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高速發展,社會關系復雜,人們財產和意愿都越來越復雜,老年人特別關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遺產分配條款。
四字之差,老年人繼承權重大發展
財產繼承問題與老年人利益密切相關,《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在發布修訂草案征求意見時,曾規定:“老年人以遺囑處分財產,應當為生活困難的老年配偶保留必要的份額”,而在2013年7月1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發布時,該條款刪除了“生活困難”的字樣,言下之意,即老年配偶必定繼承到的夫妻另一方的遺產,不再以“生活困難”為條件,這其實是對《繼承法》的重大修改。
這一規定是對現行繼承法的重大發展,不但有利于再婚老人的生活保障問題,而且維護了夫妻互相扶助義務的傳統觀念。
單身老人:財產“保衛戰”
家住南京市的張女士早年與丈夫離婚,兒子對身患重病的她不管不問,卻對她的房產窺伺已久,經常借故到老人住處吵鬧,甚至酒后對老母拳打腳踢……對兒子萬分失望的張某求助來到南京市秦淮區法律援助中心申請法律援助,寧愿與陌生人簽“養老合同”,與受贈人簽訂養老送終協議并且公證。
現在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按理說遺產分配糾紛的案件應該逐漸減少。可是近年的調查顯示,有些老年人不愿意將全部財產交給子女,希望留下積蓄養老,故子女與老年人之間的財產糾紛越來越多。
法律界人士指出,新版《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十二條指明:“老年人對個人的財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干涉,不得以竊取、騙取、強行索取等方式侵犯老年人的財產權益。”就是說老人面對繼承人直接處分(通常就是寫分家契),也可以立遺囑,面對不盡贍養義務的兒子,老年人有權利選擇不給他留遺產。
喪偶老人:財產“分割戰”
80歲的老張沒想到,因為房子,自己會成為兩個女兒的“夾心餅干”,晚年過得凄凄惶惶。老張中年喪偶,沒有再婚。他把三套房子中的兩套分給兩個女兒,自己留下一套居住。今年年初,老張的女兒趁春節聚到一起,討論起了處理房子的事情,并建議父親將房子變賣,說父親可以在各家輪住。但老張不愿意把房子賣掉,“住了這么多年,離不開這些鄰居,而且我也不愿跟兒女住”。 女兒們又以房子在父親名下,他們也占了份為由,輪流上門給老張做工作。這讓老張苦惱不已,擔心自己在房子的事情上根本做不了主。
不過,即將實施的新老年法讓老張看到了一線希望。根據新修訂的老年法第十六條、第二十二條的相關規定,老張完全有權堅持不搬、不賣目前所居住的房屋。
一些年輕人在主張自己的繼承權時往往迫不及待,置老人的生存狀態于不顧,急切地與健在的老人分割遺產所引發的糾紛越來越多。老年人中還常見因為拆遷問題引起子女爭奪房產的糾紛。例如,在房屋拆遷中,子女私自將老人的承租權、產權人姓名變更到自己名下,或是將拆遷安置費私下領走;有的子女用同住人的身份,以贍養、照料老年人生活為名,購買房屋產權、遷入戶口、更改戶主等;甚至有共同居住的子女在購買住房后,仍占據老人住房,影響老年人生活。根據《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老年人遭遇這類侵權事實時,都可以選擇拿起法律武器維權。
再婚老人:財產“爭奪戰”
幾年前,老林的妻子去世了,老林變得萎靡不振。兩個女兒一合計,給他找了一個五十多歲的住家保姆。看著父親一天天精神起來,兩個女兒暗暗高興,誰知,還不到半年,父親向女兒“攤牌”:“我要和她結婚!” 在女兒的勸說下,老林把房子過戶給了女兒。老林再婚后,和“后老伴”感情還可以。可是后老伴很擔心,萬一哪天和老林的女兒們發生矛盾被趕出房子怎么辦?老林身體很不好,如果走在她前面,她沒什么生活來源,要是又沒了房子,肯定沒辦法生活下去。
在新版《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出來之前,老年人再婚的婚前財產處置首先要看約定,如果雙方沒有約定,而且老伴已將房子過戶給女兒,老林的后老伴就沒有該房的繼承權。一旦老林去世,她能不能住現在的房子,得看老林的子女是否愿意,這屬于道德問題。但她對老林房屋以外的其他財產仍有繼承權。
而根據新老年法,老年配偶必定繼承到老伴的遺產,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但法律界人士指出條文中“必要的份額”究竟是多少、各種財產怎么分配,在實踐中也容易發生糾紛,這些應在司法實踐中形成共識,繼而以司法解釋的方式加以完善。
北京市海淀區法院民一庭法官唐鑄還指出:“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再婚老人會將相應的財產提取憑證交由子女保管,待去世后由子女直接處分,以防‘后老伴’分遺產。其實,這種防止‘后老伴’分遺產的行為沒有效,被繼承人死亡時,其個人財產已經轉化為遺產。若被繼承人未留有遺囑及相關協議,各繼承人又無法就遺產達成一致意見,任何繼承人均無權將相應的遺產擅自進行處分,而應由雙方協商解決或請求法院依法進行分割。”
幸福生活需要“財產意識”
看到了太多金錢利益對親情的劇烈沖擊之后,我們不難發現,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不但需要愛情、親情,更需要“面包”。因為缺乏住房和足以維持獨立生活的收入,擔心得不到子女的贍養,許多老人只能忍痛放棄追求幸福。
老齡問題專家指出現代老年人必須了解自己的權利、知道子女的權利,才能盡量避免遺產糾紛的發生,也能在糾紛發生時依法保護自己的權益。其中包括“財產意識”、“遺囑意識”、“執行意識”、“維權意識”4個方面。
■“財產意識”是指老年人在生前要重視自己的財產,提前計劃好一方老伴去世后另一方的生活著落,對自己的財產有必要“看緊點”。
■“遺囑意識”是指老年人盡量要在生前對財產的分配留下明確的書面說明。
■“執行意識”是指老年人最好在生前指定遺囑執行人。因為在自己在世期間,難免“泄露”遺囑內容而被子女糾纏導致失去意義。有了遺囑執行人,就能保證遺囑的內容完整、真實地執行。
■“維權意識”是老人在遺產面前非常需要養成的一種思維方式。有些老人覺得跟子女爭遺產是不光彩的事,只有到了衣食無著的悲慘境地才想到要跟子女爭回屬于自己的遺產。
(責編:孫展)