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迪慶是云南唯一的藏族自治州,轄內香格里拉、德欽、維西三縣均屬國家重點扶持的特殊困難地區,經濟基礎薄弱,金融邊緣化情況較為突出。為全面了解迪慶藏區金融支持扶貧開發效率,統籌做好藏區金融支持與服務工作,本文運用規范性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迪慶州金融支持扶貧開發績效進行了深入分析,發現金融支持對促進迪慶藏區扶貧開發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目前仍然存在扶貧效率偏低及支農資金不足等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在深入分析影響金融扶貧效率因素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支持 扶貧開發 農業保險 農民收入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開始有組織的實施扶貧開發,在國家經濟政策向西部傾斜的背景下,迪慶州政府也在農村進行了旨在消除貧困的大規模扶貧開發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隨著國家扶貧資金的大量投入和脫貧速度的減緩,資金使用效率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究竟怎樣的扶貧方式對農民脫貧最有效,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已有的研究大多關注財政資金扶貧效率,如:王朝陽等(2012)建立面板數據模型進行財政扶貧與縣域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對GDP增長和農民年均純收入的推動效果較為明顯,但對縣域工業經濟才增長并沒有特別的促進作用;帥傳敏等(2008)通過對全國592個貧困縣扶貧資金投入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出國外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優于國內扶貧資金,國內扶貧資金中效率最差的是中央貼息扶貧貸款。而對金融扶貧效果的研究僅僅是從單一角度進行分析,如:褚保金等(2008)以江蘇省為例,分析表明農村信用社扶貧小額貸款對貸款農戶的家庭純收入產生了統計上顯著的正向影響。那么究竟金融支持扶貧開發的整體效果如何,地方支農貸款的投放是否顯著改善了貧困地區農民生活水平,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將是本文要研究的問題。
二、迪慶藏區金融支持扶貧開發現狀
(一)金融支持農村發展情況
農村是扶貧開發的主戰場,迪慶州各金融機構在人民銀行迪慶中支的指導和推動下,充分認識和把握我州宏觀經濟金融形勢,以服務“三農”為導向,不斷加大信貸支農力度。截止2012年末,全州涉農貸款余額為922342萬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72.58%)較年初增加140924萬元,同比增長18.03%,高于各項貸款同比增速1.99個百分點,其中,農林牧漁業貸款余額為58323.89萬元,同比增長34.12%;農村基層設施建設貸款余額為499105.04萬元,同比增長1.36%;農村企業貸款余額為639335.64萬元,同比增長4.03%;農戶貸款余額為151056.94萬元,同比增長26.23%。全州15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迪慶州“三農”發展的信貸融資需求,較為有力地支持了藏區農村扶貧開發。
(二)金融扶貧相關政策實施情況
2012年,人民銀行迪慶中支積極與地方政府溝通協調,按照《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的指引,從全州實際情況出發,增強金融支持扶貧開發的針對性,運用再貸款、優惠利率和信貸政策指引等多種手段,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主動做好扶貧開發各項金融服務工作。
1.積極促進扶貧貼息貸款政策實施,努力滿足扶貧對象發展生產的資金需求。一方面,按照《迪慶州財政局 迪慶州扶貧辦關于下達2012年省級扶貧項目貼息計劃并撥付資金的通知》(迪財農[2012]130號)等文件的要求,全年共發放貼息項目貸款4200萬元,貼息126萬元,其中:發放省級推薦項目貼息貸款2000萬元,用于建設3000噸精煉菜油加工和示范基地,獲得中央財政貼息60萬元,帶動小中甸、建塘等3個鄉鎮種植油菜面積44440畝,受益農戶達5000余戶。
另一方面,按照《迪慶州財政局 迪慶州扶貧辦關于撥付2012年度第一批扶貧到戶貸款計劃及撥付財政貼息資金的通知》(迪財農[2012]18號)等文件的要求,全年共安排扶貧到戶貸款貼息280萬元,其中:香格里拉縣共獲得100萬元財政貼息①,促進了金江、上江、虎跳峽及五境等四個鄉(鎮)的種養殖業發展,惠及24個行政村,283個村民小組,受益農戶達1028戶,受益農民達7564人。
2.積極推動藏區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的創新,因地制宜做好農村金融服務工作。迪慶中支從藏區實際情況出發,通過下發信貸指導意見等方式,積極推動藏區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的創新,在人民銀行和有關部門的推動下,當地金融機構積極探索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渠道,截止2012年末,迪慶州共有七種創新金融產品,覆蓋全州29個鄉鎮,貸款余額達67925萬元,占全州各項貸款余額的5.34%,占涉農貸款余額的7.36%,使4萬農戶和12家企業收益;共有POS惠農支付等三種創新服務方式,實現29個鄉鎮全覆蓋,全年辦理業務金額達11306.47萬元,受益農戶數達11.6614萬戶,受益企業36家。
3.積極推進農業保險服務相關政策實施,鼓勵地方發展特色農業保險。一方面,依據州政府下發的《迪慶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做好2012年度全州政策性農業保險續保工作的通知》(迪政辦發[2012]42號)等文件,積極鼓勵和推動地方保險機構參與針對青稞、藏系羊及牦牛等特色農業政策性保險的承保工作,截止12月末,共收取保費收入3516.82萬元,其中:牦牛、藏系羊及青稞等三種特色農產品的投保數量分別達到6.76萬頭、23.36萬及9.32萬畝;另一方面,鼓勵地方保險公司開展創新型服務,推出了針對全州農村學生、城鎮低保戶及軍烈屬子女的學生平安險,以及針對基層村官的國壽新簡易人身兩全保險等特色保險服務。
4.積極開展“一創兩建”工作,搭建惠農綠色通道。一方面,積極推動農村支付環境建設。截止2012年末,迪慶州已建立惠農支付服務點108個,各類業務交易及查詢筆數累計達到了40752筆,交易金額達408.12萬元。惠農支付服務業務快速發展,有效促進了農村地區支付環境建設,搭建了一條支農、惠農、便農的“支付綠色通道”,惠及27個鄉鎮、88個行政村、107個村民小組。
另一方面,扎實推進農村信用體系試點建設工作,截止2012年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德欽縣已為7157農戶建立了紙質信用信息檔案,建檔面達全縣農戶數的66%;為5594農戶建立了電子信用檔案及信用評級,占已采集信息農戶的76%,全縣農戶信用信息數據庫已初步建立。
5.其他金融扶貧政策實施情況。迪慶州政府下發《迪慶州財政局 迪慶州人民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關于下達2012年云南省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撥付資金的通知》(迪財農[2012]20號)等文件,為藏區農民提供生產技能技術培訓補助資金,切實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增強貧困地區農民的造血功能,截止2012年末,已開展引導性培訓及技能培訓兩項計劃,分別獲得財政補助資金18萬元及272萬元,使4300人受益。
(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金融基礎設施是金融支持扶貧開發的重要載體。截止2012年末,迪慶州共有15個縣級金融機構,73個銀行業金融服務網點,金融服務網點密度僅為0.0031個/平方千米,且三個縣城金融機構服務網點數為35個,占比高達47.95%,金融機構布局呈現重城鎮、輕農村的特點。全州共有銀行業從業人員865人,保險業從業人員550人,人均金融服務人員為0.0039人,其中:人均銀行業金融服務人員約為0.0024(即:每一名銀行業從業人員,需要為大約417個人提供金融服務)。全州自助機具布放數為1356臺,人均0.0038臺,其中:ATM機106臺,人均擁有量為0.00029臺;POS機具1234臺,人均擁有量為0.0034臺,其他自助服務終端僅有16臺。可見,我州境內尤其是農村地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明顯不足,較難發揮金融扶貧的載體作用。
三、迪慶藏區金融支持扶貧開發效率分析
由于扶貧針對的是特別貧困地區的農民,金融支持扶貧開發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為此,本文試圖從迪慶藏區金融扶貧開發政策入手,以迪慶轄內三個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縣域經濟金融數據作為考察金融扶貧效果的主要指標,并選用藏區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計量農民的生活水平,從而為金融對藏區扶貧開發的推動提供實際證據。
(一)模型及數據指標簡介
由于迪慶藏區轄內僅有3個縣,金融數據統計口徑又于2008年發生變化,因此僅可獲得2008~2012年連續5年的數據,為解決樣本容量不足的問題,同時,為了克服時間序列模型可能會忽略個體差異,而截面數據可能無法反映經濟的動態變化趨勢這兩種缺點,本文使用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分析,并假設在樣本區間內,各縣的經濟結構、人口素質等不可觀測的特質性因素是固定不變的,因此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采用的統計軟件為stata11.0。
從理論上來說,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和農林牧漁業貸款,是對農村的物質資本投入,而增加農村企業貸款及農戶貸款,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企業和農民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相當于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因此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建模依據,模型中,因變量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對數(linc),而自變量包括各項涉農貸款的對數(詳細指標參看表1)。
表1 實證數據指標說明表
注:(1)實證分析中l* 表示對指標*取對數;
(2)由于因變量采用的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達到一致性,在實證分析中將各項金融數據按照各地區農業人口數進行平均,從而得到農村居民人均值。
模型具體形式為:
lincit=β0+β1linfloanit+β2lfarmloanit+......+μit
(i=1,......,3; t=2008,2009,......,2012)
其中,βk表示各項支農貸款影響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彈性。
(二)實證分析
本文采用對數線性回歸分析方法,詳細分析各項涉農貸款對農民生活水平的影響效應,以期對金融扶貧效率做出實證判斷。回歸結果歸納在表2中,其格式為:每列報告不同的回歸結果,而每行則報告系數的估計值、標準誤,F統計量、P值或其他相關回歸的信息。
首先,觀察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扶貧效力。表2第(1)列給出了在地區固定效應下,迪慶州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和政策性農業保險理賠支出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影響的雙對數回歸結果,從回歸結果可知,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各項貸款及農業保險理賠支出均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有顯著的積極影響,模型整體識別度較高,具體而言:每增加1%的各項貸款和政策性農業保險理賠支出,將分別促進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0.4031%和0.0223%。
其次,觀察涉農貸款扶貧效力。考慮到各項貸款中能直接對農民收入產生正向影響的應該是涉農貸款,因此在第(2)列中,用涉農貸款代替各項貸款,結果發現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每增加1%的涉農貸款,將促進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0.287%,而每增加1%的農業保險理賠支出,可增加0.0597%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最后,為詳細分析涉農貸款的不同組成部分的扶貧效力,從而為改進涉農貸款結構以更好的發揮扶貧作用提供依據,第(3)列用農戶貸款、農林牧漁業貸款、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和農村企業貸款來替代(2)中的涉農貸款,結果發現模型的整體識別度提高,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和農村企業貸款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影響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不顯著,因此在第(4)列回歸中將這兩個變量剔除,回歸結果顯示,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農林牧漁業貸款的影響效應為負,即其對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存在消極影響,每增加1%的農林牧漁業貸款,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將下降0.0709%,而每增加1%的農戶貸款,將促進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0.3695%,每增加1%的農業保險理賠支出,可增加0.0315%的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表2 實證分析回歸結果歸納表
注:這些回歸是使用迪慶州三縣,從2008年至2012年(總共15個觀測值)的面板數據估計而得。標準誤在系數下面的括號中給出,p值在F統計量下面的括號中給出。個別系數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或**1%的顯著性水平下在統計上顯著。
(三)實證分析結論
總結第二部分的實證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金融涉農貸款對農村扶貧開發有正向促進效應。從回歸分析中可知,金融機構發放的涉農貸款,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也就是說金融支持能夠改善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且從回歸的組內R2也可看出,涉農貸款的增加確實能夠在較大程度上解釋近年來迪慶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其中,第(4)列回歸結果表明,在各項支農貸款中,農戶貸款的發放對提高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最有效。
第二,目前迪慶藏區金融扶持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效率較低。從回歸結果可知,對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最有效的農戶貸款,其影響彈性也僅為0.3695,而有的解釋變量的彈性甚至未達到0.1,如此小的影響彈性表明金融支持扶貧開發的效率是較低的。以農戶貸款為例:2012年迪慶州農業人口數為30.27萬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4769.1元,農戶貸款余額為151056.94萬元,假設2013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即增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69元),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戶貸款余額需增加2.71%(即增加4078.59萬元),巨額的農戶貸款增長,僅能促進農民增收47.69元,可見效率較低,金融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的效率仍有待于提高。
第三,政策性農業保險對于保障農民生活,提高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有顯著正向效應。由于農民是政策性農業保險理賠支出的直接受益人,因此相對于保險費收入和保險金額而言,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更直接,因此分析中選用理賠支出作為計量農業保險效果的指標,回歸結果表明,雖然影響彈性僅為0.0315,但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政策性農業保險理賠支出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確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第四,回歸結果表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余額和農林牧漁業貸款余額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影響效應為負,這與預期相悖,可能是因為在迪慶州財政扶持力度弱,在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發展農林牧漁業的過程中,金融貸款不足的部分,往往需要由當地農村居民來承擔,這反而增加了農村居民的負擔,對當期農民收入的影響呈現出負效應,但從長遠來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扶貧開發應該是有促進作用的。
第五,農村企業貸款余額對農民收入未體現出明顯的影響效果。回歸結果表明農村企業貸款余額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影響在統計上不顯著,但筆者認為農村企業帶動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是推進農村扶貧開發的一個有效途徑,該計量結果的產生,可能是因為:(1)目前迪慶州農村產業化程度普遍較低,農村企業覆蓋范圍有限,使得運用現有數據進行的計量分析無法體現出農業產業化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的優勢;(2)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投資回報周期較長,因此本文只考慮其當期效果的分析方式,無法體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長期影響效應。
四、迪慶藏區金融扶貧開發效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迪慶中支與地方政府配合協調,積極推廣實施藏區金融扶貧相關政策,但迪慶州經濟基礎薄弱、支農貸款品種少、支農資金短缺及配套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因素,共同導致了轄內縣域金融支持扶貧開發效率較低的現狀。
(一)金融支農貸款品種少,創新不足,缺乏有效促進扶貧開發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一是支農貸款品種少,難以滿足農村居民貸款需求。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在各項涉農貸款中,農戶貸款對于農村扶貧開發最有效,但目前迪慶州直接貸給農戶的貸款僅有農戶小額貸款、農戶聯保貸款及少量的林權抵押貸款等,適合農戶的金融產品匱乏,且已推行的貸款利率偏高、期限偏短、金額偏小,農民負擔較重,與農業產業化發展需長期、大額投入不相匹配,因而扶貧開發效率偏低。
二是金融創新不足。金融機構基層行社雖然處于金融扶貧開發的前沿陣地,真正貼近農村市場,最了解縣域“三農”的信貸需求,但由于缺乏專業性人才,加之對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導致目前已有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創新均為吸納性創新,沒有能力開發原創性的、針對農村地區扶貧開發的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
(二)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單一,信用社獨木支三農,面臨較大金融扶貧開發壓力
迪慶藏區金融機構經營規模小、基礎薄弱,且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逐漸收縮,農村資金大量外流,鄉(鎮)一級僅保留有農村信用社的分支機構,農村信用社承擔著大部分農村金融扶貧服務的重任。隨著城鎮化和市場化的發展,農村居民的金融需求逐漸多元化,且農業產業化發展使得對農業信貸資金的需求量逐步擴大,而各鄉鎮農村信用社自身經營實力有限,業務規模小,盈利能力差,抗風險能力較低,面對日益增長、逐漸多元化的農村金融服務需求,需獨木支三農,支農力不從心,存在較大的金融服務供給壓力。
(三)扶貧貼息貸款發放門檻高、涉及面窄,企業及農民的自主性融資需求較難獲得財政貼息
一方面,國家扶貧貼息項目貸款的申請門檻較高,只有規模較大、貸款金額較高的企業項目貸款才能獲得財政貼息,迪慶藏區由于經濟發展緩慢,特色企業經營規模較小、基礎薄弱,較難滿足扶貧貼息項目貸款申請條件,目前已有的項目貸款貼息,也是以自上而下的安排分配為主,地方企業自主性融資需求較難滿足。
另一方面,目前扶貧到戶貸款主要安排在金江等經濟狀況相對較好的鄉鎮,涉及面較窄,且利率貼息易導致尋租行為的產生,在缺乏完善的貸款發放后續監測機制的情況下,扶貧到戶貸款資金存在難以瞄準貧困客戶群、資金安排隨意性較大等問題,最貧困的鄉鎮及最需要資金扶持的農民往往較難獲得貸款貼息。
(四)政策性農業保險成本高、險種少,保障農民生活水平效率不高
一方面,政策性農業保險風險大、成本高,盈利能力較弱,各家保險公司參與積極性不高。據了解,由于迪慶藏區經濟基礎薄弱,財政收入增長遲緩,收支差距較大,造成政策性農業保險中的州、縣一級財政補貼較難落實,加之藏區農民收入不高,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民自擔部分的保險費用也較難收訖。導致政策性農業保險承保成本高、風險大、盈利能力弱,因而各家保險公司開展特色農業保險的激勵不足。
另一方面,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窄、險種少,彌補農民損失能力不足。以農民專業化養豬為例:目前迪慶州政策性農業保險僅涉及能繁母豬,而對于生豬養殖則不涉及,一旦發生災害和意外,由于生豬養殖比例遠大于能繁母豬,相應的生豬損失也較大,但卻無法獲得補償,農民的養殖風險得不到彌補,政策性農業保險保障農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明顯不足。
(五)農業資金供給不足,金融支持農村地區“造血”脫貧的能力較弱
農業產業化發展,有利于增強農村地區的造血功能,從根本上消除貧困,然而目前迪慶州農業資金供給不足,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能力較弱。
一是迪慶州地方財政扶持能力弱,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發展。迪慶州地方財政困難,境內山高谷深,大多數貧困山區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不完善,改善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重擔基本落在農民身上,加重了農村居民的負擔,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發展。
二是金融機構審貸權普遍上移,出于信貸資金安全性考慮,僅有的信貸資源也向大項目、大企業傾斜,而規模相對較小的農業企業,由于經營管理機制不完善、財務制度不健全、抗風險能力弱,又難以達到金融部門發放貸款所需的擔保、抵押條件,使其難以獲得銀行信貸支持,也難以擴大生產經營規模。
五、增強迪慶藏區金融扶貧開發效率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農村金融創新,依托藏區優惠政策,積極研發推廣扶貧開發金融產品
一是切實加強對農村金融創新工作的支持,樹立金融機構創新意識。以農村金融市場為導向,以政策扶持為支撐,健全和完善正向激勵機制,轉變金融機構觀念,強調創新對促進金融機構拓展經營業務和提升競爭能力的重要作用,充分調動和激發金融機構內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是建議各涉農金融機構積極培育農村金融創新人才,增強金融服務原創能力。建立農村金融產品及服務方式創新激勵機制,鼓勵信貸人員根據農村居民信貸需求變化,創造符合地方特色,有針對性的信貸產品和服務模式。例如:針對農戶缺乏合格的貸款抵押擔保品等現實問題,建議金融機構適當擴大貸款抵押擔保品范圍,增加支農貸款品種,圍繞農民的切實需求,探索研發結合當地實際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宅基地使用權抵押及農產品抵押等圍繞農村“三權三證”的新型抵押方式,增加信貸品種,提高金融產品的適應性,為農民提供更加實際、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務,為農業發展、農村繁榮注入資金和活力。
三是依托藏區優惠政策,積極研發有針對性的扶貧開發金融產品。迪慶地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轄內三縣均屬國家級貧困縣,中央及省級財政對迪慶貧困人口和低收入群體采取的扶持類政策較多,把握政策傾斜優勢,用好用活現有政策,積極進行政策扶貧范疇的金融產品創新。
(二)適度調整和放寬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準入政策,促進金融支農體系多元化發展
一是完善現有農村金融體系,緩解農村信用社金融扶貧壓力。一方面,強化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服務功能,使其成為資金回流農村的流轉樞紐,在農田水利、農業科技開發、農業機械化普及等商業性金融服務薄弱領域發揮主導作用;另一方面,改革農業銀行運行機制,將農行定位于服務農業的商業銀行,授予其縣級分支機構更大的經營自主權。
二是本著競爭激勵的原則,適當放開農村金融市場限制。適當降低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積極培育發展競爭性、多樣性和有效率的農村金融組織,努力構建商業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額貸款組織相互競爭、相互補充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
(三)加強支農政策與金融信貸業務的結合,積極完善農村地區財政扶貧貼息貸款運行機制
一是扶貧貼息項目貸款方面。建議政府部門繼續加大對迪慶藏區的政策傾斜力度,適當降低迪慶藏區特色企業扶貧貼息貸款發放門檻,且由于當地政府對藏區企業及項目的發展狀況及資金需求情況較為了解,為了避免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資金浪費,建議給予地方政府適當的扶貧貼息貸款項目審批權限,以便及時、有針對性的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
二是扶貧貼息到戶貸款方面。規范扶貧到戶貸款運行機制,尤其需完善扶貧到戶貸款發放監測機制,建議規范采用政府作用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制度,對扶貧到戶貼息貸款采用“政府部門初審——金融機構審查放貸——貼息統一補給金融機構”的運作方式,由金融機構結合農戶的信用及經濟情況,進行扶貧到戶貼息貸款貸前審查和貸后監測工作,以便真正地瞄準貧困客戶群,降低貸款發放隨意性,拓寬財政貼息貸款覆蓋面。
(四)適當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完善農村保障體系
一是建立和完善地方保險公司承保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激勵機制。建議適當提高中央和省一級的政策性特色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降低州縣補貼及農民自擔部分,從而保障政策性保險公司保費收入能及時收取到位。同時,加大對政策性農業保險承保公司的政策和稅收優惠,吸引更多的保險公司投向農業保險行業。
二是建議適當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對商業性保險公司辦理的農業保險和農業企業保險提供一定比例的財政補貼,鼓勵和支持其擴大農業保險范圍和規模,增強彌補農民損失的能力。
三是為了彌補現有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不足,建議政府建立農業保險保費補償專項基金,完善農村保障體系。
(五)加大農業資金投入,增強農村地區脫貧“造血”功能
一是建議適當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改善農村地區交通、通訊、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減輕農民負擔,讓農民有時間和精力發展農業產業,實現農業產業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
二是建議適當放寬對農村金融分支機構的業務范圍限制,強化其金融支農能力,同時培育和扶持農業企業發展,完善農業企業經營管理和財務制度,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吸引金融資源投向農業產業發展。
三是建議政府財政建立專門的信貸風險補償金,對金融機構在支持扶貧開發金融服務過程中產生的風險給予一定的補貼;同時,督促金融機構不斷加強經營管理,增強經營實力,加強金融服務,充分發揮支持扶貧開發金融服務的主力軍作用。
注釋
①據了解,目前迪慶州扶貧到戶貼息貸款財政貼息的提供方式為農戶向鄉鎮一級金融機構營業網點申請貸款并自行償付貸款及利息后,再向鄉鎮財政所申請貼息,而非直接將財政貼息撥付金融機構,因此各家金融機構無法專項統計該財政貼息貸款的相關數據。
參考文獻
[1]王朝陽,余玉苗,袁靈.財政扶貧與縣域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J].財政研究,2012年第6期:23-25.
[2]帥傳敏,梁尚昆,劉松.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投入績效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08年第6期:84-86.
[3]褚保金,張龍耀,郝彬.農村信用社扶貧小額貸款的實證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08年第5期:11-21.
[4]吳國寶.扶貧貼息貸款政策討論[J].中國農村觀察,1997年第4期: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