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又是一年開學季。拿到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的老師們發現,課本出現了不小的變化:30篇課文中,9篇被更換,單元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其中,魯迅的《風箏》被刪掉,引起了網友的唇槍舌劍。
魯迅作為文化符號不會被刪去
萬吉良
很多人都是讀著魯迅的《風箏》、《傷逝》、《祥林嫂》等文章長大的,對魯迅及他的文章有一種記憶與情結。如今卻突然刪掉魯迅的文章,讓一部分人有幾分糾結不難理解。
有些專家稱魯迅的文章是過于深刻、難理解才被刪掉的,我倒不以為然。要知道在刪掉魯迅文章的同時,整個初中階段卻增加了11篇古詩詞,還是必考內容。難道魯迅的《風箏》比那些“之乎者也”還難理解嗎?
青年作家趙瑜認為,魯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歲以后寫的,內容不適合初中生閱讀。這種觀點,我不敢茍同。難道說,凡是能讓初中生感知的文章,都是40歲以下的人寫的嗎?
對魯迅的文章被刪,不少網友不依不饒,上綱上線地解讀為“是不是怕人說真話”、“容不得一個憤世嫉俗的人”。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想。魯迅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不會隨“教材”刪去,不必為此過于糾結。
魯迅可以刪除,深刻不能撤退
楊燕明
每一次教材刪除魯迅作品,皆會引發輿論熱議。一些網友甚至篤信:“刪了魯迅,中國人連看清自己國民性的鏡子都沒了。”
在我看來,教材完全可以刪除魯迅,畢竟教材需要與時俱進,但不能刪除深刻的作品。如果我們的教材僅僅剩下一些有趣卻不深刻的作品,這是一種災難,因為沒有對現實的深刻反省,便無法著眼于更好的未來。
魯迅可以刪除,但深刻不能撤退。正如蔣方舟所言:“教材刪除魯迅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只想跳出魯迅的語境,好好地看看這個世界。”
■微博議論
新疆簡單:反對學生教材刪除魯迅的作品,反對以初中生閱讀不宜過于深刻的謬論為刪除的理由!這個時代需要魯迅,這個社會需要魯迅,學生的閱讀不能缺少魯迅……
一萬里花落人亡:缺少了魯迅的文章,語文便沒有意義了。
紅樹林之白鷺:任何時代都需要魯迅式的吶喊,《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也不深呀。這個時代更需要魯迅的精神。
(責編:蕭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