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目前頒布實施,其中明確規定未經許可興辦為老年人提供住宿照料服務的養老機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責令改正;逾期達不到法定條件的,責令停辦,應當優先保障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高齡等老年人的服務需求。這在保障老年人權益的同時,讓目前悄然發展的無證民辦養老院“一半歡喜一半憂”。
住不進、住不起的養老院
“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留在,在那時光里。”這首《春天里》觸動了家住北京的傅先生心中的悲情。65歲的傅先生和老伴身體一直很好,傅先生覺得自己還是很“年輕”的,在美國的女兒對他也很放心。但幾個月前一個同事的遭遇讓傅先生開始思考“養老”問題。這位同事患了阿爾茨海默病,生活不能自理,家里人片刻都無法安寧:“他根本不認識人了,白天睡覺,晚上胡鬧,想把他送到養老院,可是找不到合適的……”
傅先生和妻子加上父母、岳父母,家里很快就有6位老人了,雖然家里有些積蓄,但想到未來的生活,傅先生想看看有沒有適合不能自理老人入住的養老院。
傅先生考察了十幾家養老院。城區公立養老院有“雙重面孔”,有的床位過千、場地開闊、服務周到,比如北京第一社會福利院這樣規模的公立養老院,目前有1100張床位,可預約登記的七千多人,有工作人員說起碼要等10年才能入住。有的街道辦的養老院卻空間狹小,僅有幾十張床位,缺少專業護理員,只收全自理老人。
傅先生又探訪了郊區的一些老年公寓,公寓里的環境和別墅似的,房子都是專門為老年人設計的,房間面積都很大,布置得像家一樣,還可以自己做飯,“有家的感覺”,可一間50平方米的套房要四千多元,伙食費另算。對于這個價格,傅先生覺得已經很貴了,但不自理的老年人想入住,還要另外加三四千元雇一名專職護工。這個檔次的老年公寓,多數房間每個月的價格都在五六千元以上。這個價格,傅先生接受不了。
不愿去、不敢去的養老院
這邊是公立養老院“一床難求”,尤其失智失能老人屢遭拒收;那邊是私人開設的家庭式“迷你養老院”悄然誕生。
傅先生在考察北京的養老院時也發現幾家這樣的“養老院”。 一家位于城鄉結合部的微型“養老院”是一套復式民居,客廳是老人們的食堂,底樓兩側以及樓上的房間是老人的臥室,每個房間里擺有五六張床,家具雜亂無章,房頂、床頭黑垢清晰可見。這里沒有無障礙設施,沒有閱覽室、活動室。房屋的樓梯寬度只有1米左右,并排兩人上下十分困難。周圍的鄰居對這樣的“養老院”意見很大,沒有證照,每天吵鬧不休,常常可以聽到護工大聲呵斥老人。入住的老人也有意見:“伙食不好凈吃蘿卜、白菜,菜里難見油腥。可便宜啊,只要800多元。老了老了,有個地方待著就得了。”
傅先生還探訪過一個別墅型的“微型養老院”,整個房子約一百五十多平方米,簡單裝修,開著空調,收拾得比較干凈。粗略估計,房子里可容納17個左右的床位,目前已經入住的有14名老人。房主李女士告訴傅先生,自己當過護士,搞過房地產,考慮到市場有需求,把自己家的房子改造成了養老院。目前入住的老人都在80歲以上,大多既失能又失智,“只收躺著的,能走的服侍不了”。“每月2500元包吃住,伙食費一人每天15元,電費老人均攤,老人尿布自己付錢,冬天每天幫老人擦身,夏天幫老人輪流洗澡,我就是解決那些不能自己照顧老人的家屬的難題。”李女士坦言,“我這里無證無照,和家屬之間不簽正式的合同,老人來去自由。但跟一般保姆比,我肯定照料得比他們好。 ”
無證養老院能不能“一刀切”?
事實上這樣的“迷你養老院”不止一家,且各地有效仿增加趨勢。據媒體報道,在重慶市養老機構最為集中的沙坪壩區歌樂山鎮,近20家民辦養老機構多年來無證經營。鄭州在今年上半年已排查出18家無證(照)經營的養老服務機構。據哈爾濱市民政局調查,該市有229家無證民辦養老院,這些養老院盡管都規模較小,消防、衛生也都不達標,但每家養老院都有約20名老人。
7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版《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80條規定:未經許可興辦為老年人提供住宿照料服務的養老機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責令改正;逾期達不到法定條件的,責令停辦并妥善安置收住的老年人。
這些無證養老院經營缺乏監管,存在諸多隱患,不符合養老院設置的要求,都沒有資格登記。對此政府不能放任不管,只是如果直接取締,會帶來經濟和社會問題,一批老人將面臨無處可去的尷尬境地。
上海市人大代表裴蓁曾對此類微型養老院管理專門提交書面意見,呼吁“政策既然鼓勵民辦社會養老事業,就該依法嚴格監管。 ”
但裴蓁也表示,目前,老人高齡化失智失能情況有增無減,社會養老難以吸納,家庭養老難以為繼,已經成為經濟建設發展和社會建設的不穩定因素。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應網開一面,降低準入門檻,納入監管。
民營資本能否破解“一床難求”
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各級政府積極探索以購買服務等方式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財政性資金重點向農村養老服務傾斜,并發揮好對社會資金的引導作用。
當政府公共資源與民營資本共同發力,是否能夠破解當前養老市場“一床難求”的難題?有養老專家指出:政府在規劃養老機構時,不論是出手大方的福利性質的養老院、還是門可羅雀的街道、鄉鎮養老院,現行的公辦養老院模式都不值得推崇。這是因為政府提供養老福利服務還存在弊端,比如管理體制僵化、缺乏競爭、高成本低效率、資源浪費嚴重等。從國際經驗來看,民辦的養老機構應是抓住大、小兩頭,大型的、豪華型的由民間資本辦,微型的、簡單的也由民間資本辦。因為它們既適合于抓大,又適合于抓小。政府部門則應是抓中間的,“大”與“小”的養老機構,一般都可以是盈利性的,而政府部門該做保障性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中間型養老機構。
相關鏈接
養老機構設立出新規
為了配合新版《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落實,《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和《養老機構管理辦法》已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
《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規定:在申請設立養老機構的條件方面,要有名稱、住所、機構章程和管理制度,床位數須在10張以上。此舉有助于解決一些小規模的養老機構所遇到的政策瓶頸問題。
《養老機構管理辦法》明確:養老機構應當實行24小時值班。養老機構虐待老年人,情節嚴重的,處3萬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