸款“四兩撥千斤”的帶動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